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之我见
2015-03-16文图丁哲
文图/丁哲
“甘肃玉”之我见
文图/丁哲
6月15日上午,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团一行考察了马鬃山玉矿遗址,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以马鬃山玉、马衔山玉为代表的“甘肃玉”的粗浅认识。这只是一个根据区域暂定的不成熟的泛称。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甘肃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约20公里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戈壁滩处,遗址面积约5平方公里,遗址内首次发现作为拣选玉料作坊的半地穴房址、玉矿周围的防御型建筑,以及地面式石围墙作坊。马鬃山玉矿遗址初步确定年代为战国至汉代,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玉矿遗存。
从官方发表的资料及我们在遗址附近采集到的玉料看,马鬃山玉玉料成分为透闪石,属于古人心目中的“真玉”。颜色主要为黄绿、灰绿色、青灰色,大部分呈不透明,其质地较松、脆,浅绺裂较多,内部常泛有浅赭色色斑及饴糖色藻丝状沉积结构纹。类似马鬃山玉的玉料,在甘肃临洮马衔山也有发现,即马衔山玉。马鬃山玉、马衔山玉可以认为是甘肃地区出产玉料的代表。
在今山西侯马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战国早中期遗址中出有大量与马鬃山玉、马衔山玉特征极其接近的玉器,这似乎找到了战国时期马鬃山玉矿遗址所岀玉料的其中一个去向。实际上,自史前至春秋时期,有大量玉器的质地与以马鬃山玉、马衔山玉为代表的甘肃地区出产的玉料存在着一致性。当然这只是初步目测,相关深入研究即将展开。
以马衔山、马鬃山为代表的“甘肃玉”,质地精优者不逊于和田玉。更重要的是,甘肃玉矿具有新疆不可比肩的地理优势和交通条件,其位置较接近中原,且水道为大型玉材运输提供了巨大便利。学界、收藏界常认为新疆和田玉为商代至战国时期之主流用玉,而忽视了甘肃省蕴藏的丰富玉矿资源,现在看来有必要重新检视这种认识。在距今4000年以来的玉石之路上不仅仅输送的是和田玉,也应当包括了大量甘肃地区出产的玉料。
以马鬃山玉、马衔山玉为代表的甘肃地区出产玉料可能改写中国玉文化史,当然这只是初步推测,尚需日后相关综合研究进行验证。
丁哲,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