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三少”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构与体育援助双向研究思路探讨
2015-03-14盛洪涛王彦飞邵连杰王晓辉赤峰学院体育学院内蒙古赤峰24000
李 洋,郭 龙,盛洪涛,王彦飞,邵连杰,王晓辉(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24000)
北方“三少”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构与体育援助双向研究思路探讨
李洋,郭龙,盛洪涛,王彦飞,邵连杰,王晓辉
(赤峰学院体育学院,内蒙古赤峰24000)
摘要:北方“三少”民族发展已成区域性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在注重民族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代化语境下,以体育文化遗产入手,进行文化“本源”和“驱动力”的探究,从而提出体育援助的具体策略与路径,是极为必要的.其中,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构既是关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渊源的载体,又是体育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提出北方“三少”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构与体育援助双向研究的具体思路,以供学者和体育遗产保护的实施参考.
关键词:北方;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体育援助
1 研究话语背景与意义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老、少、边、穷、灾地区体育援助研究”是当下学术界关注的两大热点.而“北方“三少”(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极具有区域的典型性.因此,以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构与体育援助双向研究探讨这一命题,对生活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地区的中国濒危族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进行学术与实践思考,是本文的切入点.从理论与学术价值而言,对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体育文化遗产和体育援助的关注,是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与文化多样化话语权的必然产物.在深化的过程中,可以丰富中国体育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路径,为文化自救和文化自觉语境下本土体育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提供可操性理论支持与参考.
从实践应用价值而言,北方“微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建,对城镇化进程背景下“濒危”民族文化的抢救与固化提供现代技术上的支持.对保存传统精神基因、技艺基因、原生情感基因起到收纳和延续的效用,通过提供交流、参照与学习的数据平台,避免或延缓其体育文化传承“人去艺绝”现象的发生;同时,以数据为核心表现形式的援助策略与路径,为社会力量动员性支持提供框架性参考,也为“三少”民族“自救”提供有力的依托,从而,在保证原生体育发展与传承的前提下,通过对“过去”的认知和拓展,为三少民族体育生命力的延续注入新的社会性动力支持和促进.
2体育文化遗产与体育援助国内外研究述评
2.1体育文化遗产国内外保护研究
2.1.1国外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现代意义的“文化遗产”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最初以遗址、建筑群、文物为主要内容,而后渐进扩展到精神层面.然而,“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已在欧洲发起,前后历经二百多年的尝试,国际上在制度制定、法律保护、经济支持、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成熟的保护历史经验.其中,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仅形成以意大利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垂直管理体制,而且也形成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健全的法制建设,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强大的社会组织,以及美国的以社会为主和意大利以国家为主的不同资金投入模式等;随之,促使国际组织对“文化遗产”的重新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起对自然遗产的保护.而后,又于2003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公约式保护行为的颁布,并进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体系的建立.从2001年——2014已进行了九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颁布,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社会支持.从基层群体到国际组织,从实物体系到非物质层面,文化遗产的保护内涵与外延不断的的扩展.数据化时代的出现,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也呈现变革,表现为文化遗产在线数据库的建设、文化遗产在线收藏与文化遗产在线检索.
2.1.2国内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构的研究现状
国内体育文化遗产研究,是“文化遗产”热潮下的学科门类体系内的产物.自2001年始至2010年可以说是体育文化遗产研究的发酵期,区域性体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研究热点,不乏有河南、齐鲁、闽台、甘肃民间体育、江苏非物质体育文化研究,同时,也有以具体项目进行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如少林拳、抢花炮、高脚马等,以及体育物质文化遗产为整体进行研究等等.2011——2014年期间,可以说体育文化遗产的研究呈现“跃升”趋势,体育文化遗产研究受到学者、官员与社会人士的一系列关注.其中,不乏有学者大师,如冯骥才、王文章、白庚胜,也有社会群体.然而,应合数据化时代需求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的研究在整个研究体系中可以说是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微小”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化操作路径更是相对缺乏.众所周知,数据化时代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性的需求,不再是原生态“自救”的单一模式,而是应该借助数据化时代技术,进行多元视角下的整合,因此,“微小”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建则是现代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迎合时代需求的历史必然.
2.2国内外体育援助研究
2.2.1国外体育援助研究
体育援助发起于美国,凭借传统体育强国优势和经济实力创办国际联赛与区域性竞赛,为了引导更多国际群体参与,体育项目经济上的支持和道义上的支援成为必然.而后,德国、苏联以军事体育强国为他国所效仿,他国体育技术的需求和课程的制定使体育援助转向微观操作层面.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体育竞技能力标识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和平时期,体育援助则表现为宏观与微观层面多元化,经济支持、道义援助、法律上规定、体育教练输出、体育设施支援、体育技术的援助等等.体育援助的组织层面也由国家间支援过渡到区域间的帮助,从宏观经济和道义上或政治上的支持,而转向体育项目本身的关注,体育技术、体育课程、体育教练甚至是体育运动员培训等方面.
然而,总体上而言,由于西方体育项目既是民族项目,又是奥运竞技项目,具有强制的推行力,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本身发展的动因问题.以西方竞技体育为话语主导权的体育援助在微观操作和宏观指导下的“同质”产物.日本、韩国的民族体育援助策略则表现出强劲的社会效应,空手道、跆拳道的成功推广,作为典型的案例值得借鉴与思考.
