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迈向制造强国
2015-03-15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
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毛伟明
加快迈向制造强国
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毛伟明
● 当前我国工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但面临挑战
● 创新、智能、融合,引领我国工业迈入转型发展新时代
● 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需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性举措
当前我国工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工业发展面临的条件和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做大做强工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保持工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
当前工业稳中趋缓、缓中有好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从工业来看,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遵循了稳中有进的总基调,呈现稳中趋缓、缓中有好、好中有忧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两缓、四稳、三进、三不足”四句话九个字概括。
两缓,即生产增速放缓、企业盈利放缓。工业增速从二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逐步放缓至2014年的8.3%,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既符合国际上发达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内在需要。工业增速下滑较快与企业盈利放缓同时并存需引起高度关注,实体经济盈利低等问题亟须加以解决。
四稳,即经济稳、走势稳、区域和行业稳、工业对国民经济支撑作用稳。一季度,GDP增长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价格指数等指标也保持稳定,国民经济发展平稳,为工业提供强有力保障。随着国家深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改革释放的红利以及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一些重要指标趋稳回升。
三进,即内部结构优化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技术水平持续推进。1~4月,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电子制造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同比分别提高0.8、1.7和0.8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增势强劲,已成为一些地方经济的新生力量。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
三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传统消费增长空间有限,除汽车、信息消费外,新的增长点不多,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这是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的体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定向降准、降息、降税等政策,在执行层面存在政策传导不畅和打折扣现象;企业“脱实趋虚”现象突出,许多企业感到做实体经济不如做虚拟经济,这表明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此外,我国工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进一步凸显。近五年,我国科技转化率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50%的水平。
危机并存,工业发展形势复杂
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总体来看,发展机遇大于挑战,这是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由国际金融危机前快速发展期向低速增长期转变,并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近期风险因素有所增加。美国经济有所复苏,但欧洲、日本增速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增长总体放缓。世贸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贸易额增长3.3%,明显低于近20年来平均增长5.2%的水平。此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年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将下跌30%左右,增加全球通缩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战略由过分倚重服务业向“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转变。2011年6月,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攻领域;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确立了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两大主题。在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对制造业资源的抢夺也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他7个国家,其中印度尼西亚比中国低40%,孟加拉国仅是中国的1/5。如果我们不加快转型,将面临两端受挤、不进则退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经济由外需拉动向内需主导转变。在全球经济复苏总体低迷的同时,我国工业品出口传统成本竞争优势也在减弱,外需对我国工业支撑作用逐步下降,但我国内需市场空间很大,这将给我国工业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具体来看,2014年末,我国城镇化率54.77%,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潜力巨大。我国有超过13亿人口的消费需求市场,去年我国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较20世纪90年代翻了10倍,这表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较为旺盛。目前,我国超过一半以上的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设施依靠网络信息系统,根据互联网发展趋势,基础网络建设、宽带下乡、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等领域投资需求巨大,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潜力巨大。
智能、融合,工业发展大趋势
最近一个时期,工业主要承担着三大目标任务:一是加快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是围绕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加快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我们深刻认识到,稳工业就是稳经济、稳就业、稳财税、稳大局。
制造业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变强,关键要认清、找准未来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真正做到精准发力,重点突破。我们认为,工业将逐步由低成本比较优势向智能化、创新化、融合化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创新、智能、融合将引领我国工业迈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智能制造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汽车、轨道交通等行业普遍加大对集成化、精密化、绿色化、无人化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为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备基础,是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系统的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下大力气发展工业互联网,加紧出台一批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企业从传统的工业基础设施加快向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演变。据国际权威机构估算,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的GDP增量。
制造业服务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制造业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成为行业发展热点,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增值服务将不断涌现。
多措并举,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工业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和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性举措。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要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又要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遇到的“玻璃门”和“弹簧门”问题,更要通过标准体系的构建、知识产权战略储备等手段,为创新保驾护航。
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要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我们将继续组织实施强基工程,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大力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提高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行业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继续在民生消费品领域提高重点产品的标准技术水平,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
坚持绿色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重点支持高耗能行业和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逐步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例,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通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坚持结构优化,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突出重点。未来五到十年,我们将选择与工业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比较接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装备、电力装备等产业,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实施计划和对策,力争率先实现突破;对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战略必争产业,加大支持力度,促其优先发展。
此外,要做好政策衔接,体制机制方面,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金融政策方面,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才政策方面,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着力为制造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