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释模型

2015-03-16张超

学海 2015年6期
关键词:昆山市民化个案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释模型

张超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中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表现为两个转移,两个获得,两个转移是形式市民化,两个获得是实质市民化。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释模型,认为除了传统推拉理论所揭示的农村把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推的推力和城镇吸引农业转移人口的拉力外,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还面临农村的拖力、农村的托力、城镇的阻力、城镇的助力等因素。

关键词市民化推拉理论农村退出机制市民化成本

市民化内涵

市民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转化最终变成市民的过程。不同学者对市民化给出了不尽相同的阐释。

郑杭生认为,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转变的进程中,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②他强调农民职业、身份转变以及市民素质的学习。

董海军等认为,市民化包括生产方式的非农化、生活空间城镇化以及心理、文化、行为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接轨、融合。③他们更强调文化心理的市民化。

文军认为,狭义的市民化是市民权利的获得过程。广义的市民化是指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④显然,完整的市民化应该是广义的市民化。

国内学者对市民化的界定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职业的转换,二是生活空间的转移,三是身份的改变,四是市民素质的习得。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对市民化作如下界定:市民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转化的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完成从从事农业生产到从事非农职业的职业转换,从在农村生活到城镇生活的空间转移,并取得市民权利,习得市民素质。简言之,市民化过程表现为两个转移即职业转移和居住转移,两个获得即市民权利与市民素质的获得。两个转移是形式市民化,两个获得是实质市民化。形式市民化是实质市民化的基础与前提,实质市民化是市民化完成的结果与标志。这是个完整的市民化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因此,市民化具有阶段性特征与任务。在某个阶段完成某一项转变,都是在市民“化”。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有其特殊性,职业转移与居住转移并不同步,权利与义务并不对等,他们从事着和市民一样的职业,享受不到和市民一样的权利。

市民化解释模型

莱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认为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据在江苏吴江的调查显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最大的动机仍然是“挣钱养家”。这说明他们的转移就业未超脱以经济动机为主的人口迁移本质。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解释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依然适用,只是起作用的因素与形式有了新的变化。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根据在江苏吴江、昆山的调查资料,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释模型。

图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释模型

如图1所示,除了传统推拉理论所揭示的农村把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推的推力和城镇吸引农业转移人口的拉力外,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还面临以下几股力量:农村存在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离开农村的拖力,也存在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兜底保障的托力;城镇存在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进入的阻力,也存在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定居城镇的助力;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人因素在市民化进程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1.农村推力

首要推力是从事农业劳动的收入较低。据测算,2008年每个农民人口在农业上的年收入平均也只有873元,劳均只有1973元,户均只有2548元。⑥而同期外出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月均收入1340元,年均收入达1.6万元多。两相比较差距显著。

其次是农业转移人口家乡相对较差的生存环境。昆山访谈个案8(女,18岁,初中未毕业,老家云南,访谈时间2012年5月16日):我就是想出来,要是在老家,一辈子都见不到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我也不想在山沟沟里过一辈子。我到了这里,就知道“大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了。

第三种推力是老家的乡亲们对外出打工的文化认同。比如:昆山访谈个案9(男,19岁,小学文化,老家贵州,访谈时间2012年5月17日):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出来了,过年回家的时候,感觉都挺有钱的,衣服也穿得好,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也就跟着出来了,不出来,就被人看不起了,找老婆也难,人家认为你没本事,只能留在家里。

2.农村拖力

农村拖力是指与农村推力相反的拖累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力量。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

一是农村相对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以往我国的生育政策城乡有别,一般而言农村生育政策比城市宽松。城乡有别的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定居落户的意愿。

二是农村老人的照顾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养老还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老人生活能自理的时候,年轻人外出打工无后顾之忧,当家中老人生活逐渐不能自理时,该如何照顾他们?吴江的调查显示,第一选择,“回家照顾”的占58.1%,“接到打工城市照顾”的占25.9%,“花钱雇人照顾”的占9.9%,“送老人院”的占6.1%。被调查者中95%的人目前还没有碰到老人完全不能自理需要照顾的情况,以上这种回答是假设性答案,就目前农村的养老服务现状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里打工收入、居住状况而言,如果家中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时恐怕绝大多数要回家照顾。这也是拖累农业转移人口决心进城定居的因素。

