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5-03-14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林淑玲聂越杨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林淑玲 聂越杨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各大产业皆迎头赶上。旅游业作为国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可知,我国在2013 年国内游客即达32.62 亿人次,比上年增加了3.05亿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13.60亿人次,数据将近翻了一番。2013 年我国旅游收入中仅国内旅游收入即达26276.12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 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46443 亿人民币,占国民收入7%[1]。国内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态势良好,但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乏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对我国国内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基于定性定量两者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一、SWOT分析
(一)优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成为世界三大产业,其发展态势稳健向上。我国经济发展与国内旅游业相互促进,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国民收入的提高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保障之一。其次,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政府加大财政政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加大交通建设等皆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科技的力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之一。除了达到交通快速外,旅游信息化、景点逐步技术化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二)劣势
旅游业发展有经济、政府、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但不可忽视其所处的劣势。绿色经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却伴随着环境破坏问题,一些自然景点出现了限制人数的现象。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旅游业,特别是自然景点经济效益的因素。此外,我国各区域旅游业发展状况不平衡也是影响本身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并且农村与城镇的旅游花费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3 年国内游客城镇居民达2186 百万人次,总花费20692.6 亿元,人均花费946.6 元;而同时期国内游客农村是1076 百万人次,总花费5583.5 亿元,人均花费518.9 元。农村与城镇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旅游业消费结构方面上,基本上属于观光旅游,而文化型与享受型比例小,吃住行比重达85%,游览购物占15%,旅游的整体消费水平低[2],不利于深度带动经济发展。
(三)威胁
越来越多的居民喜欢跨境旅游,从《中国统计年鉴2014》知国内居民出境人数从2009 年的4765.62 万人次上升到2013 年的9818.52 万人次,旅游出口不断发展。而在旅游进口方面,即国内旅游吸引力方面,其入境游客人数却基本保持不变。国内旅游业面临着国外旅游业发展的“威胁”,其行业吸引力不强。
(四)挑战
我国旅游业面临极大挑战,既要发挥其经济效益,又要发展低碳旅游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旅游业经济效益,需要发展经济、提升国民收入、加大财政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发展经济的同时难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在矛盾与利弊的权衡之中,旅游业则需要走特色道路,使本身能走上绿色产业道路,才能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旅游业成为我国国内旅游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反过来经济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选取我国GDP、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作为旅游业总收入(Y)的影响因素,用SPSS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为保证模型的真实可靠,本研究选取2003-2013年共11年的数据为样本量,其数据皆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具有权威性。
(一)相关分析
本文首先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各因素与Y 之间的相关性。具体见表1.
表1 相关分析结果
由表1可知,GDP、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国家财政支出总额六个因子与旅游业总收入显著正相关,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两个因素与旅游业总收入相关性不显著。
(二)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剔除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我国GDP、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国家财政支出总额重新按顺序分别以X1-X6表示作为自变量,旅游业总收入(Y)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根据计量经济学设定模型为结果如下表2.
表2 逐步回归过程模型b
从表2可知,在回归过程中,选定的自变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X5),得到较好的回归模型1,最终回归模型结果见表3。最终回归方程式为:
表3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三、结果分析
从相关性分析可知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旅游业总收入相关性不强,剔除后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旅游业总收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提高1%,旅游业总收入则提高1.642%。但GDP、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国家财政支出总额对旅游业总收入的影响不大。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整体低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如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8895.9145元,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26955.0955元,是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的三倍左右,两者相差甚远。结合分析结果说明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巨大,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与潜在市场。在我国国内旅游业未来发展中,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提升将对旅游业发展起显著的拉动作用。
而其他因素影响不大原因在于多方面。有学者指出,旅游业对GDP 具有稳定性及上升性,旅游消费每增加1%,平均带动GDP 增长0.1965%。而本文以GDP 作为影响因素,旅游业本身对经济拉动的稳健性,GDP的反作用即带动作用不明显。而人均GDP本身包含着城乡差别无法体现出对旅游业发展的显著预测。城市居民人均收入高特点决定其对旅游业本来投入就大,对未来旅游业提升空间较小。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产业对其反作用不明显。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由于其增幅小于旅游业发展速度,其影响力也不强。
四、结论与对策
农村居民收入对旅游业的显著影响要求国家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从而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具体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居民收入
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乃农村发展的基础。国家除了已有的取消农业税等政策外,同时要加大农村农业发展,加大财政补贴、注入现代科技元素、引导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等。只有农业丰收、农产品畅销,农民的收入才会提高,才会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除衣食住行以外的生活需要,才能满足旅游的经费等。
(二)刺激农村内需,改变对旅游的观念
即使农民收入提高,其内需也不一定扩大,原因在于农民的养老储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国家应该发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用,让农民老有所养,改变农村储蓄养老的思想,从而改变对旅游的望而生却的态度,并参加到旅游中。旅游属于享受型的生活支出,只有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变农民对旅游的拒绝态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村、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旅游业的拉动效应。
(三)发挥农村特色,融合旅游业共同发展
既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因此可以发挥农村本身特色,发展农家乐、田园观光,开发农村特色旅游业。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又发展了旅游业。但需要注意的是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应遵循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则,才能使农村旅游业长久发展。
然而以上建议对策仅从本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而纳入模型的因素不够全面,分析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需要今后扩充样本量及纳入因素进一步研究。但本文基于各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的独特视角,得出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旅游业的影响,其结果与对策对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杜丽丽.我国旅游业的低碳发展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阿迎萍.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N].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64-66
[3]刘华巧.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