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刺经疗法初探

2015-03-17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内经经脉



《内经》刺经疗法初探

袁宜勤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内经》刺经疗法强调经脉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某病刺某经,而不局限于某一穴或数穴,或不突出某一穴位。本文初步探讨了《内经》刺经疗法的理论依据、应用概况、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以及现代针灸临床如何运用等方面,并结合文献和临证心得,提出治病可取本经的五输穴、原穴,可循经按节段取穴、循经排刺、循经取阳性反应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经》;经脉;针灸;刺经疗法;文献研究

强调经脉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某病刺某经,而不局限于某一穴或数穴,或不突出某一穴位,这是《内经》的一个重要治疗法则。然而,自从晋代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某病刺某穴,或某病某穴主之的刺穴疗法盛行之后,《内经》的刺经疗法很少有人运用,有逐渐被刺穴疗法取代之趋势,故清代医家徐灵胎深表惋惜,他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古人取经,今人只知取穴,亦为一失。”鉴此,笔者试对《内经》的刺经疗法作一初步探讨如次。

1 《内经》刺经疗法的理论依据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指出经脉具有沟通内在脏腑与外在肢节的作用,使人体各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指出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基于经脉的沟通人体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当外邪侵袭时,往往容易导致经络功能失调,造成经脉瘀滞不通,气血运行障碍,出现重滞、肿胀、疼痛、麻木等症状。这时,便需要采用针灸等治疗方法通经活络,行气活血,使失调的经络功能恢复正常。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经脉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便是《内经》刺经疗法的理论依据。

2 《内经》刺经疗法的应用概况

《灵枢·终始》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内经》明确指出:“腰以上之上部病,取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腰以下之下部病,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对此进一步发挥:“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经,中部手太阴,下部足厥阴,前膺足阳明,后背足太阳,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

《内经》在多篇中论述了刺经疗法的运用。《灵枢·杂病》指出:“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取足太阳;……厥,胸满面肿,……取足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厥而腹向向然,……取足太阴。”此言厥气逆于各经而取治各经。该篇又曰:“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概而言之,《灵枢·杂病》所列咽干、喉痹、齿痛、喜怒,以及疟疾、耳聋、鼻衄、腰痛、腮痛、项痛、腹满、心痛等十多种杂病,皆采用取治相关经脉以治疗。此外,在《灵枢·四时气》、《灵枢·寒热病》篇中,也有“刺(手)太阴以予之,取(足)厥阴以下之”,“补手太阴”,“补足太阴”的记载。

《素问·刺热》、《素问·刺疟》、《素问·刺腰痛》等篇亦阐述了刺经疗法。《素问·刺热》云:“肝热病者,……刺足厥阴、少阳”;“心热病者,……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者,……刺足太阴、阳明”;“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肾热病者,……刺足少阴、太阳”。《素问·刺疟》云:“肺疟者,……刺手太阴、阳明”;“心疟者,……刺手少阴”;“肝疟者,……刺足厥阴”;“脾疟者,……刺足太阴”;“肾疟者,刺足太阳、少阴”。《素问·刺腰痛》也是根据腰痛出现的不同兼症,分别刺相关的经脉进行治疗,如“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

综上所述,在《内经》的针刺疗法中,针刺经脉、取治经脉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经脉与脏腑相通,刺经取经广泛用于脏腑内伤杂病、热病、疟疾、腰痛等疾病的治疗之中。

3 《内经》刺经疗法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内经》刺经疗法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三阴病篇便采取了温灸经脉疗法,如292条:“少阴病,吐利,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又如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张仲景还运用刺经脉以截断伤寒传变,8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晋代医家王叔和在《脉经》卷第二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中亦有“刺手心主经”、“刺手太阳经”的记载。金元易水学派张元素、张璧父子的“中风大接经”,刺十二经井穴接通十二经脉治疗中风病,显然受到《内经》刺经疗法的启示。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标幽赋注》中更是呼吁:“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当代周国平教授创立的“全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1],取十四经腧穴治疗中风偏瘫,强调刺十四经脉,而不是注重某些穴位,其立论依据便是基于脑卒中偏瘫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均有联系,这是《内经》刺经疗法的运用与发展。

4 当代如何运用《内经》刺经疗法的思考

现代针灸临床如何运用《内经》的刺经疗法,笔者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证心得,提出如下浅见以供同道参考。

4.1取治本经的五输穴、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输穴反映了各经之气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最后入合脏腑这一气血运行概况,是对各经之气的高度概括。金元盛行的子午流注针法(“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便是某经脉脏腑有病,按流注时辰取治某经脉五输穴(含原穴)的治疗方法。如肺有病,可在寅时选用肺经的五输穴治疗。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留止之处,而原气为人之生命所系,十二经脉之根本。窦汉卿《标幽赋》有“十二经脉十二原,是为枢要”之论。因此,原穴亦可作为某一经脉脏腑的代表,而取治相关经脉脏腑疾病。

4.2循经按节段取穴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主要循行于上肢、头、胸部;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主要循行于下肢与躯干部(头、胸腹、背腰)。根据十二经脉循行,可以在该经脉体表循行线上按节段取穴,如刺手阳明大肠经,可以在头面、肩、肘、腕部各取1-2穴(可刺迎香、肩髃、曲池、阳溪、合谷)。

4.3循经排刺

所谓循经排刺,即在该经体表循行线上按一定的间隔距离纵向排刺。较长的经脉间隔距离可疏,较短的经脉间隔距离稍密,每一经脉各排刺6-15针。如臂丛神经痛可在极泉与少海连线上等距离排刺3针,在少海与神门连线上等距离排刺4针。

4.4循经取阳性反应点

根据《内经》“以痛为输”、“快然乃刺之”,孙思邈“阿是之法”,王执中“针灸受病处”(痛点)的理论,在该经体表循行线上寻找阳性反应点(压痛、皮肤变色、结节、隆起或凹陷、或按压时特别舒快等)施术刺灸。循经阳性反应点作为“针灸受病处”,往往是病邪侵犯某经脉的标志物,在此刺灸,效如桴鼓。如一肩周炎患者,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以后伸明显,在手太阳小肠经天宗、臑俞、支正、养老等穴压痛,笔者在针刺手太阳经天宗、臑俞、支正、养老、后溪穴基础上,配合肩髃、肩髎穴,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玲玲,王启才.当代针灸临床治验精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0-383.

(本文编辑匡静之)

·理论探讨·

The Meridian Needling Therapy in Neijing

YUAN Yiqin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The therapy of meridian needling in Neijing emphasized the important impacts of channels on the treatment. It approved that one disease for one channel, would not be limited by one acupoint or acupoints or did not highlight one acupoint. This paper from Neijing sting therapy of theoretical basis,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modern physicians and how to use modern acupuncture clinical Neijing after therapy, etc,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the acupuncture therapy of Neijing.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s, the therapy of selecting wushu points and yuansource points for diseases, meridians by taking segment points, row acupuncture, and positive reaction points are presented, which can be as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Neijing; meridian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of meridian needling; literature research

〔作者简介〕袁宜勤,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临床与文献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05-13

〔文章编号〕

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5.10.0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224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内经经脉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