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田野两结合: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2015-03-16丁虎生
丁虎生
书斋、田野两结合: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丁虎生
我是“2015’草原玉石之路(第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的积极关注者,经常看相关报道、材料。去年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我也参加了,并深深地被各位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对于今年的文化考察活动,我有这样几点感受。
首先,我作为一个外行,在这2年时间里,对“玉石之路”的认识有了巨大变化。自从去年关注“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我开始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前身——玉石之路以及其在中华文明发生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今天会场展出的由敦煌玉雕刻的玉器使我想起,去年考察结束后,我在定西总结会上看到的叶舒宪、易华等老师从瓜州采回的玉石原料。由学术研究转向田野调查,由玉石原料转化成精美的艺术品,这种变化也对应着我不断深入理解玉石之路概念的进程。去年的考察专著也将面世,我很期待看到。同时,我们组建的敦煌乐舞团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表明,我们的这项文化活动,成果已经非常丰富。另外,玉石之路的考察每次都从西北师大出发,这给学校带来重要启示,我们从中学到很多重要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以我个人为例,去年听叶老师讲大传统、小传统理论框架时,还不是很明确,紧接着读叶老师的新作《图说华夏文明发生史》,阅读进行到一半后,我又重新细读《山海经》和赵逵夫先生的《体育古文》,并和赵先生进行交流。《体育古文》把文学作品中涉及体育的材料整理起来,很好地反应了古代体育活动的情景。正是这样的阅读历程,才使我对这一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也使我深深感到,大、小传统的概念确实突破了我们以前的知识理论架构。以前,我们将《山海经》视作神话,现在看来,其中也反应了当时人类文明的进步状况,或者说是科技进步的一些成果。例如《山海经》对玉的分类非常细,说明当时人对玉的认识、把握、分类、鉴别已经到达非常高的程度了。但是,在《山海经》记载之前,也就是叶老师说的没有文字记载的大传统时代,也保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反映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反映了文明传播的路径。玉石之路就是这样的路径。因此,这种理论上的突破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中华文明发生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对西北师大来说,我们的研究基本上是局限于校园,集中于文献,离开书本,可能就没有办法进行了。这几次考察带给我们很深刻的启发,那就是,信息化条件下的田野调查对于书斋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我们能够通过新闻报道及时分享到考察进展和收获。学术研究很难与社会结合,这是现在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重点改进的方面。与此同时,在如何利用好信息化条件,做好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方面,我们能从这两次活动中总结出大量的有益经验。
第三,国家以各种形式大力提倡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大多民众仍难以记诵。这说明,我们关注核心价值观内涵中来源于传统文化积淀的因素还是太少,对研究成果的传播也不够。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很多都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的。我们这样的活动,使普通大众对丝绸之路、玉石之路以及文化根源都产生了很好的认识,具有普及、推广的重要作用。我觉得,中国的文化人,一定要有这种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同时,这两次活动中,专家学者们表现出的不畏艰辛的吃苦精神值得敬佩,应该弘扬、继承。
第四,我说一下学校对于文化考察活动的一些想法。这项工作具体由学校的《丝绸之路》杂志社承办。杂志社最近几年的发展很好,在良好的环境下把握住了发展机遇,尤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校看到了杂志社各位同仁的努力以及成果,下一步,学校要继续加强杂志社的工作,将《丝绸之路》办得越来越好,使之能够更好地承担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另外,我们希望有更多种的形式来展现和传播研究成果,学校要打造一些如“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这样的平台,并且将其制度化。我们希望在西北师大能有更多学者围绕着玉石之路这个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也希望同学们通过参与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将来成为研究和传承玉帛文化的重要力量。
丁虎生,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本文根据2015年6月17日会议现场录音整理,稍作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