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党报增强融合效应的四个抓手

2015-03-15潘光耀潘世鹏

中国记者 2015年7期
关键词:报网党报受众

□ 文/潘光耀 潘世鹏

地市党报增强融合效应的四个抓手

□ 文/潘光耀 潘世鹏

加快推动报网融合是新传播条件下地市党报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必须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切实打造有灵魂的融合新闻品牌;注重拓展经营传播渠道;加快创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增强报网融合效应,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媒体融合 地市党报 融合效应

一、把握纸媒与新媒体的内在统一,构建一体化融合发展平台

联系各地市报网融合的实际,当前完善平台建设应着重抓好两项工作:

一是新媒体技术自主研控。创建报网融合平台,建立移动互联新闻门户,必须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支撑。但创立新媒体门户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而应着眼发展后劲。近年来各地纷纷利用社会现有技术借力推进平台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技术的短板。但也要看到,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现有技术还不够成熟,重要技术系统和门户(如共享技术平台、ĀPP客户端等)如若没有掌控权,不仅成本受制于人,而且信息安全也没有保障。立足长远,地市报应在本级党委政府的主导和大力扶持下,建立新媒体研发团队,紧盯网络技术前沿,强化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有序加强平台和大数据建设,始终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主控权。同时争取政务微博微信和舆情监测系统并入地市报创办的新闻网,依托民生工程建设覆盖小区和村居的多功能综合服务阅报亭,强化平台功能和末端效应。

二是纸媒创变革故鼎新。载体是平台的有机组成。打开边界构建共享平台,是报网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融合格局下,纸媒是融合家族的核心成员而不是宾客。首先应打通传统纸媒发稿系统与新媒之间的互通联系,实现平台对等、资源信息共享。多年来,多数地市报主打业态通常是“两报一刊”(即机关报、市民报、参考报道),有的还拓办了县区新闻。面对新传播环境,这种多载体纸媒形态已难以远行,理应顺应报网融合需要,在表现形式上对党报形态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然而不少地方不甘将多年形成的纸媒优势资源分配于新媒体,患得患失,专注单向平面传播,致使报网融合步履艰难。党报的政治性与群众性本是有机的统一体。迫在眉睫是应立足全媒层面对纸媒准确定位,打破旧格局,整合升级版,融党报、市民报于一体,以形式“宽众化”构建党报新格局,为平台一体化运营创造条件。

二、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统一,打造有时代特色的融合新闻品牌

1.品牌创意共赢。载体定位关系融合方向。报网融合应有凸显的形态,有成型的模式,而非纸媒、新媒两张皮,更不应网站门户成为纸媒的附庸。不能固守互联网思维,而要以大系统融合思维方式,对线上网站、视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门户频道和线下版面专栏进行高端设计,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补,信息资源共享融通,真正使线上美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线下精起来、准起来、深起来,使“双线产品”有机衔接、相互交融,改千人一面的大众传播为口味迥异的分众传播,在产品形式上为不同受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服务。

2.强化主流声音。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依托融合媒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地市报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也是融合发展的最大特色。线上展示要力求首创首发首播,快捷精简直观,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党报新闻的权威发布、独家发布和生动发布,让广大受众随时随地获取党委政府的时政信息。线下展示要力求深刻精准,紧紧围绕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焦点事件和社会热点,通过深入采访调查,系统准确提供背景资料,清晰展示事物发展脉络,全景式再现事件全过程,以舆论引导效能强化公信力。

3.创新用户体验。网络门户的发展前景不是同质化的资源输送,而是民生体验型信息服务。地市报应以地域文化为主线,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把满足受众需求作为全媒信息服务的出发点。线上贴近信息化、娱乐化、消费化为分众量身订做,全时段生产本土化特色产品,并与受众紧密呼应、“互粉”互动。线下力改时政报道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尴尬局面,与线上内容互动跟进,回应群众关切,丰富呈现形式,改进报道方式,创新话语体系,增强产品亮度,优化版面编排,秉持民生品牌打造精彩看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舆论引导功能。

4.加强舆论监督。新闻监督本身就是品牌。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党报舆论监督功能,是为了更有效的保护群众利益。决不能将舆论监督与负面报道相提并论。导向正确的舆论监督同样传播正能量。尤其地市报开展舆论监督,是践行群众观、强化公信力的重要途径。要围绕中心和大局,线上线下开设相应频道和专栏,开启监督热线,畅通民意渠道,针对群众呼声强烈、反映急切的问题,深入调查,公正问责,解决问题,促进工作,从而更好地维护政府形象,赢得群众和受众的信赖。

