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出二马岗古道辟新途

2015-03-16文图叶舒宪

丝绸之路 2015年15期
关键词:齐家考察团玛瑙

文图/叶舒宪

玉出二马岗古道辟新途

文图/叶舒宪

会宁玉璋王:养在深闺人未识

2015年6月8日晨,考察团从兰州出发后的第一站是甘肃会宁。期待中的考察重点是会宁县博物馆珍藏齐家文化玉璋。玉璋是史前至夏商周时期标志性的重大玉礼器,曾经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流行过1000年之久,商周以后逐渐失传不用,却在古文献置留下千古余响。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这表明玉璋是上古社会最高统治者必备权力象征性器物。在文学语言中有“弄璋”和“弄瓦”对言的典故。生男孩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该典故出自东周时期的《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再参照古人常说的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璋和瓦的强烈对比可以突出贵贱分明的价值观,体现华夏父权制文明的男尊女卑偏见。

按全世界的博物馆作息制度,周一都是法定的休息日。虽然事前已经通过中国甘肃网2联系疏通白银市和会宁县有关方面做出接待安排,但我们还是忐忑不安,生怕在周一造访博物馆时吃闭门羹。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县委宣传部郭副部长和会宁博物馆马馆长的特意安排下,考察团经过一番周折,得到特殊礼遇,全体进入文物库房,上手观摩和拍摄馆藏玉器。其中最令人振奋的就是在1976年头寨子镇牛门洞遗址出土的大玉璋。该玉璋长达54.2厘米,宽为9.9厘米,厚度仅为0.1~0.2厘米,是齐家文化玉器中尺寸最大的重器之一,仅有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大玉刀比它更大一些。玉璋为青黄色玉质,在光线暗淡中呈现为黑色,用光照则显现为黄色。表面有明显的土沁色斑。玉璋下部分别有三个单面穿孔,中部残断后修补。阑部有凹槽,一端两小牙,一端一小牙。通体打磨抛光精细,因为极薄,好像一大刀片,应该是齐家文化玉器中仅见的玉璋精品,级别之高,罕有其匹,称为齐家文化玉璋王,一点也不夸张。誉之为中国史前文化玉璋王,从尺寸、玉质和工艺三个方面指标看,也是名副其实的。目前所知陕西石峁遗址采集的龙山文化玉璋最大者长49厘米。河南二里头遗址有一件大玉璋,也是54厘米,但其年代较晚,玉质也不通透。在2005年出版的15卷本《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收录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齐家文化玉器108件,却没有一件玉璋,一般的专业研究者也不大知道会宁出土的玉璋,以至于形成一种偏见,认为齐家文化没有玉璋。我们在网络上搜索会宁玉璋的信息,也是没有丝毫结果。真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目前的研究认为,玉璋分布在自山东半岛至甘肃东部的大半个中国,最南端到达香港和越南。但是其起源地在何处,传播路线如何,还是悬而未决的疑问。可以预期,会宁大玉璋的再认识和深入研究,将会改写中国玉文化史,对于考察团近年提出的“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说,也是一个生动的证据。

会宁县博物馆藏齐家文化三孔大玉璋

出隆德县,遇到大堵车

六盘山伏羲崖

夏地密码:六盘山之龙兴

6月8日下午,从会宁到隆德,即穿越甘肃宁夏省界。大家一路上议论着:拥有夏河和临夏的甘肃,和拥有西夏国都的宁夏,为什么在古代中原人眼光中都属于“夏”地?近年的图书市场上早有人写出畅销书《藏地密码》,有谁能够依据陕甘宁的山河风水秘密,写出新兴的“夏地密码”?

