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作为艺术:电视理论三次争议
2015-03-15周清平
○ 周清平
电视作为艺术:电视理论三次争议
○ 周清平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电视节目,播出了《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和舞蹈《四小天鹅》《牧童与村姑》《春江花月夜》,中国电视诞生,中国电视第一次播出就推出了电视文艺节目。①6月28日,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是中国电视剧艺术创作的开端。中国电视以电视艺术为肇始,标志着电视艺术的重要地位,电视艺术影响深远,电视艺术理论自成体系,这成为中国电视的一大特色。然而,“电视作为艺术”这一命题在业界和学界均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我们可以概括为电视艺术的三大争议:电视艺术本体论争议,即电视是否是艺术?电视艺术独立性争议,即电影与电视艺术是否属同一种艺术?电视艺术纯净性争议,即电视纪实节目是否是艺术?这关系到电视艺术内部构成。
一、电视艺术本体论之争
1981年邵牧君先生在《世界电影》发表《一场错误的战争》,认为电视作为一门新艺术为时尚早,引起很大争议,一直延续了整个1980年代。钱海毅先生在《电视不是艺术》②中认为电视主体上并不是艺术,不能以偏概全,用局部的电视艺术来代替整个的电视文化,这成为否定电视是艺术的代表性观点。首先,钱文认为电视作为大众艺术和综合艺术并不是电视艺术的本质属性,因为电影同样可以作为大众艺术和综合艺术。大众性和娱乐性使得电视与茶座艺术和时装表演等亚艺术相似,其实根本不能称之为艺术。其次,家庭性只是电视艺术一个无关紧要的属性,而电视作为屏幕艺术仍然无法概括出电视艺术的本质属性,与电影银幕相比只是尺寸不一样。再次,电视主体内容并不是艺术,电视艺术节目只占到比例
为20%,不能因为这20%就称电视为艺术。电视文艺经过电视处理后已经“磁化”——电视化,与之前的文艺已经发生大的改变,已经不是艺术了。最后,电视观众在欣赏电视节目时绝大部分并不是为了欣赏艺术,是为了娱乐与休闲。电视最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一种社会文化交流的方式。钱文对电视艺术大众性、家庭性、文化性、电视化等重要属性进行质疑,至今仍然成为否定电视是艺术的理由要点。王维超先生在《电视与电视艺术辨析》一文中也支持“电视不是艺术”的观点。③电视与电视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视节目中有艺术,作为特殊形态的电视艺术——文艺节目也是客观存在。文艺节目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运用艺术审美的方式把握客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④电视艺术这一概念是成立的,只是不能说从整体上说电视是艺术。钱文和王文引发了电视艺术论的激烈争议,使得新生的电视艺术本体论争议成为理论热点。
谢文先生在《问题成堆——<电视不是艺术>读后感》⑤中认为,电视是艺术,而且是很纯的艺术,电视中有很多艺术,并不是所有电视节目都是艺术节目,如新闻、专题、服务、电教等,但也不能否认它们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壮春雨先生在《论电视艺术》一文中支持谢文的观点,认为电视是艺术。“否定电视是艺术是不科学的,把电视艺术的范围局限于电视剧等文艺节目也是不恰当的。”⑥电视艺术包含四个方面: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竞赛节目中的艺术表演;电视加工艺术品;具有不同艺术性的电视节目;拍摄、美工、字幕、灯饰、置景、特技等技术手段。⑦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争议中,双方共同点是电视文艺节目是艺术,因此“电视艺术”这一概念是成立的。电视文艺节目(包含电视剧、电视文学、电视综艺、电视音乐等)是以艺术为目的。准确来说,电视节目中的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服务类节目、教育类节目等具有一定艺术性,但是艺术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出现,这时所谓电视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传播艺术,即一种泛艺术。
中国学者在1990年代从美学层面对电视艺术的本体进行论述,在较高的层次上对电视艺术进行哲理思辨,基本解决了电视艺术本体论争议。主要有苗棣教授的《电视艺术哲学(上)》和高鑫教授的《电视艺术美学》。
苗棣教授在《电视艺术哲学(上)》中的《引言:给电视一个说法》中认为电视艺术因为“电视中与审美相关的内容因其表现手段、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门独特的艺术”。⑧电视艺术区分其他艺术门类的标准是其物质存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段。电视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存在依赖于其基本工具——电子媒介。⑨电视艺术具有即时传播这一来自电视新闻的特性,从而使得电视艺术迥异于电影。即时性能够提供给观众一种“假定性”,使观众产生真实感。这是电视艺术本质特征。高鑫教授在《电视艺术学》中认为电视艺术表现形态是属于艺术的传播形态,遵照审美规律,以艺术虚构的方式创造“幻想的生活”,以“独立自足的形象”构建艺术世界。电视艺术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⑩这一定义全方位地限定了电视艺术的内涵,也清楚论述了电视艺术的外延。苗棣教授和高鑫教授从艺术学层面论述了电视艺术的核心命题,基本解决了电视艺术的本体论问题,对于电视艺术理论研究来说意义深远。
二、影视艺术差异论之争
