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转向”之前的“空间”研究

2015-03-17张颖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物质空间运动

张颖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 030619)

“空间转向”之前的“空间”研究

张颖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 030619)

继“空间转向”之后,学术界各领域纷纷掀起对“空间”的研究。诚然,并非意味着在“空间转向”之前未对“空间”进行探索。从古希腊到古中国,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牛顿、康德、黑格尔,到管子、墨家、张衡、方以智等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均在各自关注的领域对“空间”有所感悟。时代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对“空间”的理解不同。

“空间转向”;空间;时间

一、“空间转向”

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一位地理学家感慨这个空间化的氛围,“我们再也不能指望以时间的次序展开的故事主线,这种故事主线是一种永远处于积累过程的历史,在情节和结局方面一往无前,因而,发生的事情太多,与时间格格不入。”[1]恩格斯就曾说过,“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2]如此看来,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认知、探讨世界本质的两个重要纬度。但是,一直以来,世界发展的历史性直接导致人类惯于顺着时间的绵延而去思考、研究问题,忽视作为与时间相伴的空间维度。

直至1974年,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法文版著作《空间的生产》面世,提出“我们必须批判好几个世代以来对空间的低估。这种情形源于柏格森,还是更早?空间被当成死寂的、固着的、非辨证的、僵滞的;相反的,时间则被认为是富饶的、多产的、有生命的、辩证的。”[3]不仅将到目前为止的空间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六个阶段分别是:一、绝对的空间——自然状态;二、神圣的空间——埃及式的神庙与暴君统治的国家;三、历史性空间:政治国家、希腊式的城邦,罗马帝国;四、抽象空间:资本主义,财产的政治经济空间;五、矛盾性空间:当代全球化资本主义与地方化意义的对立;六、差异性空间:重估差异性的与生活经验的未来空间)[4],而且认为“社会生产出来的历史空间,都是由它所称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辩证地混合而成的一种机制构成的。”[5]自此,“空间”作为研究问题的一个范畴开始备受关注。1984年,米歇尔·福柯发表《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一文,称“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时间的关系更甚”[6],进一步坚实了空间问题的理论基础,并宣告当今时代已经进入空间纪元。随之,在哲学、文学、社会学、知识考古学、地理学等不同领域均纷纷出现“空间转向”的思维范式。影响较大的成果是地理学领域的美国学者爱德华·W.苏贾著的《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1989)一书,认为“当今的时代或许应是空间的纪元。我们身处同时性的时代中,处在一个并置的年代,这是远近的年代、比肩的年代、星罗散布的年代。我确信,我们处在这么一刻,其中由时间发展出来的世界经验,远少于联系着不同点与点之间的混乱网络所形成的世界经验。”[7]提出人们过于偏重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而漠视地理、空间的探索。

也就是说,“空间转向”意味着各领域研究与探索问题的思路从过去重“时间”维度(或言线性思维)转向与“时间”同等重要的“空间”维度,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其理论视野,完整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但是,在“空间转向”之前,人们并非没有关注“空间”。古今中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对“空间”从偶有提及逐渐扩展到诸多领域谈论该问题都会提及“时间”。直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空间”观彻底解决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给各学科领域对“空间”维度的探索提供正确的思路,即谈“空间”是务必论及“时间”问题。甚至,“空间转向”之后各领域对“空间”问题的研究均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空间”观为哲学基础。

二、“空间转向”之前

“在数年之前,空间一词有着严格的几何学意义。空间概念使人想到的只是一个空的区域。在学术意义上对空间一词的使用通常会伴随诸如‘欧几里得’、‘匀质的’或‘无限的’等形容词。通常给人感觉是空间在根本上是一个数学概念。”[8]这是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开篇对“空间”的解释。就当前学术界研究现状看,“空间”是集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于一体的一个研究范畴。因此出现了诸如哲学空间、文学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地理空间、建筑空间等等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关于“空间”的研究。事实上,关于“空间”,并非在“空间转向”之后才有“空间”研究。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就承认“空间”的客观本质,认为“空间,只有在它作为虚空而成为原子和由原子组成的物体的容器的意义下才和原子有着联系。”[9]而哲学家柏拉图在《蒂迈欧篇》的宇宙论中同样将界定“空间”为一个容器,包罗众生的生长与消逝,是永恒不可摧毁的,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处所。而亚里士多德承继其师的观点,进一步对“空间”进行阐释,用相互换位的现象肯定“空间”的存在,认为“空间”有上、下、左、右之分,“离开它别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另一方面它却可以离开别的事物而存在:当内容灭亡时,空间并不灭亡。”[10]它是事物的直接包围者,但又不是事物本身的部分。“假如说空间是物质,那么它处在哪里?要是万物皆有其位,那么方位的方位,又是在哪里?”[11]尽管研究的是自然物体的空间特性,实质上是对哲学问题的思考。

