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15-03-17陈军文陈严平唐天向海梅荣
陈军文,陈严平,唐天向,海梅荣,周 平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农学专业是云南农业大学传统优势特色专业,设置于1938年,1995年被列为云南农业大学校级重点专业,2001年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重点专业,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4年被列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加以建设。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急需有创新能力并能适应不同技术岗位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农学专业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农学专业特色所在;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丰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阐述了云南农业大学为适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形势,2010年起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所做的改革与实践,为国内同行参考。
一、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原来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对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基本上属于对已知领域知识的验证,缺乏对未知领域知识的探索,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虽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导致农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偏离社会需要,急需人才严重匮乏。
(二)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多是从教材到教材,而教材从申报、审批、编写到出版诸多环节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农业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造成学生在校学习的许多知识略显陈旧,从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使用不上。
(三)实践教学基地稀缺,实习经费紧张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加强实践性教学,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几乎所有高校校园内用地越来越紧张,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校内面积越来越小,难以满足高校扩招后生源数量增加的现实;实习经费二十年不变,造成许多实验项目被迫撤换或是简化;交通费用大幅上涨,只能减少实习次数、缩短时间、减少实习教师或将校外实习改在校内,参观实习以观看录像代之以降低实习成本。对农学专业而言,许多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受制于作物生长发育和农时季节的同时,常受实习经费的制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仅仅是挂牌的农业生产单位,一方面单位用工时间与学校教学计划不匹配,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可能影响农业生产单位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且大多企业不能提供实习学生食宿,导致实践教学大多在校内进行,即便有单位能大量接收学生实习,也是以营销为主,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相差甚远。
(四)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体系中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验证、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对增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适应性、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从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理论研究型题目偏多,实际应用型题目偏少;(2)学生所选毕业论文与本专业的相关性较差,创新能力不足;(3)相邻两三届毕业学生如果参与同一指导老师的同一课题,从学生的选题、内容及参考文献上来看,显示不出新意,甚至出现内容上的雷同;(4)部分学校为提高就业率,为考研学生大开绿灯,缺少实验、实践环节,毕业论文在短期内突击完成;(5)毕业论文答辩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程序化、走过场等现象。
(五)专任教师缺乏
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及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认识不一,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在强调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因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原因,教师会把较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无暇或不愿从事专业实践教学,导致专任教师流失严重。
二、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10年起云南农业大学经过多年各级各类质量工程的建设,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或有效缓解。
(一)优化资源,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农学专业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色,2010年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根据专业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了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通过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形成特色鲜明、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课学时占必修课学时的23.6%,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4个阶段:(1)认知阶段 学生一年级时分地到班,自主经营,分大春和小春两季种植相应作物,从播种、收获到销售,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对各个生产环节、生产技能进行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2)技能培训阶段 学生二年级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进入院属研究所,学习相应技能,如组织培养、食用菌栽培等,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3)生产实践能力培养阶段 三年级第二、三学期学生以学院拥有的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实习农场、7个研究所和5个校外实习基地等平台为依托,结合教师科研课题,自主设计试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完成毕业论文的所有实验。(4)预就业实习、就业见习阶段 四年级第二学期学生根据学院与涉农企业签订的预就业实习协议,参与企业的相关生产活动,在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企业现状和企业文化,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同时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并进行论文答辩。
2014年随着云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的立项建设,在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逐渐推行“1+1+1”全程导师制,通过班级导师“导学”、专业导师“导能”、企业导师“导业”,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专业导师一对一指导,解决传统班级导师制批量化培养方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通过引入企业家和企业导师“导业”,避免培养人才与社会脱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逐步完善了适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三个结合,五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教学环节在4年本科教学中不断线;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课内实验、实习与课外开放实验、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实习、实训与校外基地实习相结合;五环节是指专业劳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二)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课程体系修订实验教学大纲,编写配套教材,根据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种类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室实验、试验地试验、教学基地参观、毕业论文等方式,将专业课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讲授分开,实验课程独立开课,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相互衔接,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课堂实验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实验多是验证性实验,形式以机械模仿实验过程为主,学生以完成实验报告为目的,这样的实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科学合理设计实验教学环节,探索实验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具体做法如下:一、二年级或基础课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巩固基础知识;三、四年级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教学形式重视课堂教学、观摩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实习的结合,并适时开展课程讨论,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知识整理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为创新实践奠定基础。
除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外,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引入项目教学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现有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三)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平台和基地建设
以建设一流实验室、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组建高水平的专业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相衔接的专业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该中心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并适度超前的实验室总体建设规划,以促进资源最大效益化,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标准,重点建设受益面大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为提高动手能力和开展科学训练奠定基础。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整合全院资源申报建立了“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技术指导中心”,“云南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体系研发中心”,“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滇型杂交粳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的建立,既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也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
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实践、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平台,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平台不高、师资团队不强的难题;通过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和科技开发,促进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互利、互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农学专业学生通过到实习基地进行科研实践、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但丰富了农业科研生产专业知识,还增加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四)多渠道筹措实践教学经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通过积极申报专业建设、平台建设、校企联合等项目和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资金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既解决了毕业论文选题雷同、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同时弥补了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使学生在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训练提高,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结合模式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同时,一方面加强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的监管,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为涉农企业解决生产、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
(五)完善机制,建设优质实践教学队伍
建立专兼职复合的用人体制,兼顾理论教学与职称晋升,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的指导和校内外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稳定教师队伍。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首先要求实践教学教师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指导生产实习的老师,不仅要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和常见农业技术,而且还要能下田具体操作示范。目前师资的补充主要来源于高等学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新教师具有本专业较强的系统理论知识,但生产实践经历相当欠缺,缺少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在指导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从2009年起,云南农业大学每年组织一百名教授、博士参加云南省“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及云南农业大学与云南省会泽县、剑川县的“3+3”校县联合行动,使广大青年教师有机会走到了生产第一线,实现了专业系统理论与生产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六)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和评价制度
制定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明确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制定实验、实习教学大纲和毕业论文大纲及考核办法等教学基本文件,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完善实践教学督导、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实践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建立灵活多样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及激励政策,对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表现突出、大胆创新的优秀学生给予奖励表彰。
通过切实可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激励和评价,加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全程控制;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环节的选题、学习场所的选择,自行制定实践环节的学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参与实践环节的学习效果评价。
三、结语
通过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结合云南实际,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特别是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适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
[1] 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2] 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0-52.
[3] 陈宏涛,曹丽颖,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48-50.
[4] 吴锡冬,张磊,丁得亮,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11(增刊):16-18.
[5] 翟云龙,文卿琳,李新裕,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0(7):14-15.
[6] 王文凯,姚安庆.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55-59.
[7] 杨克军,王玉凤.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60-62.
[8] 潘圣刚,田华,唐湘如.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