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借鉴了电影艺术,在影像本体、视听语言、审美特征方面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所以,“影视艺术”这一称呼几乎成为
普遍现象。随着电视艺术的发展,对电视艺术独立性日益重视,电视艺术“扔掉电影拐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影视艺术差异论之争成为电视理论第二个热点。
张瑶均女士在《影视美学系统观》⑪中从电视、电影比较中研究电视艺术。该文把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统称为影视艺术——第七艺术,运用当时比较先进的系统论研究影视艺术的本质问题。认为电视剧产生后是在电影美学的指引下发展,而电视剧开拓了电影理论的研究空间。电视艺术几乎成为电影的附带产品。张文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推导都是电影。当时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也认为电视、电影都属于视听艺术,两者在美学上没有太大差别。⑫
《当代电视》发表了苏联A·瓦尔塔夫的《电视与艺术》⑬一文,介绍了苏联对电视与艺术关系的观点。该文认为用电影的标准去研究电视,自然地认为电视是二流的电影片,是文艺系列中的“丑小鸭”,忽略了电视独特的语言系统和电视艺术独特性,电视生产与观众之间存在复杂的电子技术系统,电视的政论性、新闻性和教育性对电视艺术特征具有重要影响。该文对于区别电影和电视艺术有重要意义,两者之间不只是量的不同,更是质的不同。
万勤先生在《影视艺术差异论》⑭中明确指出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在画幅大与小、影像颗粒细与粗、艺术感染力强与弱、制作过程繁与简、艺术风格虚与实、作品长与短、观众多与少、欣赏过程连续与中断、接受强迫与自由、接受过程仪式化与非仪式化等十方面存在差异。“在画面尺寸、影像质量、艺术感染力、欣赏连续性等方面,电影优于电视;在制作过程、剧作容量、接受自由度等方面,电视优于电影;在艺术风格、观众数量、欣赏氛围等方面,影视各有千秋,不分伯仲。”⑮从物质媒介到文化氛围、制作到传播两方面详细论述了影视艺术的差异,切中肯綮,对于辨析电影、电视艺术的不同具有重要价值,是影视艺术差异论中的一篇重要论文,有力地论证了电视艺术的独立性。
进入21世纪后,贾磊磊先生认为,电视艺术和电影艺术的物质形态、传播途径、接受方法和表述方式具有很大差别,而在审美属性(大众性、通俗性、娱乐性)方面可以相提并论。⑯宋家玲先生2001年出版了《影视艺术比较论》一书,对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进行系统比较,从电影、电视剧⑰各自的本源、选题优势、叙事方式、时空侧重、欣赏接受等方面阐释了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区别。电影源于照相,物质手段是摄影机、胶片和录音设备,最便于纪录生活的原生态。在电影与电视的竞争之中,电视剧依靠台词来讲故事,电影依靠空间的动作营造动情点,连缀成故事线进行叙事。⑱电视剧镜头多为特写与近景,家庭伦理剧⑲、室内剧等日常生活式的电视剧最为流行。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电影强调空间造型,电视剧则着重时间维度上的叙事。在艺术接受方面,电影强调感染,电视剧则强调感受。⑳作为叙事艺术,宋家玲先生认为电影叙述故事,电视叙述世界。宋家玲教授鞭辟入里地论证了电影、电视的区别,成为影视差异论的集大成者,严密细致地论证了电视艺术的独立性,影视艺术由此分家,电视艺术成为独立艺术已无争议。
三、电视纪实艺术论之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专题片日益盛隆,当下电视专题节目已经逐渐替代电视纪录片成为业界和学界日常用语,实际上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相比,内涵和外延均发生较大改变,但在现实中经常混为一谈。1980年代西方出现新纪录片运动,后传入中国,虚构成为电视纪录片的常用手段。中国电视专题片/节目成为各电视台重要板块,相对而言,电视纪录片在播出节目中所占比重较少。电视专题节目与纪录片之间的关系引起激烈争论,两
者与艺术的关系成为重要话题。1992年11月到1993年11月,中央电视台围绕“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邀请国内电视专家、学者召开三次研讨会,最终确定了“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条目”。把电视专题节目分为报道类、栏目类、非栏目类、其他类。报道类分为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讲话型,纪录片被置入报道类中,但是具体属于何种型式,语焉不详。㉑电视专题节目由此合法而不合理地置换了电视纪录片,导致电视纪录片的存在产生合法性危机。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节目与艺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任远教授在《纪实主义的呼唤》㉒中明确认为纪录片具有艺术性,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发现,而不在于虚构”,取材于现实生活,不用虚构,运用画面语言和音响来完成造型、叙事、表现或再现的广阔天地。㉓1990年左右中国出现了重视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主体的潮流,解说词、配乐、抒情段落、歌曲越来越多,创作的目标不是客观呈现而是主观抒发,从而导致主体的崛起和电视纪录片本体的失落,电视专题片风行于世,而电视纪录片概念则被偷梁换柱。任远教授倡导重视电视纪录片的本体——纪实性。电视艺术取材现实,经过艺术手段的“雕刻”凸显现实本身蕴含的哲理内蕴。纪录片因此具有艺术性,也是纪实风格的艺术品。
