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真情体验扮靓阅读教学课堂

2015-03-16俞学志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3期
关键词:真情文本阅读教学

俞学志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怪圈中:教师繁琐分析,事无巨细,但学生阅读能力却始终得不到有效提高,其主要缘由在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与品味的时间被教师完全挤占。从新课标颁布起,繁琐的内容分析已经逐渐成为阅读教学的历史,而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情感认知,推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在情境创设中点燃学生情感

众多心理研究成果发现,生命个体的情感与情境性质息息相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意欲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必定要依托能够激发情感的氛围与环境。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再现、视频演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的方式。在各种教学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也已经逐渐多元化、丰富化。但不管运用何种手段,教师必须要以自身的真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才能让学生情感的真正燃烧。

例如,《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现了周总理工作的环境,教师辅之以动情的语言描述,历数在这种简朴的工作环境中总理经历了多少不眠的夜晚……教师声泪俱下,学生也被充分感染,探寻文本的激情被充分点燃。

教师正是依据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语言与视频的媒介向学生倾注真情,创设出了情感共振的理想境界,为学生敞开胸怀接纳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在意蕴捕捉中开掘文本情愫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任何一篇文本其语言内部都蕴含着文本创作丰富的人文意蕴和情感元素。高明的作者从不将自己的情感毫无遮拦的直接奔涌而出,而是蕴藏在文本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言语陈述方式上。教师要在解读文本中过程中关注这一情感的聚集点,让学生紧扣传达情感的核心语词,从内涵和形式的两大维度引导学生悉心体悟、品味拒绝,为学生探寻文本意蕴、体验文本情感铺设有效的情感通道。

例如,《伯牙绝弦》一文展现了两位知音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情。在整篇文本中,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作为全文情感的拓展和升华点。教师可以围绕“绝弦”引导学生体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围绕“不复鼓”感知人物为了友情所作出的决绝选择,从而迅速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扣住了情感的传送点就抓住了文本情感的命脉,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切身体悟,就能顺应作者的行文思路,达成教学效益的稳步提升。

三、在个性表达中释放学生情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必须依附着教师的思维前行,而不能有丝毫的旁逸斜出,导致学生的体验认知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呼吁下,阅读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多元化感知和个性化体验。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可死抱着一种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入手,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要刻意迎合教师心中的答案。

例如,在教学《蔺相如》一文后教师进行总结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一位学生选择了秦王。教师以鼓励的眼神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表达。这位同学继续表达:“秦王虽然奸诈,但是毕竟没有杀害蔺相如,存有取信天下的志向。也正因为如此,秦王才能够最终统一六国。”这样的见解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如果教师一棍子打死,就丧失了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面对学生的独树一帜,甚至是“荒唐”言论,都应该给予学生展现表达自己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

四、在知识拓展中储备学生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当下社会生活的状态以及文化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影响了学生对现有文本的总体感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价值判断。从接受论角来看,只有在学生原始的知识结构被颠覆和打破时,才能自动敞开情怀,以不断地悦纳情怀。因此,在一些远离学生认知的文本时,教师理应为学生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为学生的真情体验奠定基础。

例如,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描写了志愿军离开朝鲜战场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双方之间的深情厚谊。但学生并不能理解这样的感情建立怎样同生共死的情境中。教师在教学及时补充了志愿军阵亡的相关数据以及典型事例,促使学生形成了对朝鲜战场的初步感性认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灵活渗透相应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蕴的深刻把握,对学生深刻把握感知作者的写作情愫,具有积极的推动价值和意义。

没有情感,文本就失去应有的魅力;相应的,没有情感,课堂也就失去了魅力。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依照自己的真情体验文本中的深情,并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感受语言、品味语言中领悟文字魅力,积淀丰富情感,充实美好心灵。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灵芝镇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情文本阅读教学
我用真情守护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以心换心见真情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真情扶贫见实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真情关爱十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