与此同时,相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从自然科学角度对“空间”的思考,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更注重从人文道德为政角度的探讨。尽管对自然科学的思考相对甚少,但也在谈论政治、军事之余偶有提及“空间”问题。最早明确提出“空间”概念的是《管子·宙合》篇,“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12]意思为“宙合”是上至天空以上,下到土地之下,横跨四海之外,合拢天地,成为一个包裹,强调万事万物都在“宙合”之中。在古代,“宙”,即是时间;“合”,即是空间。也就是整个世界都在时间与空间之中。与古希腊哲人们关于“空间”的“容器说”不约而同,但是较其进步的一点是将时间和空间放在一起讨论,且逐步认定二者的依赖关系。而同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站在自然科学的立场也有提及“时间”,认为只有运动才能将“空间”和“时间”相联系,“时间只与原子的运动和它们在空间中的结合有关”[13]。老子、庄子均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古往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模糊地表示出时空的无限延展性。庄子借用时空本身的特性来规定时间与空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14]意为,空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没有界限,而时间的长短则没有始末。“任何物体运动的时间,总要持续一个过程。但时间的长短、久暂本身却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只能通过空间的变化见时间。”[15]对于时空问题研究较深入细致的要数墨家,不仅据二者各自的特性进行界定,而且重点谈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及时空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行’)要经过一定的空间距离(‘修’),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久’)。人走路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人走路总是先近而后远,远近表示运动的空间距离,先后表示运动的时间持续。”[16]令西方哲人所望尘莫及的是,《墨经》提出,“宇:或(域)徙,说在长宇久。”[17]也就是说,空间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区域的变化或迁徙,并伴随时间上的延续,进一步通过运动来说明空间的本质及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已经认识到“空间”的研究不能离开“时间”,甚至已经总结出通过“空间”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经验。此外,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在《灵宪》中提到,“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18],联系上下文,只是谈及“空间”的无限性,并未提及“时间”问题。

发展到近代,在西方,依旧是自然科学领域关于“空间”的思考,不再单独思考“空间”,对于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如力学、哲学等,认为“空间”和“时间”同等重要。鉴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对于“空间”研究的已有成果基础之上,牛顿在力学和光学理论中提出了时间、空间的特性。“空间和时间具有客观的性质,它们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不仅是独立地存在着,不依赖于物质的过程,而且彼此间也是互不依赖的。”[19]牛顿还根据物体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将空间和时间提升到绝对的范畴。与牛顿唯物观点正好相反的康德却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两个合在一起的纯形式,它们由此而使先天综合命题成为可能。”[20]这种观点与莱布尼茨“空间和时间是主观的知觉”[21]相一致。把空间和时间作为感知世界的两个主观把握方式,即认识论必备的两个要素,且普遍存在于感性经验之中,强调二者存在的先天性,并提出我们之外的空间之中的东西都要借助内感官的时间形式被表象出来。康德已经注意到这两种先验形式在认识问题中的联系。黑格尔把“空间与时间”规定为力学理论中首要考察的两个要素,并称其为完全抽象的相互外在的东西。将“空间”定义为抽象的、无差别性的、完全连续的“己外存在”,“在其无差别性中首先直接具有的三个维度,它们是单纯相异的,没有任何规定的。”[22]而对于“时间”则认为“这种作为点使自身与空间相关联,并作为线和面在空间内部发展出自己的各个规定性的否定性”[23],即时间使空间不再无差别,在运动的状态下不再静止、停滞不动。空间是充满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时间性。空间和时间都统一并从属于运动。但其理论体系中对空间和时间规定为“完全抽象的相互外在的东西”,认为物质、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只能在空间上展示多样性,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发展。

而近代中国,较古代先贤对“空间”问题的思考却逊色不少。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闭关锁国,自然科学及各科学术研究比较落后,直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空间”和“时间”问题再次得到关注。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认为,“《管子》曰‘宙合’,谓宙合宇也。灼然宙轮转于宇。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春夏秋冬之旋转,即列于五方。”[24]“五方”,即东西南北中,指方位。意思是空间中有时间,时间中有空间,四季的交替变换遍存于包括“五方”的空间之中。在继承《墨经》对“空间”变化伴随“时间”延续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空间”和“时间”相统一的观点,并坚信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例外。尽管在此领域内研究的学者很少,但是这一重要的论断相比同时期的西方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观念还是遥遥领先的。

进入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空间”、“时间”和物质运动联系起来,认为“空间”和“时间”取决于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依存于物体的运动,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绝对时空的观念。发展到现代,“空间”成为文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地理学家热衷研究探索的一个问题域,以至于出现“空间转向”的思维范式。

综观古今中外,关于“空间”概念的发展既已肃清,然而不难发现,在思考“空间”问题时总会相应的谈及“时间”问题。可见,研究“空间”问题不得不谈“时间”。那么空间和时间又是如何规定?它们的关系如何?对于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就曾有感悟,“空间的真理性是时间,因此空间就变为时间;并不是我们很主观地过渡到时间,而是空间本身过渡到时间。一般的表象以为空间与时间是完全分离的,说我们有空间也有时间;哲学就是要向这个‘也’字作斗争。”[25]尽管黑格尔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但是从他对“空间”与“时间”关系的界定以及如前所述的自然科学、哲学领域对“空间”、“时间”的探讨可以看出,“空间和时间问题的解决始终是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解决联系着”[26],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是第一性。因此,其思想体系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源流。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空间”观

