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中证券报道的“六不为”
2015-03-15□文/黄敏
□ 文/黄 敏
“牛市”中证券报道的“六不为”
□ 文/黄 敏
证券报道不是大而全就好,也并非越细越好,不能跟风求热闹。证券报道必须突破网络模式的藩篱,走出跟风逐名的误区,讲求实效,对读者有用,要努力突出重点,有所侧重,有所不为。
证券报道 牛市 三峡都市报
随着低迷了8年的股市又活跃起来,媒体对证券报道的热度也如股指一样一路攀升。特别是沪指突破3000、4000点后,各媒体对证券、理财的报道更是加足了马力,几乎所有的报纸每天都有几大版的证券、理财报道,一些市场化报纸甚至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不少还配以周刊、专刊……但是,证券报道不应只求热闹,更不是为了应景,而应实实在在对大家有用,为市场认可,读者欢迎。
一些媒体下足了功夫却事倍功半,热闹却不受青睐,赚了眼球却背了骂名,有的甚至还接了官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包大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主次轻重,不能对症下药。
笔者关注和从事证券报道20年,研究过方方面面的证券新闻,也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财经人士和证券投资者,根据自身体会和读者反响总结得失,认为,证券报道必须有所不为。
不预测指数
一些时常预测指数,如此轮会涨到多少,跌到多少,明天涨跌如何等。结果说涨不涨,说跌不跌,不仅颜面尽失,也让受众误判。
对指数的预测从来就没人说准过。上一轮从998点涨到1500点时,有人说1640点是顶,突破2000点后,又说2300点是顶,后又说2800点是顶,最大胆的也只预测到3200点。然沪指却一路秋风扫落叶突破3000点、4000点、5000……达到6124点。沪指突破5000点后,观点又一边倒,说要涨到8000点、10000点,最大胆的测到15000点。可股指却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在大家欢欣鼓舞,翘首以待万点红盘之际,却一路掉头向下,沪指跌到1664点,深指也从19600点跌到5577点。
此轮上涨,众多媒体预测的2750点或2800点就是顶,现在是多少?突破4500点后,观点又逆转,大家全面看多,有人又抛出了万点论。但愿这次能说准。
指数的总体涨跌,是由宏观因素决定的。既有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原因,更取决于国内的发展趋势、经济形势和政策因素,其具体涨跌,如一段时间或每天涨多少跌多少,除了大趋势外,更有股市的操作、运作原因和其自身运行规律,还有预想不到的突发原因。这些东西,有的是有规律可循或有迹象先兆,但很多却是不确定的,不可预知。因而,对股指的预测也就很难准确。仅仅为增加看点就推出基本上等于猜测的东西,既不负责任,也毫无意义。
实际操作中,我们着重于介绍大背景,分析大背景可能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比如此轮上涨,我们就重点分析上涨的原因与动力,并从不同角度推介“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工业4.0、创新2.0、沪港通、降准、降息、降税等政策利好给股市带来的机会和前景,而不预测到底会涨到多少点,更不预测短期的涨跌点数。
不推介个股
证券报道中,除了得到确切的重组、收购、增资、项目突破等内部消息外,切忌推介个股。事实上,媒体推介的个股,很少有准确的。即使偶有第二天开盘见涨的,也是高开低走。试想,在公开媒体推介的股票,人人见了都去买,它能便宜吗?一旦高位介入,还卖得出去吗?如果媒体推介个股把受众套牢,不但形象受损,信誉降格,甚至会引发纠纷。在上一轮上涨中,资源股是大热门,因而众多证券报道纷纷推介各种资源股,在云南铜业一路上涨到98元时,一些媒体还推荐,说是高看到150元,最后一直跌到6.78元;发行价36元的中国神华,首日开盘价达68元,随后接连两个涨停,于是,媒体又预测它的最高价可达180元,然而,两个涨停后,同样一路向下;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中国石油,还没上市,媒体就预测其将上100元。结果它的开盘价就是最高价,至今还在发行价下徘徊,只引得无数听信推荐而追高的散户抱怨不止。此轮上涨中,媒体推介个股的行为依然火热。三月底,在大盘已经翻了一番的情况下,一家媒体梳理了涨幅低于50%的12只“优质股”推荐给大家,一个月过去了,大盘又涨了20%,而这12只“优质股”平均涨幅不到8%,还有1只下跌的。