6月9日晨,考察团按计划从隆德县出发,前往彭阳,不料刚走出县城不久,前面的山道上就遇到停靠路边的车队长龙,大约绵延数公里,下车细问才知道是前面堵车塞路,已经4个小时。不得已改道而行,先去伏羲崖一带仿古。在六盘山上周旋了大半日,充分领略了这座西北名山的风采。

六盘山坐落在陕甘宁三省区的山川交汇之地,位于西安、银川、兰州三省会的三角地带中心,海拔高度2928米。习惯上又名“大陇山”、“鹿盘山”、“鹿攀山”等,后两个名称显然都与“六盘”谐音。其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两县境内。其山体南北走向,200多公里,与东西向纵横千里的祁连山、昆仑山相比,显得小巧秀气。但其南北向延展的山脉,犹如在陕西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之间标出一道分界,又是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对应着成语“泾渭分明”,自有一番风水上的奥秘。据民间说法,要经过六重盘山道,才能登上山顶,故得名“六盘山”。我们50后这一代人对六盘山的认知经验,基本上是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塑造而成的。其中的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加上“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化用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的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带有使得工农红军辗转2万里后,转危为安,起死回生的“龙兴”之地意味。

回味着昨日在会宁,如同朝圣一般见到齐家文化玉璋王的那份惊喜之情,考察团中几位成员在昨夜都兴奋失眠。今日盘旋在六盘山巅,才逐渐体会出龙兴之地的潜在文化意蕴。伏羲崖代表的是华胥氏的神秘生育神话,难以考证;超级大玉璋的出土,则是4000年前齐家文化的王者龙兴于此的物证!秦始皇开创统一大帝国的第二年就西巡陇西,眺望六盘山;李元昊据此地龙兴称王,建立约200年的西夏王朝;成吉思汗六攻西夏未成,在六盘山休养;毛泽东借歌咏六盘山的机缘,预言红军最终战胜白军的龙兴宏图!午后,看完闻名遐迩的固原博物馆,考察团驱车再入六盘山。不料途中被导航仪误导,经过3个小时的山顶盘旋,终于在夜色降临前抵达彭阳文物管理所,又一次深入文物库房中,见到齐家文化玉器中较为罕见的精美玉琮和玉璧。好像距离破译“夏地密码”的宏愿,更贴近了一步。

西吉凤纹大玉琮之谜

6月10日是考察团行程第3日,白天先按计划完成对西海固地区的史前文化考察,赶夜路北上银川。一大早从固原出发西行,沿着六盘山脉的西边余脉,先到西吉,专门拜谒齐家文化先民留下的又一件国宝级玉器——刻凤纹大玉琮,访谈西吉文物管理所的专家;午后翻越月亮山、南华山,抵达海原,考察菜园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址及文物,希望进一步认识北方史前文化的源流关系与地域关系。西海固一带是整个齐家文化分布的北部边缘地区,又是先于齐家文化的菜园文化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属于丝绸之路原州道的重要驿站,因为受到东西文化交汇大通道的作用,历史积淀厚重而特色鲜明,近4000年来一直是玉石之路的主要支线。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齐家文化发源于宁夏西海固的菜园文化,这个观点对于研究齐家文化源流来说,就像给考察团的行程预设出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也带来大家的期待。

果不其然,这一天考察的兴奋点,还是聚焦在西吉县文管所库房的大玉琮。它的特征是上窄下宽,略成塔状,青玉质,受沁后整体呈现为灰褐黄色,中央对钻斜孔,孔径比一般的玉琮要小,1980年由代县文物工作者在白崖乡农民家收购而来,据文管所郭菲说是用一袋尿素换来的。因为其出身的神秘性,还因为它特有的凤鸟纹饰,引发学界的持久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它是齐家文化玉器;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西周玉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齐家文化玉器的传世品,在民间传承了4000年,明清时代才有好事者在上面雕刻出凤纹。