三是落叶归根的文化心理。比如:昆山访谈个案1(女,夫妇俩在昆山打工,老家江苏东台,访谈时间2012年5月16日):目前在昆山刚买了房子,我还没有感觉到自己是个昆山人,主要是不安定,将来或许还要回老家养老。(问:为什么要回家养老?)亲戚朋友都在老家,老了回去不是热闹嘛。昆山访谈个案2(女,已婚,外企打工,老家山东,访谈时间2012年5月18日):想在这儿继续生活下去,不太想回家。老人也不太愿意过来。但也在想老了以后不回去又怎么办呢。老家都盖了楼房。昆山访谈个案3(男,初中,已婚,老家河南,访谈时间2012年5月16日):想干到一定年纪就回老家。在这边是给人打工,将来孩子不一定也在这里打工吧,不回老家在这里有什么意思呢。

不少人都有回老家养老的想法,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一是割舍不下老家的社会网络,如个案1。二是老家有较好的房产,如个案2。三是子女前途未定,如个案3。

四是老家土地的预期收入。比如:昆山访谈个案4(男,江苏连云港灌南人,初中文化,已婚,访谈时间2012年5月17日):老家有承包地,但从来没有种过地,这些地都是我父母在打理,最近老家也在搞开发,土地有可能被征用,到时会有一笔不少的补偿,(问:你怎么知道有不少的补偿?)昆山这边农民被征地,都发财了,都有几套住房,我们那边要搞开发,也肯定有好的发展,没有钱就不要开发嘛。

以上四种情况汇成一股力量,这种力量使农业转移人口在考虑进城定居时有了权衡再三的犹豫,从而成为拖累他们进城的拖力。

3.农村托力

农村托力是指农用土地的保障功能对有可能在城里生活不下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兜底保障力量。有了这股托力,农业转移人口如果在城里生活不下去,不至于无处可去、无家可归。这种兜底保障确实是减缓社会震荡的缓冲器,但有时这股托力,又成为拖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拖力。

4.城市拉力

城市拉力表现为城市具有比农村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更高的工资、更好的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吴江调查显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打工55.7%的是为了“挣钱养家”,28.7%的人是觉得在农村呆着没前途,27.3%的人是为了“外出见世面”。

5.城市阻力

城市阻力表现为城市基于既得利益而对外来者的排斥。为此,城市设置了有形无形的门槛来筛选进城者。

一是提高生活成本的市场门槛。比如高房价、高物价,让低收入者望而却步转投他乡。

二是政策门槛。政策门槛主要有两类,一是入户门槛,二是就业门槛。各地户口准入规定不尽相同,有购房入户、积分入户等不同形式,但都是将绝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挡在了门外。就业门槛一是直接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就业进行行政总量控制、职业和工种限制,使他们大多只能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从事城市劳动力不愿从事的脏、累、差等行业的工作。二是对城市居民就业和再就业的特殊优惠政策与措施,造成了竞争环境的行政干预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就业。

三是文化门槛。主要表现为城镇居民对转移人口的歧视与排斥。比如:昆山访谈个案5(昆山当地居民,女,40多岁,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访谈时间2012年5月17日):(问:外地人对你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影响很大,晚上根本就不敢出门,戴着金器的白天也不敢走路。要抢的,偷东西的也很多。自行车、电瓶车放在路边,一转眼就会没了,到农贸市场买菜,出来车就没了。本地人怕外地人,一般不和他们交往,乘车也让他们,弄不好要被他们打。(问:还有什么影响?)外地人计划生育工作不好搞,还有给卫生、秩序带来了混乱,尤其是交通,他们不遵守交通规则,碰了人家,还要和别人吵架。昆山访谈个案6(男,外来务工者,陕西人,访谈时间2012年5月17日):我觉得这边有个不好的地方,招工时歧视某某地方的人,公开说什么地方的人不要,其实哪里都有好人,也都有坏人,总的感觉,对我们外地人有歧视。双方的叙述与感受或许都有偏颇之处,但相互间存在排斥心理是不争的事实。

