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元关系网络对海归科学家产出的影响——以中国“青年千人计划”为例

2015-03-15陈代还段异兵潘紫燕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纽带海归科学家

陈代还,段异兵,潘紫燕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90)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在研发投入增加和研发活动升级的驱动下,积极利用全球创新网络、吸引海归科学家回到母国创新创业[1-2]。对于新兴国家而言,海归科学家是优质人力资本和缄默知识的载体,吸引他们回国创新创业可以迅速提升母国的科技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乃至在若干领域实现后发赶超和自主创新[3-4]。海归科学家科技人力资本的特点之一是其职业关系网络具有国际和国内的二元特性。在国际方面,出国留学或工作期间积累的国外经历有助于海归科学家扩展全球性的专业网络和获取多种隐形知识资源,进而帮助母国增强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的能力[5-6]。在国内方面,海归科学家倾向于利用与母国千丝万缕的纽带联系,迅速、高效地融入本土创新系统,带动前沿知识在母国的转移转化,从而促进母国融入国际创新网络[7-8]。

认识和理解海归科学家二元网络对其创新活动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科技政策研究者的广泛兴趣[9-10]。研究结果表明,海归科学家的国际合作网络和母国关系纽带都有助于提高其科学产出[11-12]。

本文以2011 年中国首批“青年千人计划”143 位入选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负二项面板模型回归方法,揭示国际合作网络和国内关系纽带对海归科学家科学产出(包括数量、质量两个方面)的动态影响机制。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理解海归科学家的创新活动特点提供了新的实证研究证据。

2 理论与假设

2.1 国际合作网络与科学产出

对海归科学家而言,国外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受到职业发展驱动。通过国际学习以及干中学进行的持续知识积累,海归科学家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促成了他们对发达国家先进知识的吸纳并有助于其职业发展。研究表明,科研工作者扮演着“科学中间人”的角色[13]:他们将不同来源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从不同国家、不同大学形成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领域中发现灵感,形成创新性的新想法,进而做出科学贡献。与此同时,在科学发现合作与竞争高度国际化的背景下,加入国际合作网络是维持科学研究水平和提高科学产出的必要前提条件[14]。在国际流动中建立的合作网络有利于获取学术资源、发表学术论著和获得同行认可,国际合作直接导致更丰富的研究产出和更高水平的论文质量[15]。

国际合作网络的维持过程离不开持续的共享经验、交流信息和深化关系,但这需要相应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能力(如语言沟通、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等)。优化配置合作网络与投身科学研究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16]。海归科学家回国后,地理空间的距离使得与海外合作者面对面接触和直接交流的成本上升。回国后职业轨迹的变化,又使他们需要拓展国内合作网络,投身本土创新。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海归科学家面临着拓展国内关系网络与维持国际合作网络的抉择。海归科学家回国后,随着国际合作网络维持成本的上升和潜在收益的下降,继续维持国际合作网络有可能影响其科学产出绩效。综上,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海归科学家的国际合作网络对科学产出起正向作用;

假设2:海归科学家的国际合作网络对科学产出的影响随着职业轨迹的变化而下降。

2.2 国内关系纽带与科学产出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科学家身上都附带着毕业院校、师徒关系、校友纽带等基于共同社会身份认同而形成的关系纽带。对海归科学家而言,国内关系纽带与所在机构的学术声誉、学科影响力和人才构成等密切相关。紧密的关系纽带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凝聚共同的目标,更易达成合作共识,有利于降低创新过程中缄默知识的转移成本,提高知识转移效率[17]。国内关系纽带也有助于克服海归科学家海外经历带来的跨文化冲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母国的本地职业网络中。

海归科学家在积累职业关系资本过程中,面临维持国际关系网络和构建国内关系网络的双重选择。影响维持原有海外关系网络的关键因素是国内与国外的学术差距[18]。海归科学家回国后工作的机构往往是落后的一方,这会导致海归科学家逐渐远离科学研究网络的全球中心点[12]。此外,地理空间的距离提高了面对面沟通的成本,增大了维持海外关系网络的难度[18]。随着国内关系纽带的加强,海归科学家有可能面临知识更新不及时的风险并导致科学产出下降[19]。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海归科学家的国内关系纽带对科学产出起正向作用;

