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考:“工业4.0”不是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
2015-03-16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管理研究所刘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管理研究所 | 刘涛
冷思考:“工业4.0”不是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管理研究所 | 刘涛
现阶段,国内企业不宜过度炒作“工业4.0”,更不能把这种舶来品变成另一个“互联网思维”,梦想着手握此利器,便可一步登天,赶英超美,将其演绎成为一种浮躁的商业文化现象。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新概念充斥着我们的耳朵,从各地政府圈地运动,蜂拥至“智慧城市”,到随便加一个二维码标签就变成“物联网”;从打着“大数据”旗号进行原本数据分析那点事,到过去两年各行业推崇、据说包治百病的所谓“互联网思维”。
如今大家都希望找到那个“风口”,即使是肥猪瘦肉,都盼着一口气吹起来。我们似乎进入到了“炒作概念”的时代。
一般而言,股市才会炒概念,图的是人们的预期;创业公司才热衷于造新词,为的还是多圈点钱。如今,这股概念风又浸入到祖国的实体经济中。
从去年开始,“工业4.0”不知不觉搅动了大家的注意力,在中国制造业冷风凄凄的日子里,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能“满血复活”,甚至“毕其功于一役”的终南捷径。随之我们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但是,仔细想来“工业4.0”之于中国的工业制造业,虽然的确有用处,但实际效果很有限。
德美提倡是顺势而为
德国人提出“工业4.0”,因为在他们看来,本国的工业已经经历了“1.0自动化”、“2.0电气化”、“3.0信息化”,如今到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当口,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工业的智能化。
因此,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工业4.0”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其目的很简单,就是我们常说的降本增效,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占领制造业高地。
德国的制造业是全球顶尖水准,因此由它率先提出面向未来的“4.0战略”也不奇怪,目的是为了把持住自己的领先优势,不被中国这些崛起的国家超越。
无独有偶,美国也提出了自己的概念——“工业互联网”战略,最早是美国的GE老总伊梅尔特在其演讲中称:一个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在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之后,业界进入工业互联网的阶段,目标是升级那些关键的工业领域。
为什么两个传统制造业强国纷纷提出了新的口号?原因是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意识到必须重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美国因此提出要将制造业重回美国,这里当然指的是高端制造业。这是其提出新发展战略的必然性,而可行性呢?无论德国还是美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农业大规模的自动化、电气化,乃至信息化生产的水平,本身处于“工业3.0”阶段,也就是地基牢固,再往上层层加盖实属必然,也顺理成章。
那么,我们引入“工业4.0”,并把它也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是否能与我国的制造业现实相吻合呢?
我国未到规模开展阶段
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属于“3.0”吗?我国的制造业虽然也有一些“大块头”企业,但不可否认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制造业还是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环节,技术含量不高,人力密集型居多,比如就自动化水平而言,目前我国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为23台,而德国的这一数字为273台,日韩则是300台,我国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自动化尚未完成,智能化何以谈起?
由于自动化水平低,所以我们的制造业还是属于人力密集型产业,过去三十年靠着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占领了中低端制造市场。而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工业4.0”、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等措施的目的就是解放人力,减少人工。
可想而知,对于我们这个劳动力人口大国而言,政府届时又该如何安置被淘汰下来的广大劳工人员?而就业率偏低自然会带来社会稳定的隐患。
再有“4.0”背后的核心就是德国人说的CPS(信息物理系统),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实现智能化转型。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自主研发技术一定要跟得上才行,我国的企业很多时候还要靠进口先进设备、全自动生产线以及高级机器人,如果仍然是依托外部技术资源的话,我们的“4.0”充其量就是德国技术的出口市场而已。
除去就业和技术能力这些基本因素,推动工业4.0的真正动力归根结底还是企业主们,如果对企业没有巨大的利益,无论政府如何呼吁鼓励,也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南方沿海的很多出口加工型企业,正挣扎在金融危机后的寒冬中——企业倒闭,资本撤出。
此时要让企业主们投入巨资引进智能化设备,而放着相对便宜的人力不用,怎么听都“不靠谱”。企业是追逐利润的,“高大上”的战略口号与生死存亡的切身利益相比,还是隔得很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互联网+”的计划,同时也提到“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然而,对于“互联网+”最热衷的基本上还是互联网企业,让大家感觉到“互联网+”其实就是“微信+”,“淘宝+”。这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仅依靠网络服务提供商就能够带领中国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高。
显然,互联网企业先天具备造势和宣传的基因优势,但如今,在互联网化从靠近消费者一端的服务零售业逐渐逆推至生产领域的工业制造业,这时需要的恰恰不是互联网大佬那种唾沫满天飞的炫酷词汇和各式炒作,反而是真是懂得硬件生产规律,踏踏实实深入工厂车间开展最基础改变的互联网人。
国内企业不宜过度炒作
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练好内功,德国工业是站在“3.0”的门口才谈“4.0”,而我们自身的发展水平还参差不齐,少数大企业完全可以跟进“4.0”的步伐,以此带动行业整体的进步,但这不等于说中低端企业也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大跃进”,西方工业国家百年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缩短时间,但无法跳级。
现阶段,国内企业不宜过度炒作“工业4.0”,更不能把这种舶来品变成另一个“互联网思维”,总是梦想着手握此利器,便可一步登天,赶英超美,将其演绎成为一种浮躁的商业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