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擂响兴渔强军的催征战鼓

2015-03-15郭振芳熊永岭

国防 2015年9期
关键词:海防山东海洋

本刊特约记者 郭振芳 熊永岭

翻阅山东史志,很多关键词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八仙过海、徐福东渡、田横祭海节等,古代海洋文化沉淀深厚;中日甲午海战、德国侵占胶州湾、英国租借威海卫等,近代屈辱史令人警醒。新的历史时期,山东军地正抢抓机遇,推进海洋经济驶入“深蓝时代”,努力构筑钢铁海防新屏障——

泱泱神州大地,绵绵万里海疆。山东半岛处在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间地带,扼渤海咽喉,守京津门户,连东北三省,通朝韩日三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334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6,320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万顷碧波之中。

山东,自古就以“行舟楫之便,兴渔盐之利”闻名于世。这里,海洋资源富集,人文底蕴深厚;这里,产业体系健全,滨海风光旖旎;这里,海洋科技独树一帜,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今天,勤劳智慧的9000余万齐鲁儿女,更以通天拔地之势,描绘出一幅幅走向海洋的动人画卷……

初夏时节,记者迎着飞溅的浪花,沿着山东半岛千里海防线,踏访海洋名城,探寻海岛军营,感悟“海上山东”的魅力。

海之思——从大陆观念到海洋意识的觉醒

记者第一站来到山东最著名的海洋名城——青岛。从青岛市区出发,往胶南方向行驶,约1个多小时后,车抵琅琊镇。

镇东南,琅琊山临海而立,因形如台状,又名琅琊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三度东巡琅琊,筑台观海,刻石立碑,大书功业,并在此遣徐福东渡求仙。

海风透凉,波涛轻卷。三面环海的琅琊台山顶上,一组雕像仿佛把我们拉回到2000多年前。始皇帝嬴政面朝大海,遥指远洋,左右群臣垂手而立,一代帝王之雄风毕现。

西北黄土地上起家的嬴政,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终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建罕世之功后,他来到东边大海,以为到了天之涯,于是祭天,上表功绩,祈求庇佑。

不远处,有一斋堂岛,据称当年秦始皇琅琊台祭天之前,在此沐浴更衣。始皇东巡,被载入瑯琊当地史册。至今,这段典故还是当地旅游开发的一大招牌。

而关于琅琊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更早。“春秋时,这里曾起宫殿、建兵营、修军港。战国时,琅琊港位列全国五大港口之一,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是齐国东部经济重镇。”琅琊台风景区文史专家肖常会,对这段历史颇为熟稔。他右手指向前方海岸,从南至北划了一条弧线,覆盖约20余平方公里海湾,古港大约就在这个范围。

甲午战争博物馆

在肖常会的描述下,记者眼前浮现出一幅古港盛世图:素善航海的越人、齐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港口商贾云集,帆樯林立,舳舻相接,绵延数里,气势磅礴。可惜,因为战火不断,琅琊港日渐衰败,最终在西汉时一场大地震中彻底湮灭。

“琅琊港的衰败是必然,在始皇帝东巡时就已注定。”山东省渔业厅的一名领导介绍说,植根于黄土高原农耕文明的秦国,横扫六国,其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也推向全国,重农抑商的大陆意识自此成为历朝立国之本,一句“土生土长”,对此做了淋漓尽致地诠释。海洋商贸文化沦为边缘,最极端时,明朝统治者干脆封海了之,谕令“片板不能下海”。

穿梭不同时空,记者思绪纷飞:假如,不是秦国,而是工商兴旺、海洋商业已有萌芽的齐国实现统一态势,那么,海洋意识是否有机会步入主流,中国是否会更早成为海洋强国?

