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贸投署中国区总管:我们要更换5300万个智能电表

2015-03-16徐颖黄扬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能源英国企业

徐颖+黄扬

我建议中国企业去英国投资要真正尊重两国差异。有句老话“去罗马做罗马人该做的事儿”,中国也有句老话是“入乡随俗”

刚刚结束的2014年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也堪称中英经贸合作的蜜月期——过去18个月内,中国对英国投资额达130亿美元,超过此前30年的总和。

欧债危机虽已度过最艰难的时期,但欧洲经济全面复苏仍须时日,面对中国投资者英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和欢迎态度:中国投资者不仅持有英国最大的水务公司10%的股份,还投资皇家阿尔伯特码头,并持有英国希斯罗机场的大笔股权。

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就此曾公开表示,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我们希望英国能成为中国投资者的目的地。”

《瞭望东方周刊》就中英房地产、核电能源、航天、轨道交通等方面的合作事宜采访了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中国区总管李凯琳。

在担任这个职务之前,李凯琳曾经是英国斯塔福德郡的副行政长官和地方总监,并在任期内使该地区成为全英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的领头羊。

再之前,她还曾任阿斯利康公司上海总部副总裁,仅2006年就成功在中国进行超过2亿美元的房地产投资。

“现在英国轨道交通领域方面的投资已突破历史纪录。未来5年英国铁路运营商、业主将投入380亿英镑扩展铁路网络,这将是维多利亚时代以来英国对铁路投资最多的一次。”她说。

大项目带动的大投资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样看待中国倡导的“新丝绸之路”?

李凯琳:我们很认真地审视“新丝绸之路”计划,因为这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设想。他提出连通欧亚的设想,有很多项目建设。英国在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等方面经验丰富,很多英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发展多年。现已有英国企业与中国企业一起在第三世界,比如非洲国家合作项目并取得成功。英国的这些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上都有丰富经验。英国企业将有机会凭借优势参与到“新丝绸之路”中去。

《瞭望东方周刊》:为何中国对英投资自2012年起迅速增长?

李凯琳:我认为2012年前后中国投资者开始把目光转向英国房地产,一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项目就会使投资总量迅速增长。例如中国企业参与承建曼彻斯特机场空港城的建设,就涉及8亿英镑,还有与伦敦市政府签署的总额达10亿英镑的皇家阿尔伯特码头地产开发项目。

这些项目虽然数量不多,却是中国对英投资飞速增长的原因。中国在过去18个月对英投资额超过前30年的总和,很多大项目的敲定是主要原因。中国人真的突然间认识到英国是一个极其适合投资的地方,我们鼓励更多的中国投资。

当然,投资数额增长的一小部分原因是,一些普通中国人开始在英国购置公寓。这相对于刚刚提到的动辄上亿英镑的项目显得微不足道。

以前中国在英国投资的以国企为主,目前国企、民企、个人投资已经平衡。我希望未来会有更多民企参与投资,有更加灵活的投资结构。

同时,我希望会有更多技术合作。目前,中国在英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额很低,未来这方面的投资会很有潜力,另外,中国投资者在英投资房地产的热情不会减退,同时我相信未来两国金融方面的合作也会增加。

英国并不难以进入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很多中国人仍然认为英国是个难以进入的发达国家,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李凯琳:首先在程序上,很多中国人对英国签证有误解,认为去英国签证很难,其实通过率是97%。在中国我们设立了12个签证中心,比任何国家都多。我们还提供VIP上门签证服务,对于商务签证有最多长达10年的多次往返签证。

目前还有很多关于“英国投资成本高”的观点,其实这是误解。比如曼彻斯特的综合投资成本平均比柏林低10%,也比美国低10%。英国的企业所得税2015年还会调低至20%。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英国是投资最便利的地区之一。

英国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透明度很高、具有规范市场的国家,英国拥有亚洲之外最大的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

事实上,英国具有开放的市场。正如很多人所知,美国并不那么开放。如果综合考虑的话,英国相比其他国家更适合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正在转型期,亟需创新,而英国是一个具有创新技术的国家,有很多知名大学,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英国有不同产业的工业园区,在园区内投资会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英国的服务业占整个GDP的79%,企业来英国投资可以享受到世界上最好的咨询服务、法律服务、公关服务,等等。这些服务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利用公关公司或者咨询公司处理“投资关系”很有必要。西方媒体很自由,可以将一切信息公之于众,对上市企业的信誉有很大影响。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很庞大,在这些领域比如电影等都有很丰富的资源。

5000万个电表的未来生意

《瞭望东方周刊》:在最近两国领导人签署的合作协议中,能源受到很大关注,具体怎样看这个问题?

