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兵学术语英译研究-以林戊孙英译本为例

2015-03-17

关键词:兵学孙子兵法译本

郑 侠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年,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等,被公认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作为一部全面而又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的作战经验,同时概括了战略、战术的规律。由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深刻的内涵和严谨的逻辑,该书一直被尊为"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不但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同时在世界军事文化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该书中所体现的战略观念可以内化为我国传统军事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理念,因此,该书的英译及其传播在世界军事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自1772年在西方世界译介和传播以来,《孙子兵法》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其英译本于1905年问世,《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军事、哲学、历史、文学、翻译等众多领域。在众多英译本中,本文选取林戊荪先生的《孙子兵法》英译本(Sun Zi:The Art of War),该译本于2004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具对外传播影响力的《孙子兵法》英译本(下文简称为林译本)。

本文拟以《孙子兵法》里出现的兵学术语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林戊荪先生译本里的英译,从语言的角度切入,对兵学术语的英译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深化和扩展《孙子兵法》英译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丰富《孙子兵法》的英译研究。

一、《孙子兵法》的兵学术语分类及其英译研究

术语是指“某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现代汉语词典,1994:1070),因而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和系统性。兵学术语,通常是指用来表述军事概念的词语,它既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用来标记我国古代军事领域中的事物、现象和特性等。兵学术语不但具有单义性和单一指称性的要求(裘禾敏,2011:115),同时它又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兵学术语所指代的含义会有很大差别。此外,《孙子兵法》一书中的兵学术语又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和文化密切相关,因此,一些兵学术语在译入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词语。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兵学术语的英译不但给译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它也是《孙子兵法》一书英译的基础,更是我国兵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孙子兵法》一书包含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十三篇,总计5900多字,且书中包含大量兵学术语。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频繁,各个诸侯国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制度都有了长足发展,因此兵学术语也大大丰富。《孙子兵法》一书中的兵学术语涉及众多方面,本文拟根据裘禾敏博士的分类方式,将其分为兵制、兵器、兵略、地形、兵技、治军等六类(裘禾敏,2011:114),并分析林译本中这些兵学术语的英译策略。

(一)兵制类

兵制,表示军事管理制度,包括“曲制、官道、主用、军、旅、卒、伍、分数、《军政》、大吏”等10个术语(裘禾敏,2011:114)。

《孙子兵法》一书,对我国古典军事学说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因而创造了很多新的兵学术语,"曲制"就是其中之一,首次出现在《计篇》。

例1: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计篇》(林戊荪译,2004:4)

用现代汉语来阐释,该句的意思是:所谓“法”,指的就是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和军需的掌管。由此可见,“曲制”这里指的应该是“军队的组织编制”。林译本对于该句的翻译为:By"rules and regulations",I mean the principles guiding the organization of army units,the appoint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office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military supplies and expenditures.(林 戊 荪 译,2004:5)

从上面的译文中可以看出,由于英语里没有单一且完全对应的词汇来翻译“曲制”,所以林戊荪先生将“曲制”翻译为"the principles guiding the organization of army units"。笔者认为,林译本对该术语的翻译,采用了解释性的翻译策略,语义准确,体现了原文的所指含义。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该译名较长,不符合术语翻译的“经济凝练”原则。

例2: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谋攻篇》(林戊荪译,2004:20)

Sunzi said:

Generally in war,the best policy is to take the enemy state whole and intact;to destroy it is not.To have the enemy's army surrender in its entirety is better than to crush it;likewise,to take a battalion,a company or a five-man squad intact is better than to destroy it.(林戊荪译,2004:21)

上例中,出现了四个兵学术语,分别是:军,旅,卒,伍,属于兵制类。林译本将这四个兵学术语分别翻译为army,a battalion,a company 和 a five-man squad。

在古籍中,"军"通常指古代的军队编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在我国现代化军事中,仍然沿用词编制。《孙子兵法》中的"军"可以指代士兵、军队编制(也可引申为军队)和军事行动。

