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旗帜工程”筑堡垒 转变作风提效能——宝清县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综述

2015-03-15中共宝清县委组织部

奋斗 2015年7期
关键词:选派第一书记机关

中共宝清县委组织部

“旗帜工程”筑堡垒 转变作风提效能——宝清县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综述

中共宝清县委组织部

为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基层第一线培养锻炼干部的力度,宝清县创新实施“旗帜工程”活动,以县直部门“一把手”为主体,兼顾选派优秀本土企业家、已退出领导岗位的正科级党员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通过“一把手”引领带动,推动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大下基层,实现干部在一线锻炼,作风在一线转变,效能在一线提升,并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上水平、经济上台阶、管理上层次。

增强干部素质的“营养基”

启动实施“旗帜工程”既是深化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工程,也是全面锤炼干部队伍的有效举措。通过“一把手”下基层、进农家、访民情、办实事,带动机关党员干部融入基层、了解群众、亲近群众,实现全县各阶层干部素质显著提升。

一是为领导干部搭平台。“第一书记”虽然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但长期处于领导岗位,事务应酬多、接触群众少,学习理论多、调研实践少,工作安排多、亲自参与少。担任“第一书记”职务,推动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关注基层、了解基层,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为中层干部添内涵。县直部门机关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职责单一、事务琐碎,难以走出机关、沉入基层,对基层一线缺乏了解,缺乏农村工作实践,通过协助“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系统性参与农村工作,全局性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指导“第一书记”任职村建强班子、发展产业、完善设施和发展集体经济,加深了对基层的了解,拓宽了工作内容,提高了统筹能力。如县住建局局长、新民村“第一书记”周斌,在自己高密度进村工作的同时,通过班子副职包项目、中层干部任组长的形式,有效促进了住建局中层干部下基层、长见识、增才干。

三是为青年干部接地气。通过选派县直机关青年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联络员,对青年干部实行“传帮带”,在“第一书记”和镇村干部的引导下,青年干部走进基层、接触群众、调解纠纷、助办实事,加深对群众的了解,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积累群众工作方法,有效提高了青年干部群众工作的能力。如县政府办主任、平安村“第一书记”刘敏的联络员李君,通过协助“第一书记”协调各方关系,带领干部深入村屯群众家中,动员群众筹工筹劳投入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群众工作能力。

实现科学决策的“试金石”

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责之一,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试点检验是科学决策的试金石。通过选派“第一书记”下基层,总结基层经验,收集群众意见,开展决策试点,可有效增强决策科学性,真正实现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和考核在一线评判。

一是民情在基层把握。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农村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掌握决策第一手资料,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科学决策奠定坚实基础。如县民政局局长、龙头镇红山村“第一书记”赵德权了解到村里有几名老党员和五保户贫困没有住房,且村级办公条件较差,无力兴建新的办公场所。针对这一现状,“第一书记”积极协调县委组织部,采取“党费投一点、民政帮一点、村里筹一点”的办法,投资30余万元新建起全市第一栋集“党爱公寓”与“村级活动室”于一体的砖瓦楼房,同时建成了农村便民服务中心示范点,使红山村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功能得以完善和健全。

二是经验在基层创造。各部门通过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试点工作,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措施,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无序性。县公安局局长、方胜村“第一书记”田勤海针对任职村班子职数不齐的问题,面向全村“公推公选”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严格的复选、推荐和测评等程序,结束了方胜村14年没有两委班子的历史。同时,田勤海组织对自身驻村任职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提高,创新实施了指派全县各派出所的民警到其所管辖村担任“村官”的工作做法,有效提升了农村治安管理效能,极大方便了辖区群众办事需求,有力推动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三是决策在基层落实。选派“第一书记”进农村,开创了“扁平化”、“直达式”工作模式,各单位“一把手”直接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了解决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听取群众在对决策执行的意见建议,缩短了执行反馈时间,加快了决策完善进度,提高了决策落实质效。七星泡镇永泉村煤炭资源丰富,矿山企业多,但企地关系相对紧张,县煤管局局长、“第一书记”郭玲海协调召开“企地见面会”,5家企业承诺出资30余万元,支持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泥草房改造,有效改善了企地关系,形成了企业反哺村级建设、群众支持企业发展的良性格局。

提升机关效能的“催化剂”

“旗帜工程”的开展既达到了提高机关党员干部基层工作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目的,又实现了机关党组织与村党组织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加速机关党组织资源要素向农村流转。更为重要的是,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更有效地搭建了机关基层互联、干部互助的平台,促进了机关作风的改进、整体效能的提升、创新意识的生成和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

一是引领作风大转变。党政“一把手”身体力行的“引领示范效应”,带动干部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体验群众疾苦,与基层干部联手共事,与基层群众换位思考,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任何时候都始终牢记“搭一次花架子,就把群众心伤一回;走一次过场,就与群众的距离远一分”,切实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观念,牢固树立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恪尽职守、严格自律的工作作风。

二是促进效能大提升。“第一书记”针对如何改进方法、提升质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更加规范高效、简便易行的服务程序,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县委办主任、小城子镇梨南村“第一书记”沙闯,得知部分群众对县直部门工作程序不够熟悉,到一些窗口单位办事需几个回合,沙闯及时将群众意见反馈报告县委,迅速制定出台了涉及全县各县直部门的相关问责问效制度,明确了机关工作人员对群众前来办理的一般性事务,必须一次办成;对群众咨询办理事项,实行满意告知、一次办成,决不让群众跑第二趟,深受群众一致好评。

三是实现工作大创新。在建强基层组织、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各“第一书记”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实行干部定期进村调研,安排干部轮流担任“第一书记”助理,邀请涉农部门专家及领导干部为机关干部授课,针对性开展试点,激发了工作活力,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县财政局局长、朝阳乡红日村“第一书记”曲政民组织本单位扎实开展“四联”活动,即每名班子成员联系一名困难党员、一名贫困儿童、一个困难户和一个村级致富能手,促进了服务“三农”工作向基层的延伸,实现机关党员干部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力量下沉,创新了机关联基层、干部联群众、促科学发展、促社会和谐的“双联双促”工作形式,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责任编辑/赵嘉宾zhaojiabin@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选派第一书记机关
我的第一书记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划分六类重点乡村 因村选派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