李凯琳:英国在可再生能源、新核能源以及其他能源领域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为达到2050年减少80%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英国电力市场正在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改革。英国将逐步实现低碳能源的使用,涉及天然气能源基础设施升级、现有能源传送网升级,这意味着将带来包括能源传送设施建设、能源分配、能源需求管理方面的投资机会。

另外,目前智能电力系统、如智能电网和智能电表在英国正在进行示范,未来两年将更广泛地推广,这将涉及大量不同行业的企业,而其中很多企业还没有参与到英国现有的能源供应链之中。早在2011年3月,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DECC)部门和天然气电力市场办公室就公布了在英国推广智能电表到企业和家庭的详细计划。

这包括更换大约5300万个智能电表,涉及3000万个家庭和企业,投资金额约113亿英镑。据估计,智能电表和安装费用将会在2012年至2022年之间提供150亿英镑的机会,为投资者带来包括对智能电表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通讯、网络运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管理系统研发等机会。

英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有30%的电能来自可再生能源。海上可再生能源传送到国家电网将提供100亿至150亿英镑的投资机会。可再生能源可能会坐落在偏远地区,因此未来的电网需要更远距离传输电力。

平衡电力传输网络需要通过更加复杂的跨国电力传输线路,以充分利用各国优势。为保证电力双向传输,需要嵌入交流电与直流电的相互转换系统,这将给投资者带来包括在英国销售、研发高压直流(HVDC)设备的投资机会。

同时,英国的核电项目长期对全球投资者开放,当然也包括来自中国的投资者。英国的未来能源计划包括平衡丰富能源的来源,包括开发核电。

英国拥有民用核能历史悠久,未来计划发电16千兆瓦。来自法国、日本和英国自己的核电公司将在英国投入400亿英镑的核电站建设。这将为境外投资者在该产业链上带来很多机会,包括产业链中对反应堆压力容器、涡旋发电机等需求,以及仪器及控制系统升级与维护等业务。欧盟委员会目前已批准了由法国电力集团和中国核电企业联合投资的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建设项目,意味着中国参与英国核电项目并无阻碍。

另外在核设施退役方面也有很多机会,每年英国都会花费约30亿英镑处理核设施退役。

北海天然气与石油领域也有很多合作机会。总的来说,不管是哪方面的能源投资,都欢迎中国投资者随时来咨询我们。

在异国投资要入乡随俗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能源之外,还有哪些比较有潜力的投资领域?

李凯琳:英国拥有全球第二大航空航天工业,仅次于美国,有超过3000家航天航空企业、近23万相关从业人员,未来几年里该产业每年预计将增长6.8%。英国政府对于航空航天领域投资设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减税、简化规划细则等。

英国在轨道交通领域方面的投资已经突破历史纪录。未来5年,英国铁路运营商、业主将投入380亿英镑扩展铁路网络,英国政府已经承诺将投资超过90亿英镑来提高全国铁路运输能力,苏格兰大臣也同样承诺将在2014?2019年间出资50亿英镑完善苏格兰的铁路,这是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英国对铁路最大的一次投资。

该计划包括,6000万英镑的北部枢纽铁路升级,在大西部和中部增加1000公里电车城际线路,威尔士将增加160公里电车项目,耗资140亿英镑建立连接希思罗机场与伦敦东部一些地区的铁路项目,以及泰晤士联线铁路项目的升级。

英国高铁二号线涉及资金将达到500亿英镑,中国高铁也是李克强总理推销的。英国高铁项目是对世界所有竞标者全面开放的,我认为中国企业是很有竞争力的,但西方轨道交通企业西门子、阿尔斯通都很熟悉欧洲市场,所以我建议中国企业及早准备,有任何问题及时与我们沟通。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去英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有何建议?

李凯琳:我知道去另外一个国家投资有多难。2006?2008年,我在阿斯利康公司工作,主要工作之一是在上海投资房地产。面对不同的文化、环境、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得到很好的建议。

例如,我在中国投资时,有一个包括优秀法律顾问、翻译的团队。我深知中国人和英国人做生意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聘用了很多有能力的助手。另外,我也建议中国企业去英国投资要真正尊重两国差异。有句老话“去罗马做罗马人该做的事儿”,我知道在中国也有句老话是“入乡随俗”。

猜你喜欢

能源英国企业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2018上海企业100强
丰富的能源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