假设4:海归科学家的国内关系纽带对科学产出的作用呈边际递减效应。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

本文首先整理了“千人计划”官方网站(http://www.1000plan. org)的公示信息并利用履历挖掘和网络检索等方法,收集整理入选者在国内的教育经历、海外职业轨迹等信息,形成完整的个人信息集。再以入选者博士毕业时间为面板数据采样起点,建立每位入选者每年的个人信息和产出信息面板数据,共获得数据记录1029 条。科研产出采用SCI 科学论文,对143 位入选者进行检索,检索截止日期为2013 年12 月31 日,共得到3061 篇国际SCI 科学论文。出版期刊的影响因子,采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发布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13 年度报告。

3.2 变量定义

(1)独立变量:科学产出。采用两个变量来衡量科学产出:一是以当年出版的国际论文数(Num_ publications),从科学产出的数量角度衡量其产出特性[20];二是以期刊影响因子为权重,以当年出版论文的影响因子累计值(Impact_ publications),兼顾科学产出的数量和质量[16]。这两个指标是衡量科学知识生产的合理测度指标,在已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采用。

(2)解释变量。①国际合作网络:论文合著。选取论文合著(Coauthors)作为国际合作网络的代理变量[14]。合著者的数量按照国别和地区分为4 类:美国、欧洲、中国大陆和其他。合作者的国别信息来自论文中的联系地址信息。对于一个作者有多个联系地址(国家)的,取第一个联系地址。②国内关系纽带:校友纽带。选取校友纽带(Alumni_ ties)作为国内关系纽带的代理变量,以校友纽带的维持时间作为测度量。选取的对象从博士毕业开始建立面板数据,以职业发展轨迹计算国内关系纽带的维持时间;对该值设置平方项。

(3)控制变量。个人特性对科学产出有显著影响[21],包括年龄 (Age)、性别 (Gender)等。学科差异对论文的产出数量和影响因子有影响,对研究群体和合作模式上也有影响,因此对学科(Discipline_ )设置了控制变量。科学出版具有累积效应,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论文数往往反映了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和研究工作的积累,对于未来的产出有潜在影响[12]。本文将过去三年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论文总数作为过去产出(Past_ productivity)控制变量。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1 所示。

表1 主要变量描述统计

3.3 方法

本文研究的独立变量均为计数型数据,因此采用计数型模型。假设验证结果表明,独立变量的方差远大于均值,负二项模型更为适用,同已有类似文献[12,15]。科学产出Y 作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Discipline 表示学科虚拟变量。控制变量CV 包括年龄、性别、博士学位授予国别、国外工作经历、职称以及过去三年产出。VD 表示主要研究的因子:国际合作网络和国内关系纽带。回归的模型如下:

回归的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负二项模型回归结果

4 回归结果与讨论

模型2 和模型5 的回归结果显示国际合作网络对科学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正负与合作国别和地区密切相关。这种国际合作网络对科学产出的影响在模型3 和模型6 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模型3 和模型6 的回归结果表明,国内关系对科学产出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其中的校友纽带对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这种影响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在模型3 和模型6 中引入国内关系的平方项后,相对于模型2 和模型5,美国和欧洲国际合作网络对产出的贡献显著增大。这表明,国际合作网络对海归科学家的产出的影响不仅没有因为国内关系的竞争而下降,反而有更重要的提升作用。模型1 -6 的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中过去三年的产出对科学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这种影响在所有回归模型中都很显著。

综上可得:假设1、假设3 和假设4 成立,假设2 被拒绝。

5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合作网络对海归科学家的科学产出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升作用;国内关系对科学产出的影响呈边际递减效应。这表明具有二元关系网络的海归科学家,可以通过国内和国际关系的优势互补,获得更大的科学产出。

