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赌”字就停机的新闻是怎么回事?
2015-03-16作者宋凤忠
作者|宋凤忠
一个“赌”字就停机的新闻是怎么回事?
作者|宋凤忠
日前,一则“发短信含赌字被停机”的新闻广为传播并再次引发业内对于垃圾短信的争论。那么垃圾短信为何屡禁不止?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前几天,一则“发短信含赌字被停机”的新闻广为传播。即广东一位69岁的高先生因为发送了一条“和你赌一把,你认为屠呦呦会不会去瑞典领诺贝尔奖?”的短信,而被移动公司判定为垃圾短信,进而遭停机处理。一时间,关于什么样的短信才不会被判为垃圾短信,成了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垃圾短信的成因
短信业务从诞生伊始,就由于其资费低廉(每条一毛)、操作便捷、信息直达(接收方不易拒绝)、无需交互等原因,广受用户的喜爱。尤其是资费,从很多渠道还能得到更低的资费(比如某些运营商有专门的短信优惠包和为企事业单位开通的短信端口等。竞争激烈时,部分短信资费的单价甚至低至两三分钱)。过低的资费加上诸多的优势,自然吸引了某些“聪明人”的注意,并由此产生了垃圾短信。
垃圾短信最初主要是用于发送某些骚扰用户的广告(现在仍然有),后来又逐渐产生了诸如“汇款”、“抽奖”之类的诈骗短信。除此之外,还有用来宣传反动、暴力、“黄赌毒”的违法信息。以上这些都属于垃圾短信的范畴。
治理垃圾短信—运营商的社会责任
如果用“吃力不讨好”来描述运营商对垃圾短信的治理工作,恐怕最为“贴切”。所谓“吃力”,是因为运营商在垃圾短信治理工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讨好,是因为可能会有误拦、漏拦,且拦截大量短信相应减少了收入。但为了“净化通信环境,防范用户受骗”的社会责任,运营商还是要责无旁贷地打击垃圾短信。
也许有用户会质疑,运营商究竟有没有拦截我们短信的权力?对于这点,在2015年6月30日开始实施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有明确的规定:即第二十八条的“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被投诉或者举报的短信息明显含有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内容的,应当立即停止发送,保存有关记录,并及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涉及本单位的,应当立即开展调查,采取有效的防范或者处理措施,并及时将调查结果报告电信管理机构。”
即使在上述文件颁布之前,各级管理机构也都出台有相似文件或规定,对运营商垃圾短信的治理工作提出过明确要求。
运营商如何治理垃圾短信
应该说对于如何开展治理工作,国家并没有专门的技术标准,需要运营商自己研究部署,而国家要的只是效果。
首先,运营商要对短信资费进行严格管控,防止出现在售资费套餐短信单价过低,这是治标治本的做法,能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其次,正在实施的“手机用户实名制”也能为垃圾短信治理工作提供很大帮助。不法分子之所以“胆大妄为”,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大量使用虚假信息登记的卡品有关。
再次,建立通畅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形成庞大的垃圾短信发送号码及样本信息数据库,有助于垃圾短信的及时防治。即系统在第一时间获取垃圾短信发送号码(经人工判断属实的),就能第一时间对这些号码进行处置,避免更多用户上当受骗。获取其发送内容,有助于运营商形成自己的“样本库”,精确实施拦截。或许很多用户还想不到,垃圾短信的时效性同样非常强。比如在《中国好声音》节目热播期间,打着《中国好声音》节目组的抽奖、诈骗短信就明显增多。
最后,就是“上手段”。所谓“上手段”绝不仅仅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赌”字那么简单,运营商的手段应多管齐下。
例如“流量控制”是一个常规手段。过去,不法分子经常用“短信猫”群发短信,设备会在短时间内发送大量短信。为了防止这种行为,运营商不得已只能出此“下策”,即对短信发送量进行一定限制。常见的额控制条件是:限制一天一个号发送短信不能超过500条,一小时内不能超过200条(各个运营商可能会有不同的限制,但规则是基本相同的。另外还会在节假日期间适当放宽)。
拦截”是最复杂的技术手段。前面新闻中提到的“赌”字,就是一个关键字。但是系统的判断绝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针对垃圾短信拦截,系统都会有非常复杂的算法。
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中国好声音”、“中奖”、“汇款”或“账号”就是一条系统的规则。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某条短信里同时有“中国好声音”+“中奖”+“汇款或者是账号”,就会被系统判定为疑似垃圾短信,进而触发拦截指令。需要说明的是,系统的关键字来自于积累,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其中广大用户的投诉样本是关键字更新的重要来源。
那么会不会仅凭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就被判为垃圾短信?或许有,但这种情况较少。比如:不法分子诈骗(汇款)短信中多次出现的银行账号(那一串数字),如果再次出现就可以直接判断为垃圾短信。
当然,即使技术手段再先进,也难免出现“漏网之鱼”。广大电信用户一定要给予谅解,并给予积极的配合。如果收到有垃圾短信,应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投诉反馈,这样就能避免更多用户受害,也能让运营商防范垃圾短信的大坝建筑得更加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