2.2.2国内体育援助研究现状
国内对体育援助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侧重于奥林匹克体育项目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性援助,其逻辑起点是国际话语权的理论建构与拓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读体育援助的社会价值(许晓峰,2014);(2)以阶段性为视角对中国体育对外援助进行归结(俞大伟,2014);(3)以操作层面进行措施与策略性践行指导研究:体育援助工作体系构建(俞大伟,2014)、援外教练现状(刘京、2013;李永安,2011)、体育设施援助(俞大伟;袁雷,2010).第二,侧重于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帮持,其逻辑起点是经济和人文关怀的话语支持.京疆体育对口支持、湘吐体育援助、粤藏体育设施援建则是近年来,国内体育援助典型援助案例.从内容与形式上来看,仍难以摆脱经济上支持和西方体育主导的体育援助,而对欠发达地区的“本土”项目援助难见诸于笔端.
3北方“三少”民族体育遗产与授助研究定位与假设
3.1“三少”民族体育遗产与授助研究目标定位
田野实证研究,目标定位决定着研究的具体实施,对于“三少”民族体育遗产与援助研究,应以价值论、方法论和本体论为视角,探索国内外体育文化遗产与体育援助的历史经验,尤其注重“他者”与“本土“中心观在运使过程中的厘清.深入挖掘与整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体育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体育文化遗产内容、传承人、谱系与传统体系.追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与生态变迁.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研究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体育文化遗产与体育当代发展状况.结合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文化遗产与传统,透析其体育当代发展状况的影响因子,深度思考其体育文化内涵与驱动机制.借助大数据应用的文化背景,从确定表现形式、技术标准、数据库模式与平台框架等方面入手进行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与体育传承研究,并探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体育援助策略与路径.
3.2“三少”民族体育遗产与授助研究实施路径
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此研究一方面应从人类学经验和文化遗产视野出发,通过文献资源的查阅,结合田野调查,实地走访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体育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官员、族群长者与项目习练者,获取体育文化遗产的可靠数据.掌握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体育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现行问题,从而确定体育文化遗产的内容、分类与体系.另一方面,以逆向“倒追”的方式对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的“个别”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进行文化驱动力的深入探索,进而追溯整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同时,针对项目在当代的体育发展状况与分析,进而提出“三少”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构体系与体育援助的策略和路径.突破体育文化遗产与体育援助撕裂式研究,以文化“自救”和“他助”相结合的理念进行体育文化遗产与现代体育发展需求的整合式研究,是对体育文化遗产“申请与保护”与体育援助单一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从文化遗产入手梳理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与驱动机制,在明晰传统与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视域下传承与保护方式的升华——数据库构建和体育援助的思考.
3.3“三少”民族体育遗产与授助研究假设
良好的研究假设,决定着研究成果的丰满性与创新程度.文化学与人类学认为,文化的行走与生态变迁使得族群文化或增强或消逝,而现代性加速了文化深层的断裂,原生体育文化也一度陷入濒危.体育文化遗产作为“身体文化”的活化石,是现代人类窥探“历史记忆”的窗口,对体育物质文化遗产(遗址、岩画、史迹、文献、口述手稿、实物等)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技能、贡献、轶事等)的挖掘与整理,是技艺基因、情感基因、精神基因的探寻,和民族心象与智慧的认知.因此,确定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体育文化遗产具体内容,可以为申请、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作为研究假设或逻辑起点之一.
源起于游牧文化,在与兄弟民族(蒙古、赫哲、满族等)共生与互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祭祀与仪式所体现的“娱神娱已”功能性需求为体育活动的推动提供内驱力.无论是自生、共生、再生,还是变异,都是民族集体性格和身体文化观念的显现.其中,族源意识、根崇拜意识在仪式体育中表现的更加突出,而更大程度上的为现代语境下所延续.很大程度上,它构成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传承动因,也应该作为体育当代援助经验性认知,此点作为研究假设和逻辑起点之二.
4 现代语境下北方“三少”民族发展需求性思考
以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视野出发,面对数据化时代的到来,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突破传统保护与传承路径进行数据化的革新则是“项目本身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借助动作捕捉、仪式记录、场景还原等手段,利用文字、图像、3D全景展示等方式集中表现在数据库以及应用平台上,为社会用户和科研需求提供交流的载体.数据库构建框架初拟构建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以供族群个体、社会人士以及科研人员交流、观赏、学习以及科研应用.如图:
文化自救与文化自觉的现实语境下,游牧体育文化作为人类“身体文化”的独立分支,实现其“本土”文化生态的再生或延续则是突破“西方体育价值观”话语主导的藩篱的具体体现,也是维系“原生”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三少”民族无文字的实际特点,构建体育数据库、帮助其撰写民族志、给予“三少”民族体育教育等均可作为体育援助的策略与路径,在当下进行传统的发明或者拓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6.
〔2〕郭希汾.中国体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
〔3〕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数据库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13(8).
〔4〕Athanasios D. Styliadis,Ipek I. Akbaylar,etc.. Metadatabased heritage sites modeling with elearning functionality [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9,10(2).
〔5〕Marilena Vecco.A defini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From the tangible to the intangible,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Volume 11,Issue 3,July-September2010.
中图分类号:G812.7;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9-01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