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康日报》:探索县市报策划报道的新路径

2015-03-15顾国庆

中国记者 2015年7期
关键词:永康姓氏小吃

□ 文/顾国庆

《永康日报》:探索县市报策划报道的新路径

□ 文/顾国庆

有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几十万人口千余平方公里的县级区域,每天十多个版面的报纸,真的有这么多本土新闻吗?作者坦率地回答,没有!但可以通过策划报道来实现,互联网工具促进了策划报道的提档升级,也日益完善了策划这一“常规武器”的内涵。

县市报 新闻策划 互联网思维

县市报的策划报道,传统的策划方式和互联网语境下的方式大不一样,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立体传播、更重细节、推陈出新、爆红冷点、追求浅读。而这些特点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策划报道的路径。

融合立体传播 提高策划效率——多媒体推送是关键

纸媒、网络、微信微博、手机报、视频音频、ĀPP直至马路橱窗,发布终端的多元化和互通性为传统意义上的策划报道提供了一个更大平台,让策划报道的影响力扩展更迅捷更高效,也为策划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此外,各发布终端的差异性和交互性也让信息传播更立体更有张力,可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种手法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尤为有效。

2014年8月20日,永康市遭受50年一遇的洪水肆虐,长时间的降雨和过境洪水漫入城区,有工厂和居民小区被淹,市民很紧张,人心浮动。《永康日报》精心谋划,启动突发性重大事件的策划报道,派出报社所有记者分赴一线采访。因为事件发生在白天,赶不上报纸出版周期,首先第一时间在“永康生活网”上发布动态消息。当天下午2时17分,微信微博开始滚动发布消息,“今天永康成水城,但‘泳康’依然安康”,以及有关公交、公安执勤和天气等信息很快传到了市民的手机上。一方面提示市民做好防御洪灾的思想准备,同时报道抗洪救灾关键时刻领导的决策部署和涌现出来的感动瞬间,也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市民的不安情绪。

当天晚上,《永康日报》充分发挥纸媒影响力,用1+X的办法做强做大这一主题。一版是新闻+评论,后面用了四个版面的篇幅,分抢险、支援、故事和提醒来展开,气势大分量足,既展示了市委市政府抗洪抢险的决心,又反映了出现的精彩故事,兼顾了指导性和可读性。在随后几天里,手机端和报纸还陆续刊发了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内容,让事件有个平缓的过渡顺利收官。

统计表明,永康生活网和微信的阅读量达到3万多,转发量也达到近2000次,增粉数百,达到永康生活网从2014年3月创办以来的天量,可见新媒体的影响力。《永康日报》关于此事件的全媒体报道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也受到了永康市主要领导的点赞。

做深做细服务 传递策划意图——细化服务是原则

互联网带给传媒的变革中,有一条正为大家日益接受,即“大的要更大,小的要更小”,意即大事件如政府中心工作要做得更有高度更有思想,而微观领域或民生新闻要做得更精致更到位,强化服务性,让受众接受信息后能做能用。如此则可充分传递策划者原始策划意图,这对传统意义上的策划报道有着非常不一般的进步。

永康地处浙江中部,属丘陵地带,因历史原因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有很多有名的小吃流传至今,如肉麦饼、烟熏豆腐干、小麦饼、红糖糯米糕等。为弘扬这一饮食文化,梳理永康小吃的源头和发展历史,2014年下半年,《永康日报》决定做一组“永康小吃”的策划报道。和传统意义上的策划性报道不同的是,这次报道要一个个独立做,而且要突出寻找小吃的正宗店以及此小吃的正宗做法。在介绍小吃做法上,要讲究可操作性,从选材、操作步骤、各道环节的要领以及口味的特点全说清楚。并附上视频借助新媒体推广,强调要用名家的嘴说话,增加权威性。版面上,则通过视觉表达的形式来演绎生产过程,让读者能有直观的了解,让市民能够尝试着做出正宗的永康小吃。报道推出后,效果良好,很多读者反映,这组报道不但让他们知悉了永康小吃的来龙去脉,也学到了这些小吃的做法,他们在家里也能试着做了。

学会讲述故事 拉长策划链条——讲述故事是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稿,大都是以导语+背景+进展+影响或意义等程式化的模式展开的,而在网络新闻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很多新闻正在逐渐向故事化方向发展,以吸引更多受众,让阅读变得更轻松。笔者认为,策划性报道也同样要考虑到这一传播方式的变革,主动适应这种变革,让策划报道更生动更有趣。同时,可以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不断拉长,以充分展示策划报道的张力,扩大影响,助推社会进步。

