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文化“活”在当代

2015-03-15李晖

雷锋 2015年10期
关键词:螺丝钉雷锋文化

文|李晖

雷锋文化“活”在当代

文|李晖

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3周年,这样一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却是我们国家最著名的士兵。很多人都记得他的故事,也知道他的精神。不同的时代大家都在缅怀他、学习他,雷锋文化经过各个时代的发展已经沉淀得愈发厚重绵长,学习雷锋精神,感受雷锋文化的活动也从未停止过

雷锋文化由雷锋事迹和思想构成,由学雷锋活动中抽象构筑的政治的、理论的和物质的景观构成。

当下中国,雷锋文化可感可触。它是物质、是制度、是精神。作为物质,雷锋文化是抚顺雷锋纪念馆,是长沙望城雷锋纪念馆,是矗立的雷锋雕像,出版的雷锋书籍,传唱的雷锋歌曲,开辟的雷锋网站;作为制度,雷锋文化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各项规定要求,是伟人号召后渐成的那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作为精神,雷锋文化是关于雷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价值体系。

雷锋文化很大,大到理想信念、宗旨作风,回应了党和国家倡导的思想理论;雷锋文化精微,精微至怎样做人、为谁活着、一言一行。雷锋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扑面而来热,品味起来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活”字的释义也是变幻无穷,与不同的词搭配在一起就有不同的词性和意义,可谓是一词多用、见招拆招。雷锋文化“活”在当代,此处的“活”字理解为活灵活现、鲜活则更为恰当。有人说雷锋离我们很远,其实雷锋跟我们是有关系的,雷锋文化已经潜移默化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每一代人都能从雷锋精神和雷锋文化中得到启示。

雷锋文化就像一个钻石一样,每一个十年都有一个剖面闪一下光,它随着那个时候的社会需要、大众需求等等在不断变化。在上世纪60年代,雷锋文化浓缩成“艰苦奋斗”闪耀在兢兢业业不懈奋斗的人们身上;70年代雷锋文化主要体现为爱憎分明不忘本;80、90年代变为螺丝钉精神、爱岗敬业。而在新时期,道德操守成为雷锋文化的主题。雷锋文化在每一个时代闪耀着光辉,谱写着时代的主旋律。

上世纪60年代——艰苦奋斗

雷锋牺牲于1962年8月15日,当时正值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专家合同和补充书,撤走经济援助,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更是将经济拉向崩溃的边缘。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改善民生。于是,艰苦奋斗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也是雷锋文化在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而有之,一直被提倡与传颂。荀子说“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张衡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韩愈有“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李商隐也曾说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近代有 陶行知的“奋斗是万物之父”和 茅盾的“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雷锋文化中的“艰苦奋斗”与以往许多人被动的、“不得不”的艰苦奋斗不同,雷锋文化提倡纯粹的自觉自愿,因而做得更完全彻底。无论是在哪里,不管在什么困难环境里,雷锋对于工作总是勇挑重担,精益求精。在生活上对自己要求很严,袜子总是补了又补、补丁盖住了原来的模样;他变废为宝的“节约箱”则是那个时代懂得再生资源示范。

雷锋文化中的“艰苦奋斗”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他人更幸福,让国家更富强”。雷锋说:“每一分钱、每一滴油,都是人民的血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乱花一分钱,不乱买一寸布,不掉一粒粮,做到省吃俭用,点滴积累,支援国家建设。”他是这样讲,更是这样做的。

60年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艰苦奋斗”的代表。青天一顶星星亮 ,荒原一片篝火红。大庆工人艰苦奋斗,在条件极端艰苦、技术相当落后之情形中,靠的是精神,靠的是意志,靠的是勇气拿下了大油田,摘掉贫油的帽子。大漠深处隔壁滩荒无人烟,风过飞沙堆成山。聂荣臻亲临一线,科研人员和工人兄弟克服千难万险,造出了两弹一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无图纸,二无资料,工人阶级发愤图强,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同时期的还有震惊世界的万吨水压机,在西方看来都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上世纪70年代——爱憎分明不忘本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几乎个个会唱。“爱憎分明不忘本”是20世纪70年代雷锋文化的精髓和符号。成长于那个年代的人都受过这样的教诲:“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91年版871页)。正是对新生活无限的热爱才使得人们痛恨过去的旧社会,所以人们更懂得感恩。这一时期的雷锋文化就是不忘本的文化。