三、把握生产与营销的内在统一,着力拓展受众、商家青睐的传播渠道

1.扩大发行营销。党报党刊发行要就势发力,改变多年来只发行不服务的现象,紧贴受众需求,开展党报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酒店、进山区热心服务活动,建立客户关系服务链,把线上线下产品分类组合打包,采取必要的优惠激励套餐,最大限度地销售“双线”产品。尤其要通过争取财政贴补、党费调节、公益扶持等融资形式,将党报全媒覆盖到困难群体、边远山区和非公企业党组织。

2.用活广告营销。刊播广告信息是党报宣传服务的应有内容。真实合法的广告信息不同程度上起着扩大党报影响、建树党报形象的作用。近年来地市报广告骤然下滑,与其说源于新媒挤压,实质是受众单一化造成了广告模糊传播。商家在意的永远是效益,广告投放何处重看精准和实效。因此,报网融合后的广告经营,必须走整合营销之路,采取“双线”交互方式,构建良性互动循环营销机制。一方面线上线下将自身品牌和促销信息,以软硬广告形式不间断进行信息传递;另一方面,为商家提供沟通平台,实现广告主与受众的交流互动,通过量身定制带动营销。尤其针对部分商户定向精准投放广告的需求,在巩固版面广告的同时,重点创新DM广告模式,打破区域、时空、受众界限,实现由传统的模糊传播向精准传播转变。

3.做足电商营销。借鉴传统金融和零售业有效融合模式,精细挖掘受众需求,倾心打造区域、跨区域电商平台,与市内外商家协作,把受众与用户联结起来,利用现有媒介资源有效对接互动直销,形成遍及城乡和远程用户的移动商品“柜台”,使受众在分享资讯的同时,增加消费体验,由此促进产品营销。

4.创意活动营销。多年的报业实践证明,协作联办各类活动是增加与受众的黏合度,提高经营实效的必要途径。当下尤其要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以积极的姿态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常态化协办各类政务、商务和群团活动,并加强创意,赋予活动的文化和核心价值内涵,为政府、企业和民众搭建起正面互动平台,润物无声地将广大受众凝聚到党报“旗舰”下,从而更好地疏通经营传播渠道。

四、把握变革与管理的内在统一,创建适应融合发展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

首先,重塑组织架构。面对新媒的勃兴,近年来多数地市报不愿甚至不敢突破机制瓶颈,维持线上线下分立单干状况,使报网融合貌合神离。应当看到,信息网络化不可逆转,只有打破原有的条线化、部门化机制格局,建立与新技术相适应的新产品生产关系,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可借鉴国内创新型报业融合的成功经验,按照扁平化管理理念,采取直接或渐近方式,再造适合本地特点的融合架构。具备打造“中央厨房”运作模式的应直接重塑全媒体组织架构,避免机构重叠,力量分散。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内容集约化制作、报网终端运行的过渡机制,不断提高管理运营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其次,重构采编流程。基于党报生产需要而设计的传统采编流程已不适应报网融合需要。应针对融合新闻业务整合化、载体数字化、视觉传达多样化特点,实行记者采访一岗多责,稿件发布先网后报、集约共享;全媒编辑加强对前方采访活动的协调,及时整合、推介、展示新闻资讯;子媒编辑可根据自身媒介和受众特点,提出个性化信息订制;总编辑负责各媒介端口的统一指挥调度和审查把关。通过报网互动,纸媒做好后期信息核实和分析报道,然后由线上整合发布。如此通过全媒体采编平台,真正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真正实现新闻发布起步即时新闻,由线上开端,线下搜集跟进,再由线上收尾。

再次,锤炼队伍技能。新的采编流程,要求采编队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刻苦创新。地市报要在坚持常态化学习训练的同时,通过课题调研、专题培训、院校授教等途径,培养队伍的“多才”与“专才”,培育高素质领军人才,不断强化队伍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尤其要深化“走转改”,引导记者走进“白云深处”,倾注心血和汗水采写“接地气”“冒热气”“带泥香”的新闻,真正做到无愧于群众、无愧于时代。

第四,优化留人环境。报网融合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不论现在或将来,人的因素仍然是驾驭信息化的主体,赢得融合竞争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地市报应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公平竞争,并创造条件改善环境,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增强团队内聚力。

(作者分别是池州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记者部记者)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

猜你喜欢

报网党报受众
第三十六届(2020年度)贵州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不是报纸上了网就报网融合了:当前报网融合中亟待厘清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