财经新闻一直是当下大多数媒体的报道重点。财经类媒体更是开设经济观察类的深度报道,吸引高端读者。但这个方法对一家县市报来说,很有难度,因为既缺乏像500强那样的大型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又缺乏高精尖的权威分析专家。经过一番考量,《永康日报》根据自身特点,决定策划的方向是报道人物,特别是80后的先锋创业型人物。经和永康团市委协商,合作开设了“80后创业样本”专栏。这个栏目契合了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鼓励青年一代更多地走向自主创业,树立榜样。策划要求这个栏目以讲故事为主,侧重讲创业者如何寻找商机、赚到第一桶金直至如何发展壮大,尽量挖掘新经济的淘金者。计划刊发三五十期,讲述几十个创业故事。到5月初,已刊发20期。按照策划方案,刊发的创业典型主要由团市委提供,报社也可挖掘物色。在宣传创业故事基础上,接下来由团市委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从中评出10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予以表彰。同时和永康当地的金融机构协商,给予这些“80后创业样本”在资金上的支持,提供利率很优惠的小额贷款,助其创业再上新台阶。从目前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操作来看,由于报道形式读者接受度高影响大,被报道对象因为有一定的政策红利也很配合,当地政府因为媒体树立“创二代”的样本,也非常肯定,策划效果理想。

抓住人文元素 寻找策划题材——人文元素是切口

有人以为,策划报道是把一些本身比较枯燥的题材或者是比较难懂,读者关注度不高的题材策划成读者相对较易阅读或喜欢阅读的一种技能,但笔者以为,这种想法不够全面,笔者更愿意理解为策划报道对民生题材更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可把本身就是读者很关心的事做得更让人入脑入心,有读之很是过瘾之感。故挑选策划的题材非常关键,这中间,比较理想的是抓住人文元素这个切口。

在中国,姓氏是一个非常显性的人文元素。人人都有姓氏,而在小区域内,由于宗族的历史沿袭,每个姓氏都有许多人文元素在,这种人文元素更应为区域内媒体关注。针对这一常为媒体不注意的新闻点,《永康日报》就做了永康“十大姓氏”的专题。

在永康,胡陈吕应徐李王朱施周位居所有姓氏前十位。策划这一题材也是一个偶然的因素,因为吕氏在永康是个大姓,2014年10月24日,永康举办了一个全球性的吕氏大会,这个活动催生了报社策划做“十大姓氏”专题的创意。于是,25日就在《永康日报》第13版上推出了“永康十大姓氏”专版的首篇“吕”姓篇。在版面的分割上,采用了互联网思维,切割出了多个要素板块,如“释义”“‘吕’的历史演变”“姓氏起源和分布”“姓氏故事”“历史名人”等,版面上,姓氏的“吕”字特大号楷体放大,并用米字格垫底,注上拼音和五笔字型输入法等,视觉上给人以书法楷体的冲击力,强化姓氏要素。版内其他组版元素尽量采用永康的内容,如姓氏分布区域情况、故事和名人等。版面一经刊发,收到了理想效果。随后,报社以此为模板,每周推出一个版,并提炼出不同的新闻角度,加以刊发,公布每个姓氏的最新人口数和占比,强化专刊的新闻含量。这一组策划的影响力出乎报社的想象,还在这组策划报道尚未刊完的时候,就有人来报社希望能刊发其姓氏,有的甚至声称愿意赞助也要登。当然,这是题外话,足以说明此组策划报道的影响力。

紧扣民生视角 强化呈现方式——可视化阅读是秘诀

既是策划,就必须周详,从策划方案的实施手段、目的、要素、步骤、人员、资金等都必须到位。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呈现方式。在当今强调浅阅读、慢阅读的时代,读图正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故新闻的可视化正日益成为媒体抓住读者的招数。策划报道中,新闻图示化当属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4年10月下旬,一个信息传到了编辑的耳朵里:“永康百岁老人的数量占据整个金华市的一半,而且必达指标基本符合。”占了一半?编辑当时还以为听错了。永康五金产业非常发达,此前,坊间有说,永康的环境很差,空气不好,水不好,甚至有的说某某村是癌症村等。在此种背景下,报社决定“借题发挥”,精心策划一组报道。经群策群力,方案逐渐清晰起来,全案被切成了五个既关联又递进的题目,分别是“永康日益接近‘中国长寿之乡’”“49位百岁老人带来待解之谜”“木渠:永康长寿现象的微缩版”“永康长寿现象的多个猜想”“五年后,永康百岁老人或过百”,整组报道题材切分非常科学,环环相扣,上篇为下篇留下悬念,而每一篇又独立成篇,突出新闻性可读性,让读者读后大呼过瘾。值得肯定的是,编辑在整组策划上,特别强调了报道的呈现方式,提出版面图示化程度要高,让这组报道浅阅读和图示化成为最大特色。事后再翻阅报纸,美观的版面的确为整组策划报道加分不少。

(作者是浙江永康日报副总编辑)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永康姓氏小吃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论姚永康瓷塑《世纪娃》的艺脉文心
我是一个小吃货
永康日報
怕冷的小吃货 等
怕冷的小吃货
“店小二”王永康,这个月可真忙!
可爱的小吃货
姓氏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