用人单位应该注重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和内部研究合作的“双重”机制,搭建学术沟通平台,优化海归科学家的二元关系网络配置和组合。要促进海归科学家与国内研究人员在学科、项目、政策等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帮助他们尽快建立和拓展本土关系网络,降低回国早期的适应成本。要持续支持、资助海归科学家保持和深化国际合作,以活跃的国际合作网络推动其科学产出和积累学术影响力,形成职业轨道发展的良性循环,避免因过度的国内关系网络锁定而导致科学产出下降。在“青年千人计划”等科学创新人才的遴选和评审中,应重点关注其过去三年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数量。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个有效衡量海归科学家创造潜力的指标,对海归科学家回国后立足本土创新的科学产出有十分显著的正向作用。

[1]Docquier F,Rapoport H. Globalization,Brain Drain,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2,50(3):681 -730.

[2]Herstad S J,Aslesen H W,Ebersberger B. On Industrial Knowledge Bases,Commercial Opportunities and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 Linkages[J].Research Policy,2014,43(3):495 -504.

[3]Kenney M,Breznitz D,Murphree M. Coming Back Home after the Sun Rises:Returnee Entrepreneurs and Growth of High Tech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13,42(2):391 -407.

[4]罗思平,于永达. 技术转移、“海归”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124 -32.

[5]李平,许家云. 金融市场发展、海归与技术扩散:基于中国海归创办新企业视角的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11,14(2):150 -60.

[6]Gibson J,McKenzie D. Scientific Mobility and Knowledge Networks in High Emigration Countries:Evidence from the Pacific[J].Research Policy,2014,43(9):1486 -95.

[7]朱敏,许家云. 海外人才回流与FDI 技术溢出——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663 -70.

[8]Scellato G,Franzoni C,Stephan P. Migrant Scientists and International Networks[J].Research Policy,2015,44(1):108 -20.

[9]Van Noorden R. Science on the Move[J].Nature,2012,490(7420):326 -9.

[10]Baruffaldi S H,Landoni P. Return Mobility and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of Researchers Working Abroad:the Role of Home Country Linkages[J].Research Policy,2012,41(9):1655 -65.

[11]Jonkers K,Tijssen R. Chinese Researchers Returning Home: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n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d Scientific Productivity[J].Scientometrics,2008,77(2):309 -33.

[12]Jonkers K,Cruz-Castro L. Research Upon Return: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n Scientific Ties,Production and Impact[J].Research Policy,2013,42(8):1366 -77.

[13]Lissoni F. Academic Inventors as Brokers[J].Research Policy,2010,39(7):843 -57.

[14]Li E Y,Liao C H,Yen H R. Co-authorship Networks and Research Impact: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J]. Research Policy,2013,42(9):1515 -30.

[15]Gonzalez-Brambila C N,Veloso F M,Krackhardt D. The Impact of Network Embeddedness on Research Output[J].Research Policy,2013,42(9):1555 -67.

[16]McFadyen M A,Cannella A A.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reation:Diminishing Returns of the Number and Strength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5):735 -46.

[17]Rost K.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in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11,40(4):588 -604.

[18]Murakami Y. Influences of Return Migration o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Research Networks:Cases of Japanese Scientists Returning from the US[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4,39(4):616 -34.

[19]Horta H,Veloso F M,Grediaga R. Navel Gazing:Academic Inbreeding and Scientific Productivity[J].Management Science,2010,56(3):414 -29.

[20]Ponomariov B L,Boardman P C. Influencing Scientists'Collaboration and Productivity Patterns Through New Institutions: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Human Capital[J].Research Policy,2010,39(5):613 -24.

[21]Fukuzawa 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Productivity[J].Scientometrics,2014,99(3):785 -809.

猜你喜欢

纽带海归科学家
洁白的哈达是万物的纽带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假如我是科学家
小学班主任如何发挥纽带作用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巧用字母当“纽带”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