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5-03-15于德晶

北极光 2015年9期
关键词:译文应用型理论

文/于德晶

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文/于德晶

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应以翻译能力为目标。本文研究翻译教学中如何培养并评价翻译能力,以期为翻译教学和翻译能力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应用型英语专业; 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引言

应用型外语院校是指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院校(傅敬民,居蓓蕾 2012),其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翻译能力培养与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研究翻译教学如何才能为夯实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服务成为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翻译教学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

翻译教学模式是以相关教育或者学习/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开展翻译活动的范式(丁卫国,2013)。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以知识输入为主,即以教学内容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理念需要更新,这种模式以知识输出为主,即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导向。翻译教学中明确翻译目标能力会有效提高翻译综合能力。

二、教学实践中翻译能力的培养

1.翻译能力研究综述

关于翻译能力,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TC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2003 )将其分解成6个能力: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转换能力、职业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决策能力。刘宓庆认为翻译能力包括5个方面: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穆雷(2006:43)。文军(2004)综合国外学者的观点将翻译能力分解为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本文认为翻译能力的核心在教学中体现为翻译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和批评能力。

2.教学实践中的翻译能力及其培养

(1) 三种能力:笔者设定翻译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和批评能力三个目标,具体如下:

翻译理论能力:翻译理论能够提高学生对翻译实践的认知,使宝贵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认识。翻译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复杂的翻译活动的认知,形成正确的翻译观。因此,翻译理论能力的培养在翻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以主题讲座方式为主,重点探讨中外翻译理论家及其重要的观点、英汉语言对比及中西文化对比、翻译标准和原则、翻译策略和技巧。

翻译实践能力:翻译实践是学生提高翻译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翻译教学的核心部分。在笔者的翻译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翻译理论知识并通过一定量的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翻译材料的练习和实战,积极主动采取相应策略解决翻译难题,不断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同时,翻译实践能力教学中注重翻译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理、鼓励合作学习。改变以往主要以翻译结果评价学生的做法,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翻译思路,鼓励学生克服翻译困难,并将译文与同伴对照,发现不同点,然后就其分歧之处进行讨论和评价,经过生生评价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观点和其他学生对译文的接受度,最后给出综合的评价。

教师在学生翻译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实际困难、翻译行为表现,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了学习的驱动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翻译批评能力:翻译批评是指针对译作或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提出的分析性评论(品评或评价),在教学中是指学生译者对自己或他人的翻译产品进行客观的评价,其目的是提高翻译产品的质量。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自己或同伴或参考(权威)译文进行客观、科学和公正的评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此翻译批评能力的培养是翻译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笔者的翻译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多种翻译评价活动,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翻译与经典译文对照或不同译本对比、对同伴译文、教师译文进行评价等方式,这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翻译评价的自信心和判断力。

(2)翻译能力的综合性评价。在实施以翻译能力为导向的翻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翻译综合能力的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以学生的翻译产品为主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具体评价内容与方式如下表所示:

三、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以翻译能力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改变了以往以知识输入为目标的教学,使翻译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受访学生明确表示翻译学习的视野得以拓宽,学习主动性有明显提升,克服翻译难点的信心得以增强,这些都对学生的翻译学习观的形成及翻译职业素养的提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时数的不足的问题、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重不合理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率低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探讨并加以解决。

总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是培养翻译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平台,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评价方式,以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1]丁卫国. 基于框架理论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界2013,6(总第159期)

于德晶(1973—),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教学。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译文应用型理论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坚持理论创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