影响个股走势的原因太多,比大盘的走势还要难以把握,仅凭公开资料和盘面数据根本无法准确预测其是否上涨。我们不要凭自己的臆断不负责任地信口雌黄。
实际操作中,《三峡都市报》结合大时代、大政策,推介和研判行业机会和风险。比如“一带一路”,就透彻细致地分析介绍它的红利会有多大?短期是多少?未来有多大?最小有多少?最大有多少?哪些地方、行业会分享蛋糕?机遇会有多大?算细账,以账单点评行业。可介绍一批重点行业和企业供大家评判,不特意推介点评个股。
▲ 2015年5月11日,股民在上海一家证券营业部内关注股市行情。当日,沪深股市大涨。(丁汀/摄)
不劝导进出
时而劝导读者卖掉某一类股票,时而又提醒读者该买某类股票,和预测走势一样,是证券报道的常见形式。似乎不这样做,就吸引不了读者。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弊大于利的。由于证券市场本身的云波诡谲,变化无常,很难让人把握其具体走向,特别是个股变化更是难以捉摸。有时一个股涨了好几倍,但还是天天涨,如创业板中的很多个股。而有的股不涨就是不涨,如部分煤炭股、钢铁股、电力股。有媒体见一些个股涨幅过大,就劝读者抛掉,可读者抛掉后还天天涨。比如创业板中的全通教育,从2014年5月的35块多一路上涨,到100元时,一些媒体从其业绩、PE、K线和资金进出等得出结论,说此股价已严重高估,劝投资者出局。没想到其依旧强势上扬,到今年3月,股价已高达348元,涨幅接近10倍。再如南车、北车,从去年的10月开始发力,股价从5元多一路上扬,在年关之际来了6个一字涨停。股价翻了一番。在涨停板打开后,不少证券报道都认为借南北车合并的炒作已到位,劝大家出局。本地一持500余手南车的读者,在看了报道后果断斩仓。然而,此股却在他出局后继续上涨,到四月中旬已突破40元大关。该读者愤恨不已,找到报社讨说法,还要打官司。
▲ 2015年5月20日,股民在北京一家证券营业部内关注股市行情。当日,盘中沪指时隔三周再度站上4500点。(李鑫/摄)
在股市,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司空见惯。股市突破4500点后,有上10只股的涨幅达到10倍,而一些股的涨幅却在50%左右,比如一些资源股、银行股。一些媒体仅凭其涨幅太大,市盈率太高就劝导读者放弃,而见涨幅不大,效益不错就劝读者进入,结果既让卖者蒙受损失,又让买者劳而无功。“3·30”房地产新政后,一些媒体大肆宣传“地产股大有所为”,一读者见报后集30余万元投入地产股,可一个月下来收益不足10%,而当月大盘涨幅为18%。此人大骂媒体,并痛陈轻信媒体“错失了牛市的大好时机”。
股票涨跌,从长期看,和大盘、业绩、前景有必然联系,但有多大联系,时间是多久谁也说不准。而短期决定其走势的因素太多,仅凭业绩和技术分析就判断其是否该进该出,势必会误导人。
实际报道操作中,对涨得太高的股,《三峡都市报》会把他的业绩、市盈率、核心产品的市场情况、新产品的研发情况、核心竞争力情况、未来盈利预测和前景评估以及历年的走势等,为读者作全方位分析,并放在同质股票中进行价格与价值比较,让读者自己决策。而对滞涨股,我们除了用同样的方法外,还提醒读者思考它为什么滞涨?让大家根据我们提供的资料自己动脑筋,做决断。
不轻信专家
请投资顾问、证券分析师、经济学者等坐堂,对股市和股票进行分析、预测、判断,并以此引导操作。这样看似用心独到,服务到位,其实也很不靠谱。通过对近20年专家、学者对证券评析的观察、总结和10余年办证券专刊的启示得出结论:专家言语并非秘籍,实战操作绝勿轻信。你看那电视、网络上,侃侃而谈的,大都模棱两可,亦是亦非,难有准确判断,即便有几个大胆断言的,经事实检验也没几个说准。偶尔有一个说准的,会洋洋自得,继续口若悬河地神吹,而一旦与事实不符,便隐身不现,全不负责。测大盘、论股指,说个股,都是凭自己感觉、经验而言之。少有几人能认真地结合形势、趋势、大盘作技术分析。
