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联想
2015-03-17
雪,晶莹洁白,象征着纯洁无瑕,象征着美。雪,融化为水,滋润花草,给大地著上春意,给人们带来收获。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的诗句。其后,咏雪诗接踵而至,恰似“雨雪霏霏”,数不胜数,且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咏雪佳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草枯鹰眼疾,雪尽马啼轻。(王维《观猎》)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李白《观放白鹰二首》)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咏雪联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才见岭头云似盖,己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雪的精神
雪是纯洁的,使我们能够抛却诸多杂念。雪是贞烈的,只在零摄氏度以下存活,超过其范围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雪是谦虚的,从不张扬,即便是从那么高的天上下来,都轻轻飘飘,无声无息。雪更有团结牺牲的精神,抱成一片,覆盖和保护大地母亲。雪又是容易亲近的,你可以任意触摸她,逗弄她,她从不伤害你,至多是给你冰凉的清醒……
古人有感于雪的精神和气质,留下了许多和雪有关的故事。最悲壮的是苏武被匈奴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粮和水,就食雪咽毡(兽皮),多日不死,匈奴疑其为神。最凄惨的是窦蛾蒙冤,为表其清白,六月飘雪。最闲情的是张岱藏雪,把冬雪储藏在坛中,待来年用雪水来烹茶。最洒脱的是孟浩然在风雪中骑驴而踏雪寻梅。最超俗的是铁脚道人赤脚行于风雪中,诵庄子的《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意欲寒香沁人心脾。最勉励的是孙康好学,因贫困无灯,就雪夜之光夜读……
雪的情感
中国的古诗善于通过意象来表达志向、心境或者感情。同样的意象可能反映出不同的现实情感。雪,也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钟爱,成为寄托情感之物。雪的意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不同的情境之中,表现出各异姿态。
一、在对雪的描写中表现仕途坎坷,理想难成,孤独寂寞的情怀
冰雪弥漫,往往意味着路途阻隔,步履艰难以及空旷寂寥,诗人往往借助此情此景表达仕途坎坷人生艰难,以及理想难成、不为世俗所容的孤独寂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诗人才华横溢、理想远大,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进京,不料却因小人诟病、权贵诽谤,在天宝三年就被赐金还乡,离开长安。冰塞黄河、雪拥太行正是他世路艰难、举步维艰的处境的写照,诗句表达的情感贴切而明透。韩愈因“佛骨”之谏,触犯圣怒,被贬为潮州刺史,前往潮州途中行至蓝田,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诗人在寒天大雪前路艰险的描绘中流露出宦海艰难、英雄失路的悲怆。
二、在对雪的描写中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典型的诗句是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这种矛盾的心情、无奈之举深刻地表现出其处境悲惨,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酸悲苦的同情。
三、在对雪的描绘中表现羁旅在外,游子思乡的感情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是孟郊《商州客舍》中的诗句。此诗中对雪的描绘可谓简洁,仅一“壮”字而已,正是这个“壮”字和游子身上衣的“单”字形成对比,那种游子异乡漂零,于风雪之中倍感想家思亲的情感跃然纸上,再加上失路不知所往,自然是胸中愁肠百结。
四、在对雪的描写中表现友人相送的惜别慰藉之情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当是雪中送别的典范,“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诗既表现了塞外雪域的凄寒环境、戌边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借吟咏边地之雪,寄寓送别之情。
五、在对雪的描写中表现戌守边关决战匈奴的冲天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长云雪山、孤城关隘给人以沉重压抑、形势严峻之感,然而战士们血战疆场的气概,及誓死破敌、马革裹尸的豪情却具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量。
综观咏雪诗,不管是古诗还是近体诗,诗人对雪妙笔生花的描绘和热情洋溢的赞美,令人目不暇接。诗人表现手法的不同,角度的多样,真可谓千变万化,异彩纷呈,所表达的情感更是丰富多彩,万般风情,让人领略不尽。这些令我们骄傲的文化遗产,将传承并陶冶着中华的历代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