对于“空间”和“时间”,从绝对时空观到相对时空观,从彼此独立到相互统一。那么,究竟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是表示物质运动广延性的存在形式;“时间”是表示物质运动持续性的存在形式。二者是物质运动存在的最根本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与运动着的物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且彼此不可分割。对于之前的一切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哲学家关于“空间”和“时间”的看法尽管也有合理之处,但总体讲是片面的,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列宁就说,“物和物体不是简单的现象,不是感觉的复合,而是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客观的实在。空间与时间不是简单的现象形态,而是存在的客观实在的形态。”[27]作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和“时间”与物质本身一样,均表现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我们必须把时间和空间的本身,与人们头脑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区分开来: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前者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后者则不过是客观存在着的时间和空间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已。”[2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尽管“空间”和“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对二者是可知的。人类则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分辨事物的外形、大小、方向以及物体之间的距离,判断事物运动持续久暂及先后顺序。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类不断实践,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但是这种不断发展的认识并不影响“空间”和“时间”本身的客观性。

那么,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论断显然不同程度地有违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主义的观点。否认“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其认识论的根源在于,把人类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与作为物质存在客观形式的“空间”和“时间”混为一谈,从二者概念的可变性出发,于是得出二者本身不是客观存在,是人类给予自然界的主观的东西。

第二,“空间”和“时间”依赖于物质运动而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空间”和“时间”作为物质存在形式虽然是客观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统一不可分割。没有脱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运动,同样,脱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空间”和纯粹的”时间”也是不存在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所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离开时间的存在和离开空间的存在同样是最大的荒唐。”[29]在恩格斯关于“空间”和“时间”规定的基础之上,列宁进一步提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任何东西,而运动着的物质除了在空间与时间之内就不能运动。”[30]可见,物质的运动不能脱离开“空间”和“时间”而进行,反过来,“空间”和“时间”也不能离开物质的运动而独立存在。

诸如牛顿等科学家绝对的“空间”和“时间”观念,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绝对独立的,且不依赖于物质的运动过程,恰好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背道而驰。

由此,从“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及与“时间”的辩证关系看,“空间”的含义大致分为两种:狭义的“空间”和广义的“空间”。狭义的“空间”指的是以长、宽、高三维所建构的肉眼可见的“空间”,主要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包括建筑空间、地理空间等;广义上的“空间”则是对狭义“空间”的概念的引申,这种三维的图景建构主要反映在头脑中,着重表现在人文学科领域,诸如哲学空间、文学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等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谈“空间”问题必然不能脱掉“时间”的干系。

[1]爱德华·W.苏贾,王文斌译.后现代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5-3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1972:92.

[3]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A].冯雷著.理解空间[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

[4]刘怀玉.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J].哲学动态,2003,(5):24.

[5]菲利普·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A].阎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8.

[6]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

[7]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7

[8]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节译[J].建筑师,2005,(5):51.

[9]符·约·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6.

[10]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3.

[11]陆杨.空间转向中的文化批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66.

[12]戴望.管子校正·宙合(卷四第十一)[A].诸子集成(五)[C].北京:中华书局,1954:63.

[13]符·约·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7.

[14]王先谦.庄子集解·庚桑楚(卷六第二十三)[A].诸子集成(二)[C].北京:中华书局,1954:151.

[15]刘文英.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2.

[16]刘文英.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1.

[17]孙诒让.墨子闲诂·经下(卷十第四十一)[A].诸子集成(四)[C].北京:中华书局,1954:197.

[18]张衡.张河间集·灵宪[A].郑文光,席泽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43.

[19]符·约·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23.

[2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

[21]符·约·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25.

[22]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2.

[23]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6.

[24]方以智.物理小识·占侯类·藏智于物[A].刘文英.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3.

[25]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7.

[26]符·约·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

[27]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0-171.

[28]乐燕平.时间和空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5.

[29]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2.

[30]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1.

On the“Space”Research before the“Space Turning”

ZHANG Ying

After the“space turning”,scholars in various fields began to study“space”.It does notmean there’s no exploration before the“spatial turn”.From ancientGreece to the ancient China,from Plato,Aristotle,Newton,Kant,Hegel,to Guanzi,Mojia,Zhang-Heng,and FangYizhi,and so on,finally to dialectical materialism,both 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focus some comprehension of “space”.Scholar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field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space”.

space turning;space;time

B01

A

1009-5152(2015)04-0047-05

2015—07—2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戏剧情境研究”(15BZSCZW04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古典戏曲批评范畴研究”(12FZW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典戏曲品评观念研究”(12YJC760043)。

张颖(1981— ),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讲师,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物质空间运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