国际铜价跌破6200美元时,两市涉铜个股大跌,专家也判断铜价下跌才刚刚开始,涉铜股前景堪忧。然而国际铜价并没持续向下,涉铜个股如铜陵有色,江西铜业、云南铜业,在跌了两天后,便有力反弹。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后,专家一致认为银行股机会来了,第二天就要大涨。可第二天仅仅红了个盘,便掉头直下。当然,这还是市场本身的难以捉摸所决定的,与专家学识与品行无关。可有的点评,就明显带有个人私利因素,如本人与某公司有利害关系,或本人与亲友购买了某种股票等,都借着点评股票之时加以推介,或对某股所属行业,所有产业、产品加以推介,让众人关注。由于一些媒体听了这些专家的推介又不加筛选地报道,使不少人在高位接盘,误人不浅。
实际操作中,《三峡都市报》会将各声音和观点进行分类归纳,供读者参考。做得最多的,是用实战的言传身教代替专家的推荐指教。我们用一大批本土的实盘操作者以身示范,用其一天、一周、一段时间的操作经历和得失告诉大家该注意什么,应怎样做。
不全面出击
翻开证券报道,除了股票,大宗产品期货、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贵金属、稀有金属、外汇交易等各种品种广泛介绍。这其实只是哗众取宠的一个噱头。我们坚决不做。要知道,证券报道的阅读对象都是中小投资者,其文化水平中等以下,专业水平中等以下,操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限。这些人很少涉及专业性很强的大资金、高风险的期货交易等品种。而真正去从事这些交易的人,都是专业团队和专业操盘手,但他们关注和研究的是专业报刊和资料,不会关注综合性报纸。而且,做这类报道的采编也都很难达到把握这类投资品种的水平,只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
一家报纸甚至还开辟了钻石、宝石投资专栏。笔者看后很不以为然。要知道,就这些东西的鉴定,很多专业人士都拿不准,而且进货出手都很有讲究,决不是报纸三言两语的介绍就说得清的。我们的重点是为普通读者服务,关注重点也就是大众投资的股市,介绍的内容就要立足于股票、基金、债券等大众投资产品。集中精力、版面关注股市,研究大众投资,把读者关注的投资问题研究深,剖析透,回答好。报道其他大宗或风险投资品种可以,但不是介绍怎样投资,而是为股票交易服务,比如报道汇率、油价、黄金及各种期货的走势和行情,对读者评判股市走向和进出取舍会有重要参考作用。
实际操作中,《三峡都市报》一直用固定的版面介绍国际国内财经信息和投资动态,对各种各样的投资和理财产品也进行介绍。但只是让投资者了解国内外的市场行情和投资趋势,不引导他们介入。还特别提醒期货、大宗产品和风投产品的专业性与风险性,告诫普通投资者谨慎入市。
不鼓励长期投资
“价值投资,长线投资”,这是证券市场最耳熟能详也最传统、最正统的宣传,但又是实实在在让不少股民套牢的魔咒。纵观我国股市20多年的发展史,有几个坚持长线投资是赚了钱的?由于一些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感欠缺,高风险,低回报,长线投资,靠其极为有限的分红、股息,不知要猴年马月才能收回老本。
不可否认,证券市场中确有不少坚持长线投资赚了钱的人,比如当初买万科、苏宁电器、工商银行的人,守了10来年,股票涨了,红利也不错,但被长线套牢的更是大有人在。我身边就有一位90年代初入市的老股民,30多元时买了当时最火爆的电子股长虹,他听信宣传“放它上10年,挣下房子钱”,在1997年达到66元高位时也没舍得卖,到后来一路下滑,到现在20年了也才8元,复权复息也不过10元。驰宏锌锗、山东黄金、中国船舶……这些当年的百元股、两百元股、三百元股,做长线的,有几个不是被套的?当然,我们不鼓励长线,也并不是让大家今天买了明天卖,频繁进出。而是以一段时间为起止,波段操作。
实际操作中,《三峡都市报》倡导“见好就收”,提醒读者“不贪婪,不恐惧”,让他们划定自己的盈利目标和止损红线,到了目标,哪怕势头再猛,也要出货。下滑到红线,再心痛,也要出货。让读者明白,除了运气极好的个别人外,基本上都不可能随时卖在最高点而买在最低点。
见好就收,落袋为安。而让他们在低位割肉,大多数人都舍不得。这就必须通过血淋淋的事例(如当年众多有色股从百元高位跌到几元钱)引导、说服他们,让其长痛不如短痛,将损失最小化。当然,确有卖了还在涨而割了又反弹的,这就需首先给大家说明,止盈止损线行之有效但不是绝对的,对总体有效但对个股也有例外,还需自己有良好心态。
为,要讲求实效,不为,就是走出误区。证券报道服务性很强,专业性也很强。要让证券报道确实对读者有所作用,一定要潜心钻研业务,并走出“热闹”的误区。要在有所为的同时,坚持有所不为。
(作者是《三峡都市报》主任记者)
转载本刊文章,请务必注明转载自《中国记者》期数、作者等要素。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