历史当然没有假设,背海而衰的多舛命运,令人扼腕痛惜!所幸的是,历史掀开了新篇章。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获得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山东海洋发展指明了方向,对蓝色经济拥有了更多深沉的思考和热切的期盼。

因海而立、因海而兴、因海而强的梦想蓝图正变为现实。沉寂了2000多年的琅琊古港,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琅琊台港湾南端,约莫14公里外,现代化深水大港——董家口港正在崛起。记者登高远眺,只见董家口港区形同踏海而行的“金麒麟”,三面环海,拥有自然海岸线29公里,常年不冻不淤,是目前国内稀缺的深水良港,港口全部建成后,总吞吐能力将达3.7亿吨。

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的全面启动,突破了青岛市港口百年胶州湾内发展的历史。山东省决策者雄心不已:以董家口港为依托,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要实现“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再造一个青岛新主城”的宏伟目标。

位于日照历史文化名镇涛雒镇、巨峰镇滨海地带的国际海洋城,高起点、大手笔,规划总面积近170平方公里。行走在规划区域内,机器轰鸣、人来车往的工地随处可见:土方开挖、修建道路、铺设水电管线……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按照规划,到2020年,海洋城将初步建成。

2015年,山东已被确定为国家“一带一路”规划海上战略支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重点地区。

在以日照港为出海口的鲁南地区开通国内首个重载列车的基础上,2015年山东还将开工建设鲁南快速铁路、济青高铁,并加快石济客专、青连城际等8条铁路建设。推进济南和青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成投用10万吨散货码头14个,还要力争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海洋意识的觉醒,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据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温孚江介绍,201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约占全国1/5,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远洋渔船规模占全国1/3,海洋准备制造、海洋生物等5大主导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海之情——忧海之心、爱海之情,是海洋强国真正基石

拥有约6500年历史的山东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早在石器时期,在山东地区生活的东夷部族,就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留下了大量贝丘遗址、北辛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

海洋文化在这里留下的烙印,除了与内陆地区一样普遍的春节、中秋节等“常节”之外,还有其独特的、普遍的、隆重的祭海节会,各地各有其名,多以“祭海节”“上网节”等称之,构成了山东海洋民俗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胶州三里河人,是我国最早闯荡外海的航海者;春秋时期的胶东半岛沿海黄(今龙口)、腄(今福山),是我国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这些历史上的辉煌,因为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终究还是昙花一现,唯有遗迹令人唏嘘感慨。但这种对大海的恋往之情、经略大海的意识,却代代传承,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穿过漫长的历史低谷,今天的山东半岛,拨开云雾,迎来一个好时光。凭借时代赋予的蓝色机遇,山东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正在兴建中的蓝色硅谷,就是一个最新的缩影。

崂山北麓,鳌山湾畔,宝地一块。明朝曾在此设立卫所,抵御倭寇侵扰。昔日刀光剑影的战场,如今已成为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工地,蓝色硅谷核心区即在此区域。

“这片位于青岛东部、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全新的使命——聚集起密集的创新资源,打造世界级研发高地,推动青岛成为全国蓝色经济的领军城市。”在租来的简陋办公楼里,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综合部部长张沨激情澎湃地说。

2012年年初才起步的蓝色硅谷,已迸发出无限活力。重点项目如国家海洋实验室等,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在国家深海基地施工现场,记者看到码头主体结构即将完工,预计到2015年底,深海中心将投入业务运行。届时,作为“蛟龙”号的母港、我国最大的科考船停靠码头,国家深海基地的崛起,将成为我国跻身国际深海探索领域先进国家的重要标志。

行走胶东半岛,更令记者感怀的是,蕴藏在民间的那种对大海的质朴情愫。记者采访中遇到几个人,职业各不相同,但对大海却皆一往情深。

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坐落着国内第一家海权教育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观教育中心主任于焱平教授,有感于年轻一代海权意识淡薄,四处奔波,费尽周折,终于在2010年建成此馆,在民众中普及海权教育。如今,该馆已累计接待观众数万人次,好评如潮。

在青岛西南端的岬角上,有一个团岛灯塔,地处胶州湾咽喉要道,也是船舶进出青岛港必经之地。作为灯塔“掌塔人”,王炳交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一干就是38年。别人不理解,他却说,自己喜欢与海相伴,能为大海上的各类船舶提供导航、定位服务,感觉很幸福。

在日照涛雒镇栈子码头,工作人员高伟合说,他在这里工作15年了,10多年前,这个渔港只有五六十艘船,现在已有两三百艘了。“随着海洋城的建设,这里将更繁华。这不,眼下码头正在扩建中,自己也对海洋有了更多的期待。”

历史悠久的齐鲁文化与海洋文化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人才纷至沓来,一批专业性海洋科研机构相继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海洋科技队伍应运而生,一批优秀海洋科技成果陆续问世,在新中国向海洋进军的征程上,清晰地镌刻上“山东”的名字。