雷锋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饮水思源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不忘本,首先不忘自己的出处,保留本真。雷锋曾对自己的战友说:“最根本的是要不忘过去。”不忘本,重要的是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更不能忘记自己的国家。“狐死首丘”、“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庾信在《征调曲》)。宋楚瑜先生2005年祭拜黄帝陵所写的祭文中说“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不忘本,还要懂得感恩。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家训中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俗语中有“吃水不忘打井人”,乌鸦尚反哺,羔羊求跪乳。

“礼不忘本”、“饮水思源”,说的都是一个人无论站在什么样的高度,都不能忘了自己从何处来,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雷锋同志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美好品质,衣服又旧又破,补了还穿在身上;部队发夏装,每人两套单军装、两套衬衣、两套鞋子,他只领一套。经常把部队发的衣服、皮鞋、毛巾、袜子,用不完的都存起来,用以支援灾区。

习近平主席也身体力行给我们做出榜样,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并且以他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

下图:老八路回部队省亲张新中、 陈永摄

上世纪80-90年代——螺丝钉精神、爱岗敬业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把“人”字大写的时代。这个年代其实也是一个新旧体制、观念冲突的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不断突破禁区的时代。在那样一个大时代里,中国人真正开始探索财富的价值,重建幸福生活的标准,重新审视与传统及西方的关系。勇气、梦想和充满活力的灵魂,这就是80年代最重要的价值遗存。

雷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始终甘于平凡,谦虚待人,凡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而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换句话说,雷锋用自己的言行,表现了一个青年人对工作的实干精神和正确态度。雷锋有句名言:“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功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螺丝钉精神”成为这一时期雷锋文化的精髓,指引着一代人前进的道路。

雷锋文化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文化。“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其每一个岗位都是社会运行的完整链条的一部分,而对于这一链条来说,这些岗位虽然普通,但却都是缺一不可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崇尚竞争的人们注重个人价值和双向选择,“跳槽”换工种司空见惯,雷锋“螺丝钉”精神貌似过时了。这是一种曲解、误解和短视。其实,“螺丝钉”精神涵盖了一种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我们知道,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可以充分激活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80年代很多人的习惯,就是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这一代的人很多都是爱岗敬业的具有“螺丝钉精神”的人,他们树立了雷锋文化的先进代表,也是雷锋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比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比如被日本评论家佐滕忠男称为“当代中国最有才华、最杰出的电影导演”的田壮壮,比如一代美学家李泽厚,比如改革先锋步鑫生等等。80年代可谓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10年,80年代的人们践行着雷锋文化留下的宝贵品质,使我国的经济走向了改革的春天。

雷锋文化可以说是好人文化、行善文化、道德文化。我们常说的好人是和做好事连在一起的,好人的标志就是做好事,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成人之美

新时期——道德操守、美德回归

新时代新气象,我们的生活更好了,雷锋文化却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而是漂洋过海去了西点军校。文化是名片、是绿卡、是通行证。雷锋文化带着中国的胎记、民族的体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值得骄傲的事情,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没有被自己人重视起来,反而引起了外国人的推崇与赞赏,这值得我们深思。

很多人觉得生活中雷锋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学习“雷锋”从实际行动变成了一块块展牌,一份份传单,一句句口号。好像雷锋被贴在了墙上,被印在了纸上,被当成了一句话。是啊,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富足,可我们的心也被这种富足与舒适所堕化了。

小悦悦事件的发酵效应、公交车该不该让座的问题、摔倒老人该不该扶的难题引起了全社会对道德衰退的哀叹,也更加急需雷锋文化的回归。正如央视2014春晚小品《扶不扶》所说:“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雷锋文化可以说是好人文化、行善文化、道德文化。我们常说的好人是和做好事连在一起的,好人的标志就是做好事,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成人之美。雷锋说:“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好”,“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雷锋文化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嘉言懿行,行善积德,多做好事,努力成为好人。

我们现在的社会上还存在着像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这样的人,助人为乐的品质就丢不了,雷锋文化的魂也就丢不了。我们能做到就是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

人人心中都有善意,如今就缺一个火种点燃千万亿,学雷锋不雷,学雷锋不疯。结合时代的特点把雷锋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雷锋文化可以一直鲜活地存在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作者系湖南省雷锋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

猜你喜欢

螺丝钉雷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年味里的“虎文化”
拧螺丝钉的人
我是小小螺丝钉——走进“3·5”学雷锋日
我家的那颗“螺丝钉”
谁远谁近?
写给雷锋
不做“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