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开发区
2015-03-16李集
李集
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当年4月下旬,中国的开发区应运而生。从此,开发区责无旁贷担当起对外开放先行者的历史使命。
1986年8月21日,是开发区人永远难忘的日子。邓小平在视察天津开发区时挥毫写下了“开发区大有希望”7个大字。从此“开发区大有希望”成为中国开发区共同的精神财富。开发区人始终以邓小平视察为动力,以题词为鼓舞,经过几代创业者不懈努力,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使开发区成为中国最富生机和活力的璀璨明珠。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在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一,建设经济特区的思想。邓小平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第二,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对外开放的思想。具体为: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地区全方位开放。
第三,利用外资的思想。邓小平认为,利用外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力手段。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四,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思想。邓小平认为,生产力水平相对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吸收包括由资本主义创造的所有人类文明成果,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
第五,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系的思想。邓小平认为,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又必须坚持自力更生。
邓小平理论在开发区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开发区建设的政治基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世界开放性特征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当代世界就其经济内容而言是开放的世界或开放的经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在于利用国外资金,以弥补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之不足。我国的现代化是赶超型的现代化,具有明显的高起点、高速度、高目标的特征,引进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是我国现代化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其次是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培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和产业结构的高度。作为赶超型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并以较快的速度赶上世界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再次是利用国际间的交往以获得更多的经济信息。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谁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谁就能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的走势。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现在不是讲信息重要吗?确实很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
开发区建设不仅是对外开放重要的实验田,还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在引进国外资金方面迈开很大的步伐,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及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等形式,引进巨额的外国资金和海外资金,同时还通过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获得了巨额的外汇,为现代化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利用外资是实行对外开放、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途径。邓小平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了许多努力,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我国通过购买技术专利、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允许外资独资经营等方式,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培植起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了这些产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对外开放,在国际交往中积累、收集和整理世界经济的信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建设开发区,改善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并制定实行了一系列为外商投资提供法律保障的法规和政策,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开发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四大作用。首先,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实验田。敢于在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敢试敢闯,始终在思想、思维和思路上保持领先。
其次,开发区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缩影。邓小平讲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中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开发区建立初期,对项目几乎是无选择的。到上世纪90年代,开发区产业结构迅速升级为电子、机械、汽车、医药等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从研发到营销,外资的产业链在延长,配套圈在扩大,投资战略在调整。开发区只用十几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发挥了先行示范作用。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发区加快城市建设没有简单地重复老区的模式,而是走出一条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路,努力创造高品味的文化底蕴、高水平的配套设施、高质量的生活条件。今天的开发区,以其优美的城区环境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人才、吸引了资金、也吸引了国内外更多的关注。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开发区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中国开发区30年成功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敢想敢试、突破陈规的创新精神。过去30年,开发区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取得先发优势,一举成为对外开放排头兵。在新时期、新阶段,开发区有能力也有责任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排头兵。
只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永争第一的豪气,开发区的明天依然大有希望。这也是对小平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