作为国家海洋科技配置的重点区域,目前,山东聚集了上万海洋科技人员、20名海洋界两院院士、20余艘海洋考察船、3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9处海洋科学观测台站,形成了学科配套齐全、人才梯队优化、基础设施精良的海洋科研开发体系,托起了中国海洋科技研发的“半壁江山”。

无论是于焱平的忧海之心,还是王炳交的爱海之情,普通百姓和优秀学子身上流淌的这种蓝色情感,是“海上山东”建设的支柱,是实现海洋强国的真正基石。

海之殇——屈辱的海防史激发爱国强军之情

“1859年6月18日,英法联合舰队士兵2000人,经渤海海峡兵临天津大沽海口……”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于刘公岛海域……”

“1900年6月14日,八国联军26450人,经老铁山水道占领天津,攻战北京……”

……

2015年的“五一”期间,记者踏访山东半岛,一个个屈辱的历史事件犹如大石压胸,令人透不过气来。这些留在国人记忆中的噩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告诫官兵,要以史为镜、未雨绸缪。

山东省军区参谋长周月星告诉记者,鸦片战争之后的百余年间,山东海防遭外敌入侵达88次,列强几乎践踏了山东沿海的每一块土地,特别是甲午海战后,山东海疆门户洞开,海上藩篱形同虚设。

新中国成立后,黄渤海方向的海防历史才掀开新的一页,军委、总部和济南军区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结合不同时期海防形势和任务,筹划、指导和实施各项海防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山东海防面貌焕然一新,改变了近代有海无防的历史。

登上刘公岛,记者看到了令人难忘的一幕: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一个全副武装的战士渐渐接近当年北洋水师留下的古炮台。此刻,他已显步伐沉重、呼吸急促。然而,就在他瞄见古炮台的那一瞬间,这名战士好像变了一个人,大喝一声,紧握拳头,加速向前冲去,紧接着一个又一个的身影依次而过。

这一幕出现在某海防团海防一连组织的环岛武装8公里越野上。“连队的长跑路线途经忠魂碑、古炮台和甲午海战纪念馆,每次跑过这些地方,官兵都感觉悲愤填膺,耻辱的历史鞭策着官兵奋力前冲。”率先跑完全程的排长葛海亮告诉记者。

1894年的甲午刘公岛之战成为北洋水师的“绝唱”,十几艘军舰或降或沉无一幸免,提督以下数千名官兵埋骨沙场。耻辱的失败带来的是无尽伤痛和灾难:中日两国攻守易势,东亚格局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中华民族多承受了数十年的苦难。这些屈辱的历史让驻守在这里的军人始终无法轻松。

“本领练不强,海防会遭殃!”深谙其中道理的万余名海防官兵经常用甲午战争的历史“折磨”自己,每逢新兵下连、毕业学员报到都举行“五个一”仪式:看一场《甲午风云》电影、参观一次甲午海战纪念馆、上一堂甲午战争教育课、到北洋海军忠魂碑下接受一次警示教育、组织一次“铭记甲午国耻、做新时期海防卫士”演讲活动。

国防生干部刘瑞栋刚到海岛时,思想有波动,经过“五个一”的洗礼,军人的耻辱感让他像换了个人似的。武装越野训练,他绑上6公斤的沙袋,穿上7公斤的沙背心;臂力训练,每天进行拉力器、杠铃等10种器械各100次练习……最终在济南军区组织的侦察兵比武中取得干部组第一名。

历史已经让人惊心,现实更加令人动魄。山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黄海一旦失控,直接威胁京津。面对现实威胁,山东省军区定期邀请驻地海军观通站、空军雷达站领导来部队作形势宣讲,讲述外军不断对我国进行抵近侦察的严峻形势,增强官兵练兵打仗的紧迫感。

葛局长出了门,钻进车里,没有马上发动,坐车里发了会呆。葛局长也犯难了。许沁坚持要回原来的钻戒,葛局长拿什么还呢,那枚钻戒不在他手上了。至于赔钱,葛局长更不愿意了。