考察团经过特别请示,获准打开玻璃展柜,近距离上手观测并看其光照效果。大家的鉴定意见一致:这是一件标准的齐家文化玉器。理由是:其一,玉琮用料是齐家文化玉器中常见的带有深色斑纹的青玉,光照下呈亮黄色,表明其玉质优良,吻合齐家文化的玉料特征。其二,40倍放大镜观察其表面和孔内的加工痕迹,符合齐家文化制玉工艺。其三,玉琮的形制对钻斜孔,都属于典型的齐家文化玉器风格。我们认为它之所以不是西周玉器,是因为玉琮的一个平面上雕刻的凤纹,形象清晰,但是不属于西周玉器的阴刻线工艺(一面坡),其凤鸟形象刻画的随意性,也与西周玉器上常见的模式化凤鸟截然不同。至于为什么西周人喜欢在玉器上镌刻出鲜明的凤鸟形象,我在新出版的《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一书的最后一章“凤鸣岐山”中,已经做出学理上的说明。下午的一路颠簸,考察团有成员开始晕车。跋涉270公里,抵达银川。晚上10点半用完晚饭,在银川下榻的酒店与宁夏文保中心主任马建军和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薛正昌等专家座谈。原来马主任就是第三种观点的代表。对考察团成员来说,这次深夜访谈,更增加了凤纹玉琮的传奇色彩:一件4000年前的齐家宝玉,在齐家古国覆灭之后,就像秦始皇传国玉玺那样流离失所,几经沉浮,一直在西吉民间雪藏不露。直到数百年前的明清时代,才有哪位西周人的后裔,敬慕古风,追慕周人的凤鸟图腾,在上面加刻出凤鸟形象!又过了几个世纪后,恰逢改革开放,才终于被文物工作者用一代尿素化肥,换到西吉文管所库房里来!2500百年前,孔子追慕西周文明的辉煌,曾经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如今,考察团居然在西海固的边地山区巧遇“凤鸟至”的神话圣境。这是何等的幸运?

鉴定刻凤纹大玉琮材质

考察团用放大镜观察玉琮

阿拉善采玉日——玛瑙神话谈

6月11日,晴,考察团出发以来第4日,跨进第三个省区——内蒙古。清晨在街上匆匆用过油条豆浆,便从银川出发,翻过巍峨的贺兰山,先到阿拉善左旗,考察博物馆和奇石市场后,又驱车538公里,经过夕阳染红的曼德拉山和雅布赖山,在夜幕中赶到阿拉善右旗,已经是晚间22点。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今日横穿腾格里沙漠,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的这趟行程,才算踏上真正的草原玉石之路。

考察团出入阿拉善

国人崇奉的四大名贵玉石种类,玛瑙位列其中。玛瑙是玉髓类的矿物。阿拉善戈壁,素来以出产玛瑙而闻名。今日从北京到广州,各地的玉石市场和古玩市场上,随处可见出售阿拉善玛瑙的店家或摊位。8000年的玉文化所拉动的新兴产业,借助的是中国人崇玉又赏石的深厚传统力量,其往往被外国人所不理解。草原玉石之路的调研,当然也应包括玛瑙文化的传播路线。从文字记载的小传统看,玛瑙进入汉语文献的时间较晚。玛瑙在古书中又写作“码瑙”、“马瑙”、“马脑”等。后者才透露出古人命名这种坚硬而彩色石头的联想原型:它的形状和颜色非常类似马的脑子。从取名上看,先有对马的认识,才会有“马脑”这样的神话想象名称。目前的考古知识表明,马是商代时候才引入中原国家的,所以国人所认识的玛瑙,显然要比其它玉石晚许多。但是要从先于文字的文化大传统看,玛瑙进入人类文化的时间早在旧石器时代,是用来制作工具的原料。玛瑙的硬度达到7~7.5度,明显高于一般的玉石(软玉),所以古人又常用玛瑙工具来加工玉石。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说法,“它山之石”中就一定包括玛瑙。

玛瑙和绿松石一样,是世界性的宝玉。关于玛瑙的神话很多,各国都有。最著名的是希腊神话,认为玛瑙是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的指甲所化成,偶然飘落到大地上。拥有红色玛瑙可以强化爱情。中国古书《太平广记》中则有玛瑙为鬼血所化的说法。可见古人对玛瑙的神圣化和神话化联想,异曲同工。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玛瑙兽首杯

