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朱熹的理欲观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2015-03-14杨国彦何丹丽边习珉
杨国彦 何丹丽 边习珉
(西华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微探朱熹的理欲观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杨国彦 何丹丽 边习珉
(西华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几千年来,学界思想界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颇有争议,认为朱熹的理欲观是对人性的压抑,也是“以理杀人”。为此,李贽、戴震、胡适等人也对朱熹的理欲观提出了一些抨击与批判。事实上,朱熹指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朱熹不仅没有把“天理”与“人欲”并立,反而还提到二者是同出一心的,对于“灭人欲”的问题,朱熹也指出“灭人欲”这里是指灭私欲,对于灭私欲,朱熹提到不能一味地去消灭。本文基于这一点提出了朱熹理欲观的现实意义,指出它不仅给予解决生态问题以启示,也为中国现今官场腐败问题找出意识形态的根源之一。
朱熹;理欲;现实意义
朱熹是宋以来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观、心性论、道心人心论、克己、格物以及天理人欲等思想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篇章,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的天理人欲观主导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朱熹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的要求,在近代以来的思想界颇有争议。很多人甚至学者指出,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是在压抑人性,“以理杀人”,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存天理、灭人欲”更成为众矢之的。然而,细看朱熹的天理人欲观便也看出这种千夫所指的态度是有失公允的。
一、对朱熹理欲观的片面认识
至“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提出就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朱熹似乎把“天理”跟“人欲”对立起来了,二者处于争锋相对的态势。基于这样的态势,很多学者们给予了批判与抨击。
戴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认为朱熹严守“天理人欲,不容并立”的信念,将天理与人欲对立在两个不可兼容的地位上。为此,他不仅为“人欲”正名,进而又批判程朱理学的天理人欲观。因而提出了自己的“以理节欲”、“与民同欲”的观点。从戴震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他其实并非完全反对朱熹的理欲观,甚至是加以认同的,只是戴震片面的理解了朱熹的理欲观,因而也就生出了批判一事。
对于戴震的观点,胡适在《戴东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几个反对理学的思想家》以及《戴东原的哲学中》对戴震的理欲关系做了分析。胡适这么看戴震与程朱学派的关系:“戴学实在是程朱的嫡派,又是程朱的诤友。”当然对于程朱派,胡适有自己的看法,他也对程朱学派的理论抱有既肯定又批判的态度。肯定在于理学的盛行可以增强大众的理性,其次有利于人人平等的实现。然而对于朱熹的理欲观,胡适却给予了强烈的批判,他同样认为程朱理学是把人的情欲视作仇敌。他提到“理学家把他们冥想出来的臆说认为天理而强人服从。他们一方面说存天理,一方面又说去人欲,他们认人的情欲为仇敌,所以定下许多不近人情的礼教,用理来杀人,吃人。”胡适与戴震的观念一样,都认为朱熹是将“天理”与“人欲”对立了起来,用“天理”来“克制”人欲,事实上,“天理”“人欲”的对立或只是统治者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将“天理”“人欲”对立化,而被后世学者不加辨析地就去批判。
二、朱熹理欲的关系
(一)天理人欲不对立。
“存天理、灭人欲”,至这一说法提出,所有的评论者都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似乎是只求天理就不能追求人欲,人就应该将所有的私欲抛开,去追求质朴的人格。然而这些说法都是对朱熹的理欲观片面的理解。朱熹说到“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地不恰当,便有个人欲出来。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朱熹从天理人欲的来源处,阐述了人欲是从天理中生出来的,人欲中也包含着天理。这便是天理人欲同出一心,人欲与天理本质不对立观念。胡宏五峰也概述到:“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对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冯友兰在《朱熹哲学》中通过将“人欲”定性为“私欲”,从而说明了天理人欲不对立的观点。“性为天理,即所谓’道心’,而因人之有气禀之形而起之欲。则皆人欲,即所谓’人心’也。人欲亦称私欲。就其为因人之为具体而起之欲而言,则为之人欲;就其为因人之为个体而起之欲而言,则谓之私欲。天理为人欲所蔽,如宝珠在浊水中。然人欲终不能全蔽天理,即此知天理为人欲所蔽之知,即是天理之未被蔽处。”
(二)人欲中自有天理。
朱熹在论述天理人欲本质不对立的基础上,又进而给人欲的由来做了一个阐释。“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进而举例说明,“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熹用吃饭的例子来说明,为了饥渴的饮食本来是天理的要求,是合天理的行为,然而要求美味则就带有私欲,是人欲的表现。他指出人欲是没有把天理安顿好,因而生出来的,如果把饮食一事安顿恰当,如果饮食本来就美味,人也就不会再去求美味,那么也就不存在人欲的出现。美味从饮食中来,因而人欲从天理来,所以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对于这一点,戴震给予了肯定,“使饮食男女与夫感于物而动者脱然无之,以归于静,归于一,又焉又羞恶,有辞让,有是非?此可以明仁义礼智信非他,不过怀生畏死饮食男女与夫感于物而动者之皆不可脱然无之”。在这里戴震明辨“饮食男女”这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与“羞恶”、“辞让”、“是非”的关系,指出,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那么也就无所谓仁义礼智信那些道德准则,也就是说高层次的道德理念是以基本的物质生活为基础的,因而论证了人欲中有天理的观点。
