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体系研究

2015-03-17姬鹏英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项目区效益财政

姬鹏英

(国网冀北固安县供电有限公司,河北 廊坊 065000)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对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体系、作用途径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的深入剖析,对于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抓准、抓实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切入点,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推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3个主要作用点

从宏观上讲,农业财政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无论是节水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项目,还是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质上都是在为农民创造产值,增加收入,拓展增收渠道,提供致富机遇。农业财政工作通过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农民增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了3 个作用点。

1.1 在增产上促进增收

通过改善水、电、路、土等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由增加产量实现增收。“十五”期间,廊坊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项目资金49613.03 万元,完成改造任务239 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17 万亩,开垦宜农荒地18 万亩,建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3 万亩,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 万亩。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89.85 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0.75 万亩,新增除涝面积73.44 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29.09 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638.74 万千克,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270 元(1 亩=666.67m2)。

1.2 在减支上促进增收

主要是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成本,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采购成本,通过保鲜仓储降低产品耗损,通过专业化农业合作组织降低销售成本。如各县项目区由明渠大水漫灌全面转向以地下防渗管道为主的节水灌溉,实现了节水、省地、省工、省电。节水:改造前每亩地每次浇水需要2 小时40m3 水,改造后只需要1 小时20m3 水,每亩1 年可节约用水160m3。省电:每亩每次浇水用电由过去的15kWh、付12 元电费减为现在的8kWh 付5.6 元,每次省6.4 元,全年8 次省51.2 元。

1.3 在种植模式上促进增收

通过间作套种,合理密植,夏播轮作,改进种植模式,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的产出量,实现农业效益的叠加。

2 农民增收的3个发展阶段

从各县农民增收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各县自然条件、装备水平、科技水平、农民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不同,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点有多有少,有强有弱,有先有后,从而使农民增收的幅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农民增收基本上呈现出3个发展阶段。

2.1 基础型增收阶段

农民增收主要依赖于农业财政资金对项目区落后的生产条件的改善,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实现单产、总产的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传统种植模式有所改良,人均收入由1000 多元增长到近2000 元,实现了脱贫式增收。

2.2 起步型增收阶段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基本上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种优化,品质提升,以简易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初具规模,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优势初步得到确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近2000 元增长到近3000 元,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3 扩张型增收阶段

项目区农业生产已基本上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特色化和市场化,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地批发市场,进行了绿色农产品认证,与农业加工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 元增长到4000 元以上。随着农民增收能力的提高和增收行为的多样化,在农村中分化出了脱离土地的新型农民,农民增收步入了更高的层次。

3 农民增收的3个个体差异

在对我市2 区6 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个体的增收幅度,增收方式和增收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一是不同项目区之间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土地整改程度的不同,农民收入水平差距明显。调查实例中6 户农民收入差额达到数千甚至上万元;二是同项目区农民之间由于自身经营理念、经营能力、科技素养的不同,收入差距也较大;三是由于农民个体素质、生产思路、经营能力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增收模式。大体划分为常规从众型,即别人种什么,自己种什么,增收能力较弱;重点经营型,什么既赚钱又保险,就种什么,增收观念保守;风险创新型,这类农民有头脑、懂市场、懂技术,敢于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从风险经营中获得了较高的收入;服务增收型,主要以农资经销、粮菜贩运、市场中介来增加收入,具有较强的增收开拓能力。

4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4.1 经营规模小而分散

由于人多地少和土地承包关系的制约,户均占有的土地、水量、电容量、农机具等可利用资源极为有限,而且无法扩大,不易调配。一般地区农户经营面积只有4~7 亩,还要分三四个不同等级的地块,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户扩大经营和增收的规模。

4.2 低投入

农民住房、丧嫁、医疗、教育、养老五大负担重压在身,不足10亩地的收入,加上灾年熊市,往往积蓄甚少,因此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很少大投入,大冒险,调查农户在种植上大部分要种三五种作物,甲赔乙赚,以尽量降低投入,减少单品种大面积种植的风险,从而限制了农业再生产的能力,导致农民增收的乏力和无奈。

4.3 农民地位低

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绝大部分农民处于末端地位和被动地位,农民没有成为产业化的领导主体,产业化的高端和中间环节获取了更多的利润,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4.4 农产品价格低而不稳

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对农产品的低价位、低成本消费需求一直压抑着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一些对农民增收起拉动作用的高价位农副产品,往往不久便达到饱和,成为普通价位商品,因此从长远上看,农民增收的关键是要减少农民数量,分流和转化农民,从宏观上看,解决农民普遍增收的问题,必须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政府扶持、政策倾斜和政策调控,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护。

5 对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深入思考

5.1 把农业财政工作的切入点与农民的增收意愿统一起来

农业财政工作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首要的一条就是工作开展与农民增收意愿要相互支持,相互协调,所有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为,要切合当地发展实际,符合各县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既要引导和调动农民参与农业项目建设,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生产习惯,畅通农民表述自己意愿的渠道。农业财政的基层管理和实施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在项目申报、规划内容、筹集资金、实施建设、竣工管护等环节,都牵涉农民的切身利益,应按照公开、公平、公示的原则,听取和采纳农民意见,进行民主评议、民主决策。

5.2 工作开展规模要与农民的增收幅度齐头并进

农业财政资金要想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必须坚持整合资金、突出重点、集中投入,这也是实现规模经营、规模效益和农民大幅度增收的前提。农业财政工作在不断扩大项目建设规模的同时,一定要立足当地资源、财力、人力、市场的实际,抓优势,抓重点,综合配套,把质量、市场、效益放在第一位,以小变大、循序渐进,逐步以规模开发实现规模效益,为农民提供稳定、扎实的增收基础。

5.3 在销量、价格上寻求农民增收的最大化

促进农民增收一定要在市场上下功夫,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市场的真正需求、真实容量,培育占领市场、迎合市场的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总量和分量的大小。既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把产地市场变成农民增收的舞台。同时,又要在销量、价格上寻求农民增收的最大化,促进农民多环节、多层次、多渠道增收,把农民增收建立在产业化经营、现代化营销的基础上。

5.4 提升农民在增收中的组织能力和竞争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既要保障和维护农民对现有土地的经营权益,又要解决其与现代农业不适应的问题,这就必须在稳定中寻求协调和变革。应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适度进行土地转租倒包,盘活土地资源,扩大规模经营能力,提升农民在增收中的组织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农民收入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增长。

5.5 农业财政工作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农业财政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要把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在项目立项阶段要深入实地,认真进行项目效益的评估、分析和论证,防止低效工程上马;在项目建设阶段要进一步做好效益动态分析,确保工程措施产生实效;在项目竣工验收时,要对项目效益进行实地评测和对比,出具项目效益验收报告,把资金使用效益与农民增收作为项目验收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农业财政工作无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各项具体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这是农业财政工作的本质属性,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要。只有这样,农业财政工作才会更具生命力,更具扩张力,更具推动力。

猜你喜欢

项目区效益财政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凌河源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及策略研究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