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的疗效观察
2015-03-17陈娟娟
王 钢,陈娟娟
(湖北省赤壁市人民医院,湖北 赤壁 437300)
长效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的疗效观察
王 钢,陈娟娟
(湖北省赤壁市人民医院,湖北 赤壁 437300)
目的 探讨长效红细胞生成素与短效红细胞生成素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长效组和短效组,分别给予长效红细胞生成素美信罗与短效红细胞生成素β罗可曼治疗,观察比较2组血红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4周后2组患者血红蛋白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时短效组血红蛋白反应率显著高于长效组(P<0.05);2组治疗过程中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长效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短效组(P<0.05)。结论 长效红细胞生成素与短效红细胞生成素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效果均较好,短效药物的血红蛋白反应率较高,而长效药物的安全性较好,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剂型。
长效红细胞生成素;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
红细胞生成素缺乏在肾病终末期患者贫血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贫血可能导致患者运动耐量下降,身体疲乏,认知功能与心功能障碍,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加大病死率[1]。所以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红细胞生成药物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临床中应用的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红细胞生成素α、红细胞生成素β和darbepoetin α,3种药物均能够通过骨髓刺激而增加早期造血祖细胞的生成[2]。本研究以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长效与短效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两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价。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年龄>18岁;至少持续2周以上的维持性血液透析;Kt/V在1.2以上或URR在65%以上;基线血红蛋白(Hb)为79~110 g/L;铁状况充足,血清铁蛋白含量在100 ng/mL以上或TSAT在20%以上或低色素红细胞比值在10%以下。排除在入组前8周以内进行红细胞生成药物治疗者,在入组前8周内接受过红细胞输注治疗者,活动性恶性疾病者,非黑色素瘤的皮肤癌症者,症状性、没有控制或慢性的免疫系统疾病者,急性感染或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超过30 mg/L者,Hb疾病、维生素B12缺乏或叶酸缺乏、溶血症、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计数超过500×109L-1者,症状性或未控制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暂时性透析通路者,入选前6个月内存在癫痫发作情况者,难治性高血压[收缩压超过17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超过100 mmHg]者,由于严重疾病可能无法完成临床研究或预期寿命低于12个月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评价为Ⅳ级者,妊娠、哺乳以及未避孕的育龄妇女,在研究过程中有选择性手术计划者(不包括透析通路手术),入选前4周内进行研究药物治疗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应用其他药物治疗计划者,存在对聚乙二醇、重组人红细胞生长素以及研究药物方案中成分过敏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长效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6~62(56.3±4.2)岁;基础疾病:糖尿病肾病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小动脉肾硬化症7例,其他5例。短效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8~65(55.9±4.5)岁;基础疾病:糖尿病肾病1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小动脉肾硬化症6例,其他3例。2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进行常规治疗。长效组加用长效红细胞生成素药物美信罗治疗,每2周给药1次,静脉注射,初始剂量为0.4 μg/kg;短效组加用短效红细胞生成素药物罗可曼,每周给药3次,静脉注射,剂量为40 IU/kg。所有患者治疗过程包括纠正期16周、评估期8周、延长期28周。若纠正期或评估期Hb反应不够理想,每4周可调整剂量1次,4周内Hb上升不足10 g/L给药剂量增加50%,直至达到Hb比基线增加10 g/L且保持在110~130 g/L;如果Hb下降低于初始值且不足90 g/L,则剂量加倍;如果Hb水平上升直至超过130 g/L,则剂量减少50%;如果4周Hb水平上升超过20 g/L,则剂量减少50%,不中断治疗;如果Hb水平在140 g/L以上,则暂时停止治疗,当Hb水平下降至130 g/L以下时重新启动治疗方案,剂量为之前的50%。治疗过程中铁剂的补充依据NKF-K/DOQI指南中的推荐剂量,所有患者在透析时给予100 mg蔗糖铁注射液,给药次数为10次,总剂量为1 000 mg,在铁贮存量稳定达标后,以每个月200 mg的剂量维持注射。
1.3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后24周与治疗结束时的Hb反应率,每2周测量1次Hb含量,记录第10,20,30,40,50周患者Hb含量相比治疗前基线的差值。Hb反应率的标准为首次治疗后24周内在没有红细胞输注的条件下,Hb含量相比基线增加10 g/L以上,且Hb水平在110 g/L以上[3]。同时统计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2 结 果
2.1Hb反应率与上升情况 第24周长效组Hb反应率为80%(24/30),短效组为77%(23/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83 1,P>0.05);治疗结束时长效组Hb反应率为73%(22/30),短效组为90%(27/30),短效组比长效组明显提高(2=-1.654 8,P<0.05)。2组治疗后Hb均保持逐渐上升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治疗过程中Hb的变化情况
2.2不良反应 长效组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24例,发生率为80%;短效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28例,发生率为93%。短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长效组(2=1.453,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慢性肾脏病出现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其作用是促进骨髓中红细胞干细胞向早期红细胞转化[4]。随着肾脏功能的衰竭,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能力也逐渐减弱,进而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产生贫血[5]。其他一些因素也导致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贫血加重,包括食欲减退、摄入的造铁原料如铁、叶酸、维生素等不足,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正常损耗,尿毒症毒素抑制骨髓造血,铝中毒等原因[6]。所以,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贫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补血”,而是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包括红细胞生成素的减少、缺乏铁剂或叶酸、红细胞存活期缩短、胃肠道或血透过程中失血、骨髓的造血功能受损等[7]。而红细胞生成素的抵抗也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重要因素,甲状旁腺素与ACRI/ARB药物的应用是导致红细胞生成素抵抗的主要因素[8]。