在阿拉善右旗公路边捡到的红玛瑙原石,形如马脑

在阿拉善博物馆中看到数百万年前的三趾马化石,知道马科动物在大陆上的生存,与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相伴随。该博物馆中还陈列着大批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其中就有玛瑙制成的刮削器、尖状器和镞。可见,玛瑙的使用与攻玉治玉的历史相伴,甚至还要更早一些。这样的文化积累,使得世界的五大古文明中都有玛瑙制成的宝物。中国史前文化中已经有玛瑙类装饰品出现,如北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西周时期在王室贵族间更是流行红玛瑙珠,常用作玉组佩的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琼”所指的红色玉就是红玛瑙。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唐代玛瑙兽首杯,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被评为国宝级文物。

满怀着邂逅玛瑙的期望,考察团在下午初进阿拉善右旗的公路边休息。采玛瑙,一时间成为自发的群体活动。先是有人捡到一些杂色的小块玛瑙,大家一阵兴奋,流连忘返。临上车前,我在一土堆表面看到一件暗红色的石头,捡起来擦拭几下,露出红玛瑙的脑状外形,原来竟然是一块鹅卵大的红玛瑙!

这是对考察团初访阿拉善之日,最好的天赐礼物吧。

阿拉善右旗文管所藏史前陶鬲

宁夏彭阳打石沟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形制的陶鬲

阿拉善的陶鬲

6月12日,晴间多云,考察团出发后第5日,早7点半在金沙酒店旁的拉面馆用完早餐,即前往旗文管所考察文物,有范局长等热情接待,仔细介绍当地的古代遗址和文物情况。由于旗博物馆建筑临时翻修而停业撤展,范局长指示工作人员,从库房中的文物箱子里一件件地搬出史前陶器等,让考察团近距离观摩和拍摄。据范局长介绍,阿拉善右旗从来没有展开过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总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比宁夏自治区的面积还大,却没有过一次正规发掘,所有文物都是在普查和田野调研时采集、征集来的。

第一个搬出来的是一件三足大陶鬲,器形硕大,三乳状的足极为饱满,规整中透露着威严。鬲被视为汉族先民煮饭用的炊器。一位外国学者曾经撰文提出,鬲的发明代表早期萌生的游牧民族煮奶用的奶锅。著名历史学家剪伯赞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就在论文中提出,华夏文明是鼎和鬲相结合的文明;这两个词在英语中都是音译的Ding和Li,显然是西方文化中所没有的器物,能够凸显中国文明的特色。中国考古学的权威学者苏秉琦早年专门研究宝鸡斗鸡台遗址的陶鬲,他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把鬲视为华夏国家形成期的标志物。最早的鬲出现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老虎山文化,距今4500年前后。此后,陶鬲这种器物沿着黄河和太行山传播,南下中原,在夏商周时期成为中原文明的标志性器物。陶鬲之后,还派生出铜鬲。西北的齐家文化以双耳罐形陶器为特征,晚期也有少量传播来的鬲。6月9日,考察团在彭阳县文管所杨宁国所长的电脑里看到最近在打石沟遗址发掘的陶鬲、陶鼎和双耳罐,可视为龙山文化与齐家文化相互交汇的物证。阿右旗这件异常饱满乳足形的大陶鬲,或为西周时期的成熟形制,这是笔者所见到的国土最西端的陶鬲,可以透露中原文明与西蒙的草原戈壁地区之间早有文化交流。

傍晚17时50分,考察团驱车480公里,途径酒泉航天城,抵达额济纳旗,靠检查站搭顺车的工作人员引路,第一时间赶到额济纳博物馆参观,已经到闭馆时间。因为预先得知次日当地要停电一天,无法参观博物馆。夕阳照射下,灰白色的博物馆大门已经关闭。幸好有考察团成员包红梅的舅舅及时赶到,随后旗副书记也赶来迎接,才破例让博物馆延长时间接待我们一行人。在史前展厅的展柜里,又一件大陶鬲,静静地等待着赏识它的远方来客!

