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创业栏目看全民创业给纸媒提供的广阔前景
——以《河南商报》实践为例

2015-03-15文/孟

中国记者 2015年7期
关键词:梦工场商报大集

□ 文/孟 磊

从创业栏目看全民创业给纸媒提供的广阔前景
——以《河南商报》实践为例

□ 文/孟 磊

2015年元旦过后,在各种声音不断唱衰纸媒的冬天,《河南商报》却聚集了空前的人气:1月9日,首届中原创业大会在河南人民会堂召开,超过5000人涌向会场,会议结束后,更多人通过各种途径联系《河南商报》:能不能带我“一起玩”?

这个热浪一直延续:3月28日,《河南商报》联手相关机构,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原创新大集”,100多位商界知名人士、1000多名中小企业老板及有志于创业的“准企业负责人”到场,项目路演和资金对接异常火爆,把600人的会议大厅挤得“站无虚席”。

从创新大集结束当天开始,每天都有怀揣“中国好项目”的创业者找到商报,要求参加下一次“大集”,4月10日,《河南商报》“创业梦工场·项目路演大赛”初赛第一场在商报会议室拉开序幕,到5月中旬,每两周一次的项目路演大赛已经进行了三场,有四个项目闯入了季赛……

报纸又开始变得抢手,微信朋友圈不断有人要求加入。

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呢?

曾经艰难的定位选择

《河南商报》从1983年河南省二轻厅的一份行业小报,逐渐发展到如今位居河南都市报前列的区域大报,其间坎坷磨难不难想象,此不多言。单说最难的一点:定位之难。因为报名中有个“商”字,一直被动地受各种限制,忽而被要求“在商言商”,办成行业大报;忽而见都市报盛行,认为办成综合性都市报才有出路;忽而强调高端影力,又要办成“政经大报”。2005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入主并予以改造后,同样遭遇定位难题。直到2008年才豁然开朗:既然全国工作重心就在发展经济,干嘛避讳“言商”?既然报纸作为“快消”类普及读物,其主要市场在都市,那又何必用“在商”自缚手脚?于是,“经济类都市报”的定位自然形成,也许它不是个放之四海皆可用的品类,但在十年前的郑州、在《大河报》已经雄视报业市场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内部,这个定位恰使这份命途多舛的报纸绝处逢生。

□ 图为河南商报社社长孟磊在首届中原创业大会上致辞。

一个服务性专栏的诞生

既然打出了“兴商润民”的旗号,就得找到“兴商”的办法,与其它报纸有所不同,找到自己独特的读者群。于是,在一般都市报通常用一两个版报道经济新闻的情况下,《河南商报》拿出三分之一的版面做经济报道,16个版单成一叠,名曰“经济蓝皮书”,开设了前沿观察、商业评论、互助公社、创业故事、企业家调查和371创富热线留言等多个栏目或专栏。其实,都市报对经济报道的“忽略”原本是有道理的。因为就都市报的主力读者而言,事件性社会新闻才好

看,容易成为二次传播的口头热点。经济新闻呢?偏静态、多数据、少突发、缺细节,记者从选题到采写,都费力不讨好,偶尔有些文章出彩了,也常常叫好不叫座。然而,就在一片沉闷之中,那个原本不起眼的“创富热线”一直很热闹。这个热线栏目源于问答式的读者来信,在版面上定期解答一些初涉商海的“菜鸟级”疑难杂症,比如怎样挑选项目、如何为商店选址,如何转让专利,甚至怎样给店铺取名之类。久而久之,这让我们意识到:一份面向都市的非专业经济报,在经济报道领域真正能提供的服务,恐怕不是宏观分析和财经走势,恰恰是为身边无数的创业者们提供具体而微的帮助。于是围绕“创业致富”,我们相继探索了更多:创业商机、创富机会、创富对接、创富关注、创富调查等栏目先后登场。特别是那个创业答疑热线,尽管编辑记者并不看重,但偏偏热浪滚滚,后来竟发展到一再扩充栏目容量,大有“专栏变专版”之势。经济部向编委会建议:这类分众栏目不宜在宝贵的版面上无限扩大,而应适时开设公益讲堂,定期集中免费答疑,帮助创业者排忧解难。就这么顺理成章地,一个运作6年的热线栏目,在2011年初,终于积淀升华为《河南商报》经济报道的新王牌:创业梦工场。

一个万众瞩目的公益创业平台

作为河南唯一一档持续性、公益性的创业栏目,创业梦工场是共同培养成长经验、启发读者创业、寻找创业之路的公益活动。特点很鲜明:

一是定位草根,全民创业。从第一期讲座直到今天,一直坚持公益性、持续性,已成为河南省内影响力最大的创业公益交流平台。举办100多期,从来没有任何收费项目,对所有来听课的创业者不收费,对来讲课的老师也是既不给讲课费也不收宣传费。

二是注重实践。和社会上其它的培训课程不同的是,创业梦工场一直坚持请河南省内创业成功的老板来讲课,而不是找一些职业讲师。创业老板讲出来的东西,更实用,更贴近生活,读者也更爱听。来讲课的不少老板,是由草根一步一步创业成功的;来听课的不少读者,也是怀着满腔创业梦的草根。

