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月记》与《人虎传》的不同点赏析

2015-03-15路永令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名作欣赏 2015年27期
关键词:叙事学理论

⊙路永令 刘 璐[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7]

《山月记》与《人虎传》的不同点赏析

⊙路永令 刘 璐[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7]

《山月记》是以中国唐代李景亮所创作的《人虎传》为素材,由日本著名作家中岛敦所创作的作品。他在充分尊重原作主要内容和人物的基础上,赋予了内容新的思考与情感,将主人公化身为自己来进行创作,可以说是一部描写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孤独与苦恼的杰作。文学界对于两部作品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着各种讨论。本文另辟蹊径,决定对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与分析。笔者看来,两部作品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主人公性格的差异、变虎原因的差异、语言描写的差异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山月记》这部作品里到底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那些恰到好处的心理描写又是怎样产生的?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的不同点进行赏析。

性格 变虎 语言 内心

一、人物性格的差异

虽然《人虎传》和《山月记》这两部作品开篇在对有关李征的介绍上有着看似相似的地方,但仔细分析后,两者的描述却大相径庭。“《人虎传》中的李征虽然同样恃才倨傲,但他的才不是指文才,而是治世之才。他的孤傲除了‘恃才’之外,还包含有皇族血统的优越感。”他那种“尝郁郁不乐”也是因为不能立身出世从而心里不忿而导致的,是一位在宦海中漂浮不定郁郁不得志的士大夫。而在《山月记》中,删除了其“皇族子”这一身份,以将其作为普通的知识分子这一视角来进行描写,增加了主人公痴迷诗作、想要凭此立身处世的内容。

《山月记》中的李征因为讨厌侍奉“恶俗的高官”而辞职,在有着极强自尊心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清高的印象。《人虎传》里的李征因为对同僚说了“生乃与君等为伍耶”之类的话而被人排挤。中岛敦重点描写了李征在诗学上的才能和志向,另外还以此为基础描写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命运的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岛敦将李征作为自己的“代言人”,通过对他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在笔者看来,作品中李征的情感起伏和心理变化都可以看作是作者自身的反省。

二、变虎原因的差异

在《人虎传》中,主人公成为老虎的理由是“于南阳郊外,尝私一孀妇。其家窃知之,常有害我心。吾因乘风纵火,一家数人,尽焚杀之而去。此为恨尔”。违背了类似于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之说,而最终成虎。“封建时代的中国,封建伦理道德被视为最高准则,一旦有谁忤逆了它,必会天意不容、遭受报应。”

与之相对,在《山月记》中,有对主人公想要追求精神深处的描写。在笔者看来,首先,为什么会有人变虎这一不可思议的事情呢?主人公作为诗人而生,拘泥于诗人的生存方式。在自己的人生中,自己的意识所向一直都是“诗”,由于过分追求,通常在人生中最应该好好珍惜的家人、家庭、周围的关系也被敷衍了事地对待了。一直只顾自己的欲望,以为那才是自己的大志向,在极度苦恼、不知自己何去何从的极端中,心里的天平早已失衡,异化成虎。“自卑与自负这两种极端的性格使李征把自己缚在独头茧中,他渴望成名,但又惧怕别人的嘲笑;既不愿沉沦又不能主动争取更好的命运;他追求艺术,又挑不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只能挣扎在道德和艺术的夹缝之中,这使他的心理不堪负荷。”

与《人虎传》相比,《山月记》有着精神论方面的东西。仔细想来,“诗”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东西,但是为什么主人公不得不变成虎呢?如果是换成美术、音乐、散文等等可以在当今社会中进行替换的事物的话,结局又是否会相同呢?以笔者看来,如果是从事这些艺术的话,即使会顾不上家人的感受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谅解的吧?但它们都没有诗的那种意境,换句话说,诗人是浪漫的,他们的想象力无比丰富,一切的不可能都可以在诗中实现。

三、语言描写的差异

虽然说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同为李征,所讲述的内容也大致相同,但在语言的表现力上却有细微的不同。从作品的开头处来比较的话,《人虎传》毫无疑问比较复杂一点,但实际上对于读者来说,还是更倾向于《山月记》。因为《山月记》中避免了冗杂的描述,在语言的使用方法上更容易被理解。这区别看似虽小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作者在创作小说时倾注了自身的理想。而《人虎传》中则相对较多地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比较委婉。

笔者认为把内容上大体相同的两部作品《人虎传》和《山月记》来进行比较的话,最终在读者中比较受欢迎的还是《山月记》,因为这部作品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引发思考,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容易对当时日本社会的知识分子获得新的认识,可以说是一部震撼心灵的文章。

四、结语

《人虎传》是一部人变虎的志怪小说,并没有对人性有过多的思考和描述。而《山月记》则更倾向于描写人变虎的原因,是一部聚焦人的内心的一部作品。其实所有人的内心深处都寄养着一头猛兽,而李征却没有敌得过自己内心的挣扎变成了那一头猛兽。中岛敦借古讽今,借助李征这一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知识分子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

[1]中岛敦.山月记[M].韩冰,孙志勇译.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李景亮.人虎传[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3] 李青,杨超.与《人虎传》的对比中看《山月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4):102.

[4] 董编.从《山月记》与《人虎传》的不同看李征异化成虎的原因差别[J].文学界(理论版),2012(7):46.

[5] 高晓华.从《人虎传》到《山月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2):44.

[6] 滨川胜彦.中岛敦作品研究[M].东京:明治书院,1976.

作 者:路永令,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刘 璐,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院校平台·山西师范大学

导师推荐语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兴起文学批评新理论新方法热,至今30年间,文坛出现种种新的理论与方法,如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接受理论、叙事学、空间理论以及种种后现代主义批评等等,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失误与不足,但总的来说对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推动作用是积极的、明显的。它打破了以前我国文坛批评理论、批评方法传统单一、僵化的局面。不仅为我国新时期文学出现的种种新的文学思潮流派创作提供了借鉴、指导作用,也给广大读者鉴赏文学作品、解读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和空间。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领域,比较文学、叙事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空间诗学等理论和批评方法为研究者所热宠。山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为了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同学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特开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热点理论与方法课程,对上述几种热点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研讨,本期刊发的三篇论文即这门课程的部分学术实践成果。

小说空间研究在上世纪后期西方文化理论界出现“空间转向”以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渐成学术研究热点。王存弟的《金陵王气黯然收——论〈朱雀〉的城市空间叙事》以朱雀意象贯穿全文,通过对南京城市的空间叙事进行分析,展现了南京城热烈而平淡的精神内核,切入角度新颖;薛圆媛的《〈青春咖啡馆〉的叙事学解读》一文,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了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通过文本细读,对小说中四个不同的叙述者和空间叙事手法进行了探究,内容翔实,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流散写作”是当今时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后殖民主义和文化身份理论对于流散文学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批评方法。张晓娟的《流散文学视角下的〈傻瓜吉姆佩尔〉》一文运用后殖民主义和文化身份理论解读犹太作家辛格文化身份的复杂性,通过对傻瓜吉姆佩尔的形象的分析,凸显了坚持用意第绪语写作的辛格对犹太民族传统的认同。作品分析到位,对辛格作品的解读比较细致。

亢西民(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叙事学理论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理论学习中心组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让磨扇绕着磨心——理论学习要往心里走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On the using of flashback approach at the beginning of Nettles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