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简爱》中女主人公人性的抗争
2015-03-15文/刘波
文/刘 波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她的作品《简爱》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并着重从简爱人性抗争的历程的角度出发,把抗争分为四个部分,最后分析并总结了简爱人性抗争的结果。
一、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简介
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享有非常崇高的全球声誉,不仅仅因为这部作品刻画了一位独立的、有自尊的、有自爱的鲜活的妇女形象,同时也由于《简爱》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反抗斗争的行为影响了包括作者一个时代在内的几乎所有时代的人。《简爱》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同时兼具有浪漫主义元素,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同时作者也对于普通人命运产生强烈的同情。在1847年出版并得到广泛的传播之后,夏洛蒂·勃朗特确立了自己在英国乃至在全世界的文学界的地位。夏洛蒂·勃朗特生于1816年,她是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一个非常贫苦的神职人员的孩子,作者和她的其他姐妹被送到一所慈善学校念书,在那里她经受了残酷的考验。她的作品《简爱》也就是根据作者本人的经历改写的。《简爱》这部作品是夏洛蒂·勃朗特最有名的一部小说之一,主要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婚姻与爱情的异样和扭曲,也揭示了作者在年幼时的一些悲惨经历。小说《简爱》反映了作者的坚定的人生态度。
二、《简爱》中主人公人性抗争的过程
1.人性抗争的初始阶段
在刚开始,小说中主人公的人性的抗争主要在于她所生活的大环境。简爱是一个孤儿,她不得不依靠李德一家的供养,这个李德一家的无情和冷酷让简爱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因为当时的英国的对于阶级、人们对于社会地位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这个家庭对于地位、对于贫富这些肯定会体现的非常明显,所以简爱所在的这家人经常从语言上、肢体上粗暴地对待简爱,这些在幼小的简爱心中萌生了反抗的种子,反抗的萌芽从作品中简爱与李德一家的孩子约翰·李德的冲突就能够表现出来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同时结合当时的相关背景,简爱这个穷孩子与约翰·李德这个富家公子之间的争议与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简爱的反抗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很原始、很简单的对于自己的不公所产生的抵抗。当然,简爱的这种反抗也让她承受了一些代价,作者也把这种代价当作简爱的必然经历,同时也是将来成长的一种必要铺垫。
2.人性抗争的发展阶段
随着简爱年龄的增长以及经历的增加,主人公简爱的命运在作品中被又一次的安排到了与布洛克赫斯特这个小说人物的交集上来。这一次,简爱面对的是不同的环境,罗伍德学校,作品中也是第一次出现了宗教的影响。布洛克赫斯特不仅是这个罗伍德学校的负责人,而且他把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带给学校里的每一个人。严苛的学校管理规定,同样冷酷无情的教学人员也同样给简爱带来了严峻的体验。在这一阶段当中,简爱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女人,她开始对于宗教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她与那些不合理的规定作战,也对于当时学校的权威作斗争。
3.人性抗争的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简爱开始对于人,对于个体,对于生命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在罗伍德学校的经历和抗争让她得到了宝贵的内在财富,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女性,作为人的力量。作为女性,简爱也开始在这一阶段真正体会到了真爱的力量,这种力量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反抗,因为当时的大环境下的女性没有独立自主,没有个性的释放和表达,更没有对于爱情的期待和坚守,简爱的这种对于爱的本能也是一种她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人性抗争的体现。这在作品中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的交流与互动就能看得出来。简爱世界中罗切斯特的闯入以及他们之间的缘分让作品更加人性化,也同时让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情感更加丰富,更加细腻。
4.人性抗争的深入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之前,简爱经历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和环境,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和事,客观上也得到了更好的历练。这一阶段中简爱对于宗教、对于信仰的理解和认识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也许这种变化很缓慢,不过,还是能够通过作品的描述和刻画体现出来。在作品里,简爱生活中偶然出现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带给她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偶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必然。
5.简爱人性抗争的结局
但凡一些人,只要他们对于自己的经历和过去有所回顾和梳理,都会发现,他们的命运终究会有一些结局,比如平淡的,比如深刻的等等。作品中简爱的人性抗争非常复杂,这一点我们能够通过作品的叙述得知,同时,她的这种抗争也让她成为一名坚强的女性,一个一直以来有责任、有担当的女性。有的时候虽然不是出于她的本意,但是这种人性深处的抗争和挣扎让她发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我们人类中特有的爱情,比如善良、承诺、还比如道德等等。她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真爱,这是她抗争的结果,这也表明她的人生算是比较完美的了,所以,作品中主人公简爱也给我们很多人对于完美的概念和理解带来了不一样的感知和体验,这种完美是在经受了很多苦难和悲惨经历之后才会有的,这种完美也是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像她这样女性的一种特有诠释,当然对于每个时代、每个时期的很多人都是有很深刻的启示意义的。
[1]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2003.
[3]陈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