红细胞生成素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临床中应用,而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而红细胞生成素α、红细胞生成素β以及各种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验证[9]。有临床研究证明,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能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使不良反应率保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在红细胞生成素的药物剂量与应用时间的研究中发现,血红蛋白上升过快与红细胞生成素的剂量过大都可能导致透析患者死亡,而长期的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能够加强患者抗氧化的能力[10]。红细胞生成素α与β具有相似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与临床疗效[11]。而darbepoetin α是一种高糖基化的蛋白质,药物半衰期是红细胞生成素α的3倍[12]。
本研究中,长效红细胞生成素与短效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Hb有效率均达到80%左右,与报道相似[13]。而在治疗结束时短效红细胞生成素的Hb有效率显著升高,可能与短效红细胞生成素的药代动力学相关,也可能存在样本数量较小所导致的影响。而在Hb含量的监测中,2组Hb含量均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效果较为稳定,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为两种药物相近的临床效果提供了有力证明[14]。临床统计发现,血压升高是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推测应是贫血状况改善之后,患者体内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使外周压力升高。高血压不良反应患者均针对具体情况选择降压方案,并调整血液透析的剂量,患者均好转且对药物方案没有影响。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但均在耐受范围之内。因此,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中应该从药效平衡、治疗安全以及用药成本等方面进行红细胞生成素剂型与剂量的选择。
综上所述,长效红细胞生成素与短效红细胞生成素在维持性血透贫血患者治疗中具有相近的临床疗效,能够维持Hb稳定上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可以根据具体的临床需要进行剂型的选择。
[1] 杜丰,王艳秋,何平,等. 蔗糖铁注射液联合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6(3):175-178
[2] 杨永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生成素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8):13-15
[3] 肖成根,徐丽霞,陶一鸣,等. 长短效红细胞生成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 中国血液净化,2014,13(1):1-4;48
[4] 高丽萍,贾丽霞,樊瑞芬,等. 氧化应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08,29(5):775-776
[5] 袁群生,郑法雷,丁峰,等.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多中心研究[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20(1):51-55
[6] 方艺,丁小强,钟一红,等. 纠正贫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肌背向散射特征的影响[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3):149-152
[7] 吕洁.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口服与静脉铁剂治疗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D]. 泰山医学院,2012
[8] Schonholzer C,Keusch G,Nigg L,et al. High prevalence in Switzerland of pure red-cell aplasia due to anti-erythropoietin antibodies in chronic dialysis patients: report of five cases[J]. Nephrol Dialy Transplantat,2004,19(8):2121-2125
[9] 钟波,杨飞,王宁,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透析充分性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的关系[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0):1136-1138
[10] 韩颖敏.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12):50-52
[11] Snyder JJ,Foley RN,Gilbertson DT,et al. Hemoglobin levels and erythropoietin doses in hemodialysis and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J Am Soci Nephrol,2004,15(1):174-179
[12] Sharples EJ,Varagunam M,Sinnott PJ,et al. The effect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gene and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polymorphisms on erythropoietin requirements in patients on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J]. Peri Dialy Inter,2006,26(1):64-68
[13] 徐浩岑,刘光陵,唐雪骁,等. 人参皂苷Rg1对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4):1494-1496
[14] 杜明,程冬梅,韦玉玲,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酐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岔而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5):159-160
10.3969/j.issn.1008-8849.2015.04.031
R459.5
B
1008-8849(2015)04-0420-03
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