三是课题众筹、保证满足最大公约数。即创业梦工场的选题全部是从读者中征集来的,如何开网店、如何留员工、如何看账本等,程序是每周一周二征集问题,周三集中筛选,周四把最集中的问题公布并征集义务讲师,周五筛选讲师并预讲,周六正式开课。有时两周一次。

四是互动交流。讲座之后,记者可以带着听课的创业者,到相关企业实地参观学习,甚至联系一些企业提供机会让创业者担任“实习店长”,使他们能真正的从“台下”走向“创业”之路。

一次厚积薄发的升级

从创业问答栏目到创业梦工场并最终升级为全省性的创业大会和创新大集,看似有偶然性,其实是个必然的轨迹。

2014年底,热闹了四年的“创业梦工场”,已经用超过100场公益讲座,积累了200多名企业家讲师、上万名创业学员,从这里走向创业成功的“小老板”也超过500人,他们的影响力,直接波及全河南省各个行业,受益者超过10万人。在此基础上,编辑们和部分创业有成的学员们商量,想请义务讲课的创业导师们吃饭欢聚一下。不料,消息传出,报名者瞬间超过两百人,聚会吃饭已不现实,于是决定开个创业大会,纪念一下“梦工场”迈向第五个年头,更出乎预料的是,报名旁听大会者超过三千人。毕竟,10年时间积聚数万粉丝,此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也属正常。我们不得不临时租用了省人民会堂,即使如此,到创业大会举行那天,还是涌进来4000多人。会堂内,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带来的主题演讲《20年创业路》、杰克·特劳特先生的全球合伙人谢伟山带来的《如何用定位理论赢得竞争》、洛可可设计公司创始人贾伟的演讲《设计生命的体验》、36氪BD总监李淼的《互联网创业》分享,以及亲联天下集团CEO蔡贝毅带来的《驾驭圈子·创业互联》演讲,均紧紧围绕“互联创业·创业互联”的大会主题,受到台下4000多名观众热烈好评。会场外的广场上,参会者倡议组织的创业项目展吸引了50多个项目参展、1000余人次参观洽谈,内容涉及餐饮、科技、家居、家纺、金融、母婴、文化传播等多个行业。项目展为企业寻找加盟、寻找合作伙伴、融资搭建了桥梁,企业和创业者互动热烈。

于是乎,人们一夜之间惊讶于大众创业的热度,也惊讶于创业者对创业服务的需求原来这么大,也忽然发现河南原来有这么一家媒体,在落实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上“动作这么快”,搞得这么成功。

一个流动的创业孵化器

大会的成功,不仅引起各界关注,更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合作。和正和岛合作的“中原创新大集”应运而生。之后,创业项目展和路演选秀、“大咖”评点、资金对接,成了创业梦工场的常态。这次升级,使当初的小栏目、后来的梦工场,终于成长为一个拥有完整服务链条的“媒体创业孵化器”。这次活动之后,中原创新大集就成了《河南商报》的保留节目——因为想参加路演的项目实在太多,我们只好仿照全球最成功的赛事制度——NBĀ的赛事制度,推出创新大集的常规赛、季度赛和总决赛,帮助创新型创业项目做推广、找资金。这不就是一个不用征地不用盖楼不挂产业园牌子、纯粹动态服务而构成的孵化器吗?

这些成功,甚至引发了《河南商报》对实体的介入,有很多好的项目开始直接找到《河南商报》寻求合作。商报也开始尝试做一些投资,并搭建更优质高效的创业服务平台。

一次媒体转型的深刻启示

纸媒影响力下降、订户减少、广告流失,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聚集大众”的能力,也就是商业上常说的“集客”能力。以前,报纸靠什么聚众?靠传播新闻!如今,传播新闻的专有权几乎丧失殆尽、传播功能也被各种渠道替代,当然失去了大众、失去了渠道价值,随即丧失了商业价值。对此,我们提出了把报纸打造成“三个平台”的战略构想,即把报纸做成“组织大型社会活动的资源整合平台、具有立体传播功能的影响力制造平台、对任何组织提供深度服务和专项服务的定制平台”。同时,也设计了一系列实现这三个平台的战术通道,比如“分众聚合”的思路、“把读者升级为客户”的服务理念,以及开创非报产业新路,实现以企养报、以多种经营强报的模式。而此次“创业梦工场”升级为“创新大集”,恰恰完成了这一系列想法,成为值得总结的样本:突出了报纸定位,聚集了最有活力最有价值人群,把报纸订户升级为客户,用服务增加了黏度,还顺便丰富了自己的多种经营项目和投资方向。

(作者是河南商报社社长)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梦工场商报大集
西安航空学院承办航空人才港湾·航空梦工场“总师进校园”系列活动
新时代的农村娃“赶大集”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梦工场动画品牌推介会 《驯龙高手3》要来了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报刊图书
机电商报
开集啦!
明星开心笑果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