这件文物的解说词为“夹砂红陶鬲”。三乳足看上去异常硕大饱满,鬲身几乎被压缩得看不见了。真是一件形式变换神奇的鬲。笔者在中原地区看到的出土陶鬲,多为灰陶的或黑陶的,用夹砂红陶工艺制作的鬲,或能代表来自中原的器形与来自西部四坝文化、沙井文化惯用的制陶传统的有机组合?完成这种结合的主人,不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活跃在草原之路上先民吗?

额济纳旗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夹砂红陶鬲

额济纳策克口岸的中国界碑

策克口岸的蒙古国玛瑙

策克口岸的蒙古国南红玛瑙采样标本

6月13日,额济纳,多云,考察第6日。考察团住在天赋酒店。今日停电,早上找到一家自备发电机的牛肉面馆用餐。在总人口1.8万的额济纳旗用早餐,居然也要排队。据说,这里每年到9、10月份胡杨树层林尽染,有数十万中外游客蜂拥而至,将一座边境小镇拥挤得水泄不通,人满为患。不知修筑中的京新高速公路通车以后,这里的旅游接待能力能否迅速跟上。

早餐后,驱车从达来呼布镇出发,沿着新修的高速路向北疾驰60公里,9点到达中蒙边境的策克口岸。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继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之后,新开辟的第三个中蒙贸易口岸。从策克口岸的中蒙边境界碑处远远望去,一望无际的空旷原野,点缀着一字排开的小山,肉眼看不到什么人烟。据了解,这里主要的进口贸易产品是蒙古国的煤炭。巨大的洗煤厂,几乎占据整个口岸建筑群的半壁江山。不过,这两年煤价下跌使得进口煤炭的利润大打折扣,许多大投资者在此遭遇滑铁卢,折戟沉沙。口岸路边上有几十家新开的商铺,其中不乏主营玉石玛瑙贸易的商家。考察团成员在一位呼和浩特小伙子开的铺子里,买到四件产于蒙古国的南红玛瑙标本。

小马鬃山出产的玉料

南红是近年玉石市场上最热门的玛瑙品种,因原产地为云南保山,又称保山玛瑙。云南保山是我国自古以来就闻名天下的红色玛瑙主产地。由于21世纪以来在四川凉山新发现了类似保山红玛瑙的矿脉,玛瑙的生意像遭遇爆炒的普洱茶一样,一时间如火如荼。这也使得南红的美名迅速传播,成为今人热烈追捧的玉石种类。又加上近5年来举国上下的珠串热,鲜艳亮眼的红色玛瑙更是无可替代,使得南红的价格一路攀升,堪比和田玉和缅甸翡翠。

古语云:乱世藏金,盛世藏玉。蒙古国的南红玛瑙,在戈壁中沉睡了千百万年后,如同俄罗斯玉、巴西水晶、波罗的海琥珀一样,在这场空前高涨的全国收藏热潮驱动下,被点石成金一般提升为拥有巨大利润的贸易商品。我们从店家那里打问到,目前优质的蒙古国南红进口量已经日益减少,玛瑙贸易也随着国内经济的起伏而由热趋冷。策克口岸的玉石商铺中,除了进口的玛瑙,也出售额济纳本地产的各种玉石和玛瑙,其中一种黄绿色、带错落斑纹的玉石,产自小马鬃山。6月12日傍晚,在额济纳旗博物馆大厅左侧看到的那一件迎宾用的大山子,原来就是小马鬃山玉料。外观上比较接近祁连山玉。从小马鬃山新开发的玉矿到大马鬃山新发现的古代玉矿,华夏文明相伴随4000年之久的“西玉东输”路线图,正在得到根本性的改写和路网细部的重构。