胡智锋教授在《现代传播》发表了《电视纪录美学》一文,㉔认为电视纪录片捕捉、再现和表现日常生活。真实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真实也是电视纪录美学的核心概念,电视纪录片中的真实是“多重假定的真实”,真实本身就有外在真实——内在真实——哲理真实三重。电视真实经历了电视生产者和电视设备的种种选择和改写后也相当于经历了多重假定,最后观众获得的真实是多重假定的真实,其实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真实感。外在真实、内在真实和哲理真实都会体现在电视纪录片之中。这些观点在学界得到普遍认同。这里所说的外在真实是对来自社会生活表象的真实表现,也是电视纪录片影像和声音呈现的世界表象。内在真实是人类内心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自然、正确的理解、情感和艺术性把握,是一种“主观化存在”。哲理真实是真理,是主观和客观和谐一致产生的真理现实。对三重真实的呈现是纪录片追求目标,层次高低决定了纪录片艺术品质和价值的高低。
可以明确,电视纪录片是艺术,而电视专题片不是艺术,准确地说,电视专题节目是文化。电视专题节目具有艺术性,艺术在其中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存在。与之相反的是,艺术在电视纪录片中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如果说电视专题节目是艺术,那也是泛义上的艺术。
四、电视艺术版图
经过30余年的争议后,“电视艺术”这一概
念愈辩愈明,真理在争议中显现。我们可以绘出电视艺术版图。
电 视艺 术电视纯艺术 电视剧、电视纪录片、音乐电视、电视诗歌散文电视亚艺术电视舞蹈节目、电视音乐节目、电视戏曲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评书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电视泛艺术电视专题节目、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服务节目、电视科教节目
电视纯艺术指的是以艺术为目的进行制作的电视节目,电视视听语言成为主要的制作手段,具有鲜明的电视艺术独立性特征,只能在电视媒介中存在。主要的类型有电视剧、电视纪录片、音乐电视、电视诗歌散文等。电视亚艺术指的是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的艺术形态,除了媒介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媒介进行传播。主要类型有电视舞蹈节目、电视音乐节目、电视戏曲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评书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等。电视泛艺术指的是具有艺术性的电视节目,运用艺术手段制作电视节目,主要达到传播文化服务社会的目的。主要类型有电视专题节目、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服务节目、电视科教节目等。
注释:
①参见张凤铸主编:《中国电视文艺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当代电视》1987年第4期。
一日傍晚,川矢队长带着翻译官庄槐来到百里香肠铺。保安队长刁德恒领着一帮伪军守在铺子门外,像是鬼子豢养的一群哈巴狗。
③《当代电视》1987年第5期。
④参见《当代电视》1987年第5期,第30页。
⑤《当代电视》1988年第4期。
⑥⑦引自《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1期,第11页、第9—10页。
⑧苗棣:《电视艺术哲学(上编)》,北京广播学院1997年版,第9页、第15页。
⑩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12页。
⑪《电影艺术》1986年第8期。
⑫参见张凤铸、施旭升主编:《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⑬《当代电视》1988年第1期。
⑭《当代文坛》1993年第5期。
⑮引自《当代文坛》1993年第5期,第43页。
⑯参见贾磊磊:《论“影”、“视”艺术的相同与差异》,《文艺研究》2005年第1期。
⑰在电影与电视的比较中,电影中的故事片与电视连续剧是对等的比较对象,电影与电视是对等的比较对象,电影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是对等的比较对象。这里基本上是电影故事片与电视连续剧进行对比。如果电影与电视的比较对象不对等,则会发生混乱。
⑱⑳引自宋家玲编著:《影视艺术比较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第13页。
⑲即使不是家庭伦理剧,像宫廷剧在提倡家国一体的中国也是一种皇家伦理剧,其他电视剧故事发生多在室内。
㉑参见苗棣主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概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
㉒《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㉓任远:《纪实主义的呼唤——兼论电视艺术片》,《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㉔胡智锋:《论电视纪录美学》,《现代传播》1993年第1、2期。
㉕参见任远编著:《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5页。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课题“中美电视艺术理论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责任编辑 孙 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