(三)天理不从克制人欲来。
“存天理,灭人欲”,似乎达到天理,必须要克制人欲。事实上朱熹不主张单纯地克制人欲。他说:“天理在人,亘万古而不泯,无时不自私意中发出。只于这个道理发见处当下认取,簇合零星,渐成片段。所谓私欲,自然消弭退散,久之不复萌动,而不能充长善端,则吾心所谓私欲者,日相斗敌,纵一时按伏得下,又当复作。”可以看出朱熹并不主张一味地去克制人的欲望。
他又说“学者须先置身于法度规矩中,使持于此者足以胜乎彼,则自然有进步外。若自无措足之地,而于搜罗抉剔于思虑隐微之中,以求所谓人之欲之难克者而克之。则亦代翕代张,没世穷年,而不能有以立。”这段文字,朱熹从学者的角度分析要先置身于法度规矩中,内外交相养,那么天理自然得到发展,而人欲也会慢慢得消退。这是朱熹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解释,而并非后人们理解的那么生硬与强烈,反而是通过温和的形式达到天理人欲的消长。
图:朱熹
三、理欲观的现实意义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将儒学推向了另一个高峰。至汉代以来,将儒学处于正统的地位。到北宋乃至明朝,儒学向宋明理学发展,尤其是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让统治者们找到了一个钳制人民思想,维护统治阶层地位的工具,因而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使得人民不得不在“天理”的范围内发展,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生活,也压抑了人性。然而朱熹真正的理欲观是对人们不合道德的私欲的抑制,因而在现代的中国,它也具有着现实意义。
(一)对于生态问题的现实意义。
生态问题的发生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那是人类开始摒弃神学,崇尚人学,人类第一次自信起来,第一次啊发现了人自身的力量的强大。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一批效率高的机器的发现与应用更加让人类看到自己的力量的强大。当人类初次看到自己的力量,处在欣喜与自信中时,是完全不会考虑后果的,只会一往直前,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从自然中寻找资源,因而也就生不出环保的想法。
目前,生态问题这么严重归根到底是人类无节制地任由欲望的横行,完全将“天理”即大自然的法则抛开,使得大自然既不能承受人类的索取,又无法承受人类对大自然的损害。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要知道,这里的“灭人欲”是指消灭人类不合理的欲望。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种激进的口号即“向大自然进军”,或许在那个不发达的年代,这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然而这在本质上是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朱熹的理欲观则彰显了它的先进性,表现在对“天理”即大自然的尊重,对人类私欲的约束,即实现人与自然的长久发展。
(二)对于腐败问题的现实意义。
国内近年来掀起了反腐的浪潮,揪出了一大批贪污腐化的官员,也让国民看到了反腐的必要性。然而腐败问题的出现的根源在哪,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想这个根源之一在于人心欲望的膨胀。对于国内严重的腐败问题,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尤其给了身在宦海官员的一个启示。在自身生存所需得到满足时,要学会遏制自己的物欲与权力欲,不能让欲望无限制地膨胀,成为欲望的奴隶。将“天理”即正义、公道放在心里,用正义之理灭邪恶之欲。同时也要在党内开展党员先进性学习,督促党员形成正确的理欲观,切实落实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将优良作风活动化,纯洁党员同志,保持党的先进性。
结束语
宋明理学分为理学与心学,而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然而朱熹的理欲观却被后世抨击,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压抑。.事实上,他的理欲观不仅没有把“理”与“欲”对立起来,反而还论述了理欲之前不可割裂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不能一味地压抑“欲”来追求理。朱熹的理欲观虽说在封建社会被统治者曲解来维护统治对人类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害,然而反观现今物欲膨胀的今天,却也现实出了他的先进性与合理性。朱熹的理欲观不仅有利于现今严重的生态问题,还为腐败问题的发生找到一个缘由,因而具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钱穆.朱子学提纲[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乐爱国.民国时期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不同观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1)
[3]李兵兵.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当代解读[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
[4]石梦琪.浅谈朱熹理学之“存天理,灭人欲”[J].法制与社会.2009.(6)
[5]张品端.朱熹理欲观之再认识[J].武夷学院学报.2014.(2)
杨国彦(1990.10-),女,西华大学。
何丹丽(1990.01-),女,西华大学。
边习珉(1989.04-),男。
B834
A
1671-864X(2015)12-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