这或许就是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团此行的重要收获。

重走周穆王之路——从额济纳到马鬃山

6月14日,多云间晴,考察第7日,迎来极富探险性的一天。因为考斯特中巴车无法在额济纳到马鬃山的土路行驶,考察团只好兵分两路,一路让考斯特车承载包红梅、金琼和秦斌(《人民画报》摄影师)绕道酒泉、嘉峪关,用2天时间赶到马鬃山镇;其余6人外加一位资深向导——“老舅”色音,临时租用两辆四驱越野车,计划一日内横绝800里无人区,向西走直线到肃北马鬃山镇。一想到这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作者斯文·赫定率领的西北考察团在上个世纪初所走过的路线,大家就不免心情激动。再一想这条路也可能是周穆王西巡之路,更是古代民间沿用数千年的驼队之路,今人习惯上称为的丝绸之路北线。

一大早,在霞光初照时赶写出昨日的考察笔记,并从手机中拷下照片,配完图,我们就来到昨日早餐的那家拉面馆集合。见到两位魁梧健壮的蒙古族司机,大家心里踏实了许多。7点58分,从达来呼布镇出发,至晚上19点30分抵达马鬃山镇,400公里的路途竟然用了11个半小时。原因是后半程路况极差,车辆在驶离内蒙古界山时误入歧途,辗转曲折,有一两个小时是在没有路的戈壁和丘陵中挣扎着开出来的。

戈壁沙地中难得的生命迹象麻黄,一种致幻药

在没有路标的沙漠中

上午9点30分来到一个岔路口,路牌上标明南向地名酒泉,西向地名“多金属矿”,后者真是闻所未闻的奇特地名。《山海经》讲到每一座山时都要说明其物产情况,一般情况是出金之山也出玉石。去年在瓜州调查的大头山石英岩白玉,旁边就是金矿,看来今年的考察经验同样如此,终于让我们看明白《山海经》作者的真切功夫。这部书和《穆天子传》一样在历史上被当成子虚乌有的小说,实在太可惜。11点15分,到“三个井”沙场,旁边就是金矿。此后1个多小时,越野车开上为建造京新高速路而开辟的临时便道,在颠簸中艰难前行。

12点45分,到达黑鹰山,里程过半,大家下车,在山坡碎石上席地午餐:两块面饼,一包榨菜。饭后匆忙采集几块玉石标本,再踏征程。一上午平坦无垠的大戈壁结束了,进入丘陵沙地,高低起伏不定。有一段路是似凿山而成的,路两侧的山崖如同山门。走了大半天,竟然没有看到一只飞鸟,应验了唐诗中柳宗元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感叹黑鹰山不见黑鹰。唯有“老舅”色音捕捉到的一只蚂蚱,强有力地证明着戈壁荒野中生命的无限顽强。

穿越丘陵区之后,走出一座山口,前方出现一片大旷原,在白云蓝天照映之下犹如神幻一般奇崛壮美。我顿时想起那个曾经让周穆王心旷神怡的大旷原。易华兄不断吟诵着周穆王与西王母唱和的《白云谣》: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内蒙和甘肃交界处的大旷原

晚饭后,我们在马鬃山镇镇长的引导下参观黑戈壁博物馆。我一眼看到一个窗台上放着的几块从马鬃山玉矿采集的玉料,真好像唐僧看到他从西天要取回的佛经一般……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齐家考察团玛瑙
General -lumps,-breathers,and hybrid solutions to(2+1)-dimensional generalized KDKK equation∗
重庆涪陵榨菜产业迎来河南考察团
“和澳同游,麦向大洋洲”——和麦贺达考察团畅游澳大利亚
“上合”十二国文化商贸考察团专程考察奥飞
奢华万乘国 齐地玛瑙红——齐国玛瑙器艺术欣赏
网印行业海外拓展之旅——美国SGIA展考察团
玛瑙十二生肖
玛瑙手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