“旅”本义是指旌旗将军队集合到一起(孟娇,2008:5)。春秋时期,“旅”作为兵学术语通常指军队的编制单位,一个旅有五百人。

在《孙子兵法》中,“卒”有两个含义:(1)士兵(2)军队编制,每百人为一卒。显然,例2中的卒指军队编制。

《孙子兵法》中 “伍”指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五个人为一伍。

通过梳理四个兵学术语在书中的含义可以看出,林译本中的四个术语翻译采用了适度异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词语与原文的兵学术语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差别,译语只传递出这些术语的部分内涵。只有“伍”译者准备表达了其含义。但译文的兵学术语翻译简洁明了,符合术语翻译时“经济凝练”的原则。在翻译兵学术语时,译者常会陷入是保持语义准确而放弃术语翻译原则,还是牺牲语义准确而遵循术语翻译原则的两难境地。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还有尽可能传达出原文的文体特征,使译文在英语中也具有军事典籍的色彩。因此,林译本的对这四个兵学术语的翻译,符合术语英译的原则,保留了译文的军事典籍色彩。

(二)地形

“地形”表示战争时,要考虑的重要的自然环境。《孙子兵法》中出现的该类兵学术语共25个。本文主要讨论“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这组术语的英译。

例3: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林戊荪译,2004:86)

Sunzi said: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six kinds of terrain:tong(通)-that which is accessible;gua(挂)-that which enmeshes;zhi(支)-that which is disadvanta-geous to both sides;ai(隘)-that which is narrow and precipitous;xian (险)-that which is hazardous;and yuan(远)-that which is distant.(林戊荪译,2004:87)

从原文可以看出,这些术语后面,都有一个类似于下定义的方式,对这些兵学术语进行了解释,而林译本的译文也通顺、流畅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译入语中无法找到与原文对等的翻译词汇,所以林戊荪先生采用了注音加汉字的方式来翻译这些兵学术语,不但保留了汉语兵学术语的独特文化内涵,彰显了我国独有的兵学术语,同时又尽量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确保忠实、准确地再现原文,堪称这几个术语英译的经典。笔者认为,翻译我国独有的兵学术语时,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逐字相对,译文主要是要传播我国的传统兵学文化,同时也要兼顾译语读者的接受因素。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举了几例来窥探林戊荪先生的兵学术语翻译策略。翻译策略的选择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不同译者的各自独特的文化态度在他们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郑侠,2014:148)笔者认为,林戊荪先生的汉语母语意识能帮助他在理解这些兵学术语时占有优势,因此在处理兵学术语的翻译时,林先生更加尊重原文,力求以原文为中心,保持兵学术语的内涵,传递我国的兵学思想,同时又能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因素。

综上,《孙子兵法》一书中的兵学术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基本能满足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需求。中华典籍中出现的术语一般都具有历史性、人文性、定性描述、民族性、传统性、抽象的概念由具体的名词来表述等特点,这些特点同样反映在《孙子兵法》一书中的兵学术语里(朱建平等,2005:18)。由于《孙子兵法》一书中的兵学术语是反映其军事思想的载体,笔者认为,译者不能仅从语言的角度进行翻译和诠释,还要结合术语本身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换言之,译者要深刻理解其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才能准确翻译这些术语。对《孙子兵法》一书中的兵学术语进行英译研究,对于传播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兵学汉语词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结语

《孙子兵法》一书中的兵学术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规范了我国古典兵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同时一些兵学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现代军事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有些军事术语也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沿用至今,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词汇。因此,对《孙子兵法》一书中的兵学术语的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这些兵学术语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所以很难在英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要准备理解这些兵学术语的字面含义,同时也要将其代表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本文从兵学术语英译的视角,分析林戊荪先生的英译本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为《孙子兵法》的英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使读者对林译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4.

[2]裘禾敏.《孙子兵法》英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2]朱建平,等.加强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之我见[J].科技术语研究,2005(1).

[2]孟娇.《孙子兵法》军事用语研究 [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8.

[2]孙武.Sunzi:The Art of War[M].林戊荪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郑侠.美学视野中的《醉翁亭记》英译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1).

猜你喜欢

兵学孙子兵法译本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孙子兵法》组歌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 孙子兵学与建军之路征文”启事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