四是管理门槛。第一,认为外来人口素质低容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增加城市管理难度与成本。第二,政绩考核的偏差。目前对干部的考核还是比较看重GDP。从政绩出发,当然希望这些农业转移人口处于流动状况,只为我创造GDP,却可以不计入计算人均指标的分母。虽然现在的人均指标是以常住人口为分母计算的,但常住人口统计弹性很大。因此,如果把外来人口吸纳为当地居民,那么吸纳越多,人均指标就越可能降得多。

6.城市助力

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逐步融入城市社会完成从农民到市民转变。这种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力量称为城市助力。比如不少地方成立新市民服务中心、加强职业培训、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当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都是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助力。

7.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现。首先是人力资本。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并不是很强,这就大大影响他们在城市就业、安居。低人力资本的农业转移人口往往只能在低端就业的市场上获得工作,也客观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工作的稳定性,增加了他们流动性,影响了其在城市居住的稳定性。

其次,农业转移人口对土地依赖性逐步降低。不少农业转移人口正像孟德拉斯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的年轻农民的描述那样,“他们把这种土地依恋如此粗暴地抛弃掉了”。⑦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恋土情结日益淡化。吴江调查显示,农业转移人口对自己家有多少亩承包责任田表示不知道的比例高达66.2%。超过60%的人并不认为承包地对他们是重要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认为不重要的人年均收入高于24000元,认为重要的人的年均收入则在20000元左右。因此,对承包地的依赖程度与打工者在外面的资源获得程度相关。在外面获取资源能力越是弱,对承包地的依赖越是强。那么对土地依赖性的降低说明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外谋生能力增强了。

第三,农业转移人口外出务工呈现家庭化趋势。据朱明芬2008年对杭州农民工调查显示,农民工家庭人口随迁比例日益提高,半数以上农民工有家庭人口随迁。⑧我们的调查也显示这样的趋势,比如:昆山访谈个案7(高中,女,已婚,老家河南,26岁,访谈时间2012年5月18日):我在老家做过大队会计,曾经在老家当选过两届的乡人大代表,出来后,我不在家,还被选上了。看到很多人出去了,都挺好的,就出去了,关键是老公已经出来。后来把小孩也带过来了。(插话:其实你在老家也干得不错嘛)是啊,也算是个人物,要不是老公在这边干得不错,我也许不会出来。

以上七种因素此消彼长形成合力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根据李(Everett S.Lee)的解释,迁出地的因素、迁入地的因素、中间阻碍因素(intervening—obstacles)和个人因素是影响迁移的因素。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言,中间阻碍因素是农村、城市两地制度性安排的派生因素。个人作为市民化的能动主体其作用固然重要,但在市民化过程还存在制度性障碍的情况下,个人因素不会起决定作用。因此,目前影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因素是结构性的制度因素。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农村退出机制,二是城市接纳不力。

因此,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建立农村退出机制,本着自愿、有偿的原则,让农业转移人口将农村财产权通过交易的方式资本化,让他们带着财富进城。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合理分担分解市民化成本,并将他们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①③董海军、乔娜、李岩:《农民市民化——对旧问题的新探讨》,《西北人口》2009年第4期。

②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④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⑤郭星华、胡文嵩:《闲暇生活与农民工的市民化》,《人口研究》2006年第5期。

⑥周天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市化》,《理论前沿》2009年第14期。

⑦[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63页。

⑧朱明芬:《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2期。

⑨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⑩《苏州转动“土地魔方”,农民进城脚步更轻盈》,《新华日报》2010年6月2日。

〔责任编辑:毕素华〕

作者简介:张超,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副研究员。南京,210005

猜你喜欢

昆山市民化个案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