近年来,随着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海防部队的转型迫在眉睫。2009年,全军边海防信息化建设现场会在某海防团召开。“敢吃螃蟹才能尝到甜头,转型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能不能抓住机会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全靠自己。”为此,山东省军区出台了一条硬规定:不掌握新系统、新技能就让位,新系统、新技能训练考核不过关,个人评奖、单位评先一票否决。

狠招一出,刺痛了全区海防官兵的“神经”。一场啃下新装备这根“硬骨头”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一路艰难探索,山东省军区已经初步成建制、成体系构建了海防部队信息系统,建成了基于信息系统的团、营、连和武器平台的“四级联动”体系,构建了“高中低衔接、远中近结合、军警民融合”的侦察预警体系。同时,他们依托现有网络,集成微波、卫星、集群等系统,构建起“多网多维、抗扰稳通”的信息网络体系,使部队具备了多网系、宽带宽、无缝隙的信息传输能力,实现了信息传输宽带化、通信组织综合化、巡逻管控可视化、指挥手段多样化,真正让千里海防线长上了“千里眼”。

“这里有我,屈辱的历史不会再现。”这句响彻山东千里海疆的口号是那么的铿锵有力!

海之融——军民团结,写好海防建设这篇大文章

一部山东海防近代史,写满“屈辱”二字。

历史的尘埃早已远去,但留下的痕迹不是轻易能抹去的。因为历史上饱受欺凌,山东人民对富国强军格外期盼,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非常支持。在这里,军民团结如一人,正齐心协力写好海洋这篇大文章。

位于黄海前哨的日照市,拥有长达百公里的海岸线,这里既是发展旅游业的“聚宝盆”,也是部队海上适应性训练的最佳海域。每年夏季,陆军某集团军都要组织部队跨省、跨战区来日照驻训。此时也是旅游旺季,黄金海岸每天有近万名游客光顾。发展经济,应该怎样兼顾国防需求?日照人民做出响亮回答:只要部队需要,就是“聚宝盆”也舍得献出来!

黄海之滨,珠山脚下,古镇口一片生机。明朝时,这里就是海防重地。

几年前,某军港落户这一区域,需要动员搬迁不少群众。听闻是为了国防工程,当地群众没有讨价还价,纷纷表示坚决搬迁,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搬迁。拆迁工作异常顺利,既确保了工程按时开工,又维护了军民和谐关系,堪称新时期双拥工作的一个典范。

如今,军港已经建成。在驻军大力支持下,青岛市以此为契机,建设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定位是打造军队保障社会化示范区、军民融合式发展创新高地、军民共建的特色海军名城。“我们要立足三个定位,深化‘思想感情融为一家人、发展布局融为一盘棋、目标追求融为一个梦’的理念,军地双方共同努力,力争把目标变成现实。”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新竹说,军民融合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战略支点,必须要用好且用到位。

山东人的海洋意识,国防情结,令人钦佩。2012年中俄海上联合军演在青岛举行,青岛全市50个部门累计投入6万余人次,提供了全面及时的有力保障。事后,对青岛市的精细化保障工作,参演官兵非常满意,军委、总部领导高度评价。

作为国家特大型港口,青岛港在规划升级时,始终不忘军交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上亿元资金,用来升级改造大型军用船舶停靠码头、扩建整修符合现代军事运输需要的港区道路,并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战时运输调度指挥中心。

在国内吨位最大滚装船“渤海翠珠”“渤海晶珠”的建造过程中,烟台军地部门充分考虑国防需求,在济南军区军交运输部门指导下,多方协调,对其进行了4大类12项改造。同时,还设置了直升机停机坪,预留了医疗救护场所,聘请军队自主择业干部担任船上政委。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开展技术改造,研制军运装卸专用工具200多套,使火车装载封盖作业效率提高一倍多。

“两艘客滚船在改造的过程中,虽然加大了成本,但只要国防建设有需求,投入再多的钱也值得。”渤海轮渡公司一位负责人坚定地说。

走访渔港,记者发现一个细节,渔民们喜欢在房屋顶上、渔船上插上国旗。记者询问何故,渔民们朴实的话语让人动容:“在海上捕鱼,国旗就是护身符。希望我们的军队越来越强大,人民海军越来越强大,这样我们捕鱼就更安心了,我们的好日子才更有保障了。”

猜你喜欢

海防山东海洋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明星”盛装出席航展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海岛寻踪 南澳海防遗址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