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与制作》 课程中的差异化教学反思及初探
2015-03-16莫小梅
莫小梅
摘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我校面向文史管理类学生开设的公共计算机第二层次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不同专业及不同基础的学生之间差异化教学的挑战。该文拟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反思,并从实际调研等角度出发,对课程今后的差异化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4-0106-02
Abstract: “Web Page Design and Making “course is a public computer second level course, and the course faces the challenge of difference-based teaching from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pecialty and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flect both on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 discuss future difference-based teaching of the cours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actical survey, and raise practical suggestion.
Key words: web page design and making; differentiation- based; teaching
1 概述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我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改革试点中的第二层次课程,面向全校文史管理类专业,由相关专业根据其专业的特点和教学需求在包括本课程在内的五门课程中进行自主选择,属于《大学计算机基础》后设的进阶类课程。
本课程综合讲述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开发和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 网站的规划与设计;(2) 使用Photoshop制作网页图片素材及网页模型;(3) 使用Flash制作网页中的动画元素;(4) 使用Dreamweaver制作站点及编辑网页;(5) 综合应用多种工具,完成学期大作品。对这些课程内容我们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及任务推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模仿案例的基础练习与课程综合大作品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学以致用,以达到掌握基础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从课程第一次的选课及教学反馈来看,这一基本的教学思路能够被各专业学生所接受和认可,便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较快地入门和提高。今后的课程教学仍可在此基本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和完善。
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是本校制定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后,第一次大面积地面向全校文史管理类学生所在专业进行自主选课,而选择该课程的不同专业和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差距比较大,这就对相关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在首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反馈中学生的差异化特点,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的设计,以适应教学的需求;同时,也促使相关的教师对本课程今后的差异化教学进行了更多的反思与探讨。该文拟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反思,并从实际调研等角度出发,对课程今后的差异化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及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2 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分析
网页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需求进行选择,如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习可能更侧重于代码的编写与后台的开发应用,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则一般主要是应用多种设计工具进行前台页面的设计,并在必要的时候利用代码编辑完善页面内容及功能,学习的方向和侧重点是不同的。但即使是面向普通的文史管理类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开发设计,仍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技术和艺术的统筹兼顾。
就我校目前各专业的选课现状而言,网页的艺术性方面如配色要点等主要的设计原则都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而技术方面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则与学生所在的专业、之前的学习基础都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以及相对明显的差异。例如同样是学习Dreamweaver中网页表格布局,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比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总体的接受程度要差一些,而这种差异性不仅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全程,也体现在同专业学生中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
此外,随着社会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和网络的不断发展,“90 后”大学生获取各类知识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多,与“80后”相比,他们个性更加自信和张扬,甚至在某些领域比一般老师知道的还多还深入。同时,由于社会功利思想的日趋泛滥,“90后”大学生只做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只要没有涉及到他个人利益的事情,基本上是漠不关心或者根本不听老师的教诲。
3 教学反思与差异化教学初探
3.1 做好专业摸底,了解学生专业需求
由于受社会功利性思想的影响,目前“90”后大学生在学习每一门课程的时候可能会比以前的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该课程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或者是今后就业有没有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迎合这种需求,除了准备课程本身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对相关的学生专业作一定的调研和深入了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进行调研的尝试:(1) 到相关的专业教学部门进行调研,了解教学计划及选课目的;(2) 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进行调研;(3) 通过毕业生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相关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本课程相关知识的需求及应用。调研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布置给课程的教学对象,即学生进行调研。通过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使师生进一步明确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3.2 构建积件式教学平台,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积件(Integrable ware)是从传统 CAI 课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 CAI。 它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制作工具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按照积件式教学方法的理论,教师在进行教学平台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将每一节授课内容实例化,将实例积件化,一个实例可以作为一个积件,也可以由几个积件组成。 综合的课程设计可以由底层的小积件搭建而成, 也可以由上层较大的积件组合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积件完成学习及设计,使整门课程完全积件化。
比如今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相关教师可以根据以往选课的情况及师生调研的情况共同探讨出适合该课程相关专业的若干综合案例,每一个案例由若干大的积件组成,如使用Photoshop制作主页模型及相关图片素材,使用Flash制作动画素材,使用Dreamweaver进行网站建设及页面布局等,每一个大的积件又可以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小积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及班级的特点选择特定的综合案例,通过案例效果及案例应用的初步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先确定底层基本的教学积件,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反馈进一步选择和搭配其他进阶类的教学积件。
同时在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时,不要求所有学生达到相同的教学要求,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允许学生在自主设计网站作品时,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相应的积件进行学习和再创作。这样能够使得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 其他改进方向
4.1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改进教学设计
结合过往的教学经验以及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适当调整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减少学生因图一时便利导致走更多的弯路。如在Photoshop网页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本可以将Photoshop中制作好的网页模型直接切片并导出为网页格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有过第一次“快捷省力”的经验,许多学生便对Dreamweaver中表格的布局和规划不够重视,从而不能够用心地利用Dreamweaver中的表格技术重新规划及减少图片的使用,来制作出真正适用于互联网传播浏览的HTML网页。因此可以尝试暂时跳过Photoshop中的切片导出部分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及时地结合制作好的网页模型探讨如何在Dreamweaver中利用表格对网页进行合理布局。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网页表格布局技术以后,再利用Photoshop提供适当的图片切片素材,才能够避免学生急功近利,从而制作出不符合Web精简要求的网页来。
4.2 点面结合进行差异性辅导,提高教学效率
一方面,继续发挥教师巡回辅导的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操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加以提醒,如容易忽略网页标题设置,未能及时养成在站点管理器中定义网站及编辑网页的习惯等,实现以点带面的辅导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师生交流及巡回辅导发现基础较好的学生,并通过推荐及学生自愿报名等方式成立辅导小组,利用辅导小组分解教师的辅导工作量,并起到较好的榜样作用,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5 结束语
《网页设计及制作》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开课对象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坚持已有的案例教学及任务推动的教学理念以外,还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课程的教学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同时,这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游琪.差异化教学在网页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7).
[2] 汪迎春.高职网页设计课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0(6).
[3] 李玉虹,张福峰.因材施教构建积件式教学平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4] 张鉴新.浅谈网页设计基础案例教学[J].科技信息,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