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洗尽铅华,让诗的课堂萦绕“诗”的味道

2015-03-16崔巍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代诗乡愁意境

崔巍

朱光潜先生曾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审美意识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教学七年级《乡愁》一诗时,笔者洗尽铅华,从读写入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积淀诗意语言,升华审美情趣,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指导朗读,尽显诗的课堂音韵之美

著名诗人舒婷称语文教师像是手持一把手术刀,将自己的诗歌分割得支离破碎,将一首首极其感性、饱含情感、意蕴深长的作品肢解得枯燥无味、味同嚼蜡,没有一点点“诗”的味道。教学《乡愁》一诗时,笔者从余光中生平开始谈起,谈到台湾游子时刻期盼两岸统一的殷殷之情,重点强调学生朗读,引导他们在掌握朗读技巧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沉浸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当中,获得对作品情感深层次的理解。

可以想象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站在阳台上眺望着祖国的方向,落叶归根的情愫几乎让他痛断肝肠。因为本诗的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我指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语速稍慢,低沉舒缓,尽显余光中先生对祖国悠悠的思念。之后我给学生们播放了著名主持人朱军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注意体会朗读过程中的断句、重音、停顿对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展示环节,学生们不但朗读得声情并茂、感人肺腑,还谈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体会,在朗诵形式方面也大胆地进行了突破与创新。有的抑扬顿挫,将余老先生的思乡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学生还手持彩绸翩翩起舞,烘托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课堂效果……

课程标准指出,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确,诗的课堂首先要“诗”声朗朗,尽显音韵之美,萦绕“诗”的味道。

二、拓展延伸,尽显诗的课堂意境之美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跳出古诗格律音韵的严格限制,现代诗依然不乏含蓄之美,它以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抒写在胸中汩汩流淌的彷徨与激情。仅仅一篇《乡愁》,显然不足以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现代诗的神奇魅力,依循课程标准,我们唯有和学生一起课外拓展,将诗的视角延伸至浩如烟海的现当代中外诗歌之林,才能尽显诗的课堂意境之美,悄然提升初中生的审美素养、情感态度。

学生将《乡愁》与另外一首《乡愁四韵》进行了对比阅读。经过反复吟诵,有的学生们表示更喜欢《乡愁》,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撷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跌宕起伏,由思乡升华到爱国,情感更为蓬勃,蕴藉深邃;也有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乡愁四韵》,因为它句句含情、字字动人,以几个平凡的比喻,兼以反复的修辞运用,凝练而深情地流露了自己的亲情、乡情与爱国情,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赛诗会。有的学生朗诵了冰心女士的《成功的花》,说这首诗给他深刻的启迪,告诉他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付出才会有收获;有学生非常喜欢郑愁予的《错误》,说自己说不出来其中的内涵,但每次朗读都觉得意味深长,尤其是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令人玩味良久,回味无穷;还有的学生说自己一直很喜欢汪国真的诗,还专门买了一本《汪国真诗集》,对其中的《热爱生命》印象颇深,以至于熟读成诵……

课堂上,我还把这次赛诗会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拍了下来,制作成视频,保存在班级电教设备中,供同学们品鉴,尽显了诗的课堂意境之美。

三、提笔写诗,尽显诗的课堂创作之美

现代诗语言凝练、新颖,不拘泥于既定的语法规范,结构参差错落,富有建筑之美,是学生练笔,记录闲暇时纤细、微妙心绪的不二方式。笔者建议学生们也拿起笔来,搜寻自己生活中那点滴的诗意瞬间,把它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阵摩拳擦掌之后,学生们渐渐地安静下来,开始了新颖而神奇的诗歌创作。他们的作品中,有描摹自然界蓝天白云的,也有赞美平凡事物的,还有讴歌父母之爱的,视角独特,不乏新意,虽文笔稚嫩,却依然值得喝彩。

课后,我把学生们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精心整理,办成了一份手抄报在校园里展出,引发了不少诗歌爱好者的追慕,不知不觉间还冒出来学生自主成立的《蓓蕾》诗社,让我由衷地感慨、钦叹,此为《乡愁》这节课的创作之美。

《乡愁》这节课在现代诗歌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与创新,洗尽铅华,没有了切割肢解式的拼搭组装,让诗的课堂始终萦绕着“诗”的味道,大大地激发了初中生读诗、写诗的兴趣,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诗歌课堂做出了积极地诠释与注解。

(作者单位:吉林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诗乡愁意境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九月的乡愁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