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竹类熟语与竹文化
2015-03-14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呼和浩特010000
⊙张 丹[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呼和浩特 010000]
汉语竹类熟语与竹文化
⊙张 丹[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呼和浩特 010000]
汉语中存在大量涉及竹的熟语,这些熟语既能反映出我国竹文化的发展历程,又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和丰富的情感倾向。对竹类熟语进行文化研究,对了解竹类熟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竹 熟语 文化含义 情感倾向
汉语竹类熟语是指含有竹子或竹笋、竹节、竹制品等与竹有关的事物形象的汉语熟语,这类熟语数量庞大,种类众多,情感色彩丰富,既有典故厚重的成语,也有口语化的歇后语、惯用语,还有与竹子的生长、种植相关的农谚,它们背后体现出的是一番别样的熟语竹文化特色。
一、熟语中的竹
竹质脆,为木质结构。成语“势如破竹”“破竹之势”指情势像劈裂竹子一样(畅通无阻),比喻节节顺利,毫无阻碍;“刀过竹解”指只要刀子一划下去竹子就被划开了,形容事情顺利解决。这三个关于劈开竹子的成语都有“顺利”之义。竹子茎为木质,空心易裂,因此在劈竹子时,头上几节劈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不受阻碍。
竹内部中空。成语“竹柏异心”意思是竹子和柏树的中心部分材质不同,竹子内部是空心的,而柏树内部是实心的,本词比喻人的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竹要空心,人要实心”指竹子是空心的,但人不能像竹子一样空心,而要以实心真心实意待人;“虚心竹有低头叶”意思是空心的竹子有向下垂的叶子,以竹的自然形态劝诫人要虚心。这几个熟语都提到了竹子“空心”这一特征,竹子内部是中空的,这一特征在熟语中常被用来比喻人性格谦逊或内心空虚。
竹茎坚硬笔直。“冷铁难打,老竹难弯”意思是铁在冷却以后就难以打成铁器,竹子老了以后很难弯曲。“竹竿子探浅深——一捅到底”“竹筒子脾气——不会转弯”,竹竿和竹筒都由竹茎做成,竹茎笔直没有弯曲,因此竹筒和竹竿也是没有弯曲之处的,所以用竹竿探深浅只能一捅到底,像竹筒一样直来直去的脾气也是不善变通的。
竹生竹节。“竹破见节”意思是只有把竹子劈开后才能看到里面是一节一节的,用来比喻只有到了艰难困苦的境地乃至生死关头,才能显示出一个人坚强的骨气和高尚的节操;“竹贵有节,人贵有志”将人有志气和竹有竹节放在一起类比。熟语中所提到的“节”指“竹节”,是竹子各段之间相连突出的部位,竹子被竹节分段隔开。竹节常被与中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中的“节”,即“节操”“守节”“气节”联系起来。
在熟语之中有这么多表现竹子形态、特质的熟语,与我国悠久的种竹、用竹、赏竹的历史传统是分不开的。我国竹类资源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苏东坡有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精当地概括出了竹在古代中国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汉语中才会产生这么多从不同角度描绘竹的熟语。
竹类熟语中还存在着大量与竹子的种植、生长有关的农谚。“春天是笋,秋天是竹”,我国的散生竹类大部分是春季出笋,秋季就基本进入成熟期了,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质化,对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气候条件就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今年栽竹,明年吃笋”,竹子生长期很短,成熟后的竹子在来年基本就可以发芽长出竹笋,竹笋可供人食用。“竹子是个宝,一身用的了”是说竹子的利用率很高,每一部分都能为人所用,其中最大的功用就是其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竹叶味苦、大寒、无毒,主治口疮、目痛、失眠、中风等病症;竹根有清热除烦之功效;竹笋营养丰富,作为药膳资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将竹茎劈开用火烤,两端会滴下竹的汁液,称为“竹沥”,主治中风、胸热,可以消渴。数量众多的与竹的种植有关的谚语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国发达的农业文明,这些谚语泛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竹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普及度,富有经验性、哲理性、讽喻性、训诫性,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竹子喜湿,生长过程对水分要求很高,特别在春季出笋时更是如此。当春季下完雨后,笋会加速生长,竹笋会大批的破土而出。这一成语用来比喻新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笋是竹的幼芽,因此常被用来比喻新生的事物。“墙角下的竹笋——嘴尖”“竹笋套牛角——合适”则是利用了竹笋的形态特征——竹笋下部宽顶部尖,呈圆锥状,似牛角。“吃竹笋——剥一节吃一节”“刚冒尖的竹笋——嫩着呢”,说的是将竹笋作为食物。竹笋是中国的传统佳肴,味香质脆。《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的诗句,说明了中国人食用竹笋已有两千五百年以至三千年的历史。
带有竹笋形象的熟语的文化含义与描写竹子形象的熟语的文化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这很好地丰富了竹类熟语的文化内涵。
竹制乐器虽然据传在夏代以前已经出现,但真正定型并成为乐器的重要一族,却是在商周两朝,尤其是周代。周人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八类“八音”,竹制乐器为“八音”之一。在《诗经》咏及的六种吹奏乐器中,有五种由竹制成,即箫、管、龠、笙、篪。在“八音”之中,“竹”虽居于末位,但却比“石”生命力长久,比“金”“革”“木”“匏”种类丰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丝”一起成为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早在中华文化的发轫时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开始被制为中华民族的书写材料——竹简。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
竹简和丝竹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是使“竹”从普通器物上升到“文化标志”的重要契机,这也是竹文化和其他普通器物文化的分化点,也是竹熟语与其他器物熟语的重要区别所在,即“雅俗共存”的局面。
二、不同情感倾向的竹类熟语
“竹笋出土——节节高”赞扬了竹子“不懈上进”的品格,但是谚语“竹子越高,弯腰越低”,提出了这一特性的反面之处,流露出的是对不断向高处进发的质疑和适得其反之意。竹子内部中空的特征在“竹要空心,人要实心”这一类熟语中被赋予了“虚心谦逊”的品格,但“竹竿虽长,肚里无囊”即竹竿虽然很长但是腹内中空无物,比喻外表好看没有内容,也比喻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
“竹子开花,饿死农家”“竹子开了花,不死要搬家”这几条谚语都围绕“竹子开花”这一主题,虽然结果不同,但都流露出一种不祥之兆的意味。这是因为,大部分的竹子平时是不开花的,竹子一旦开花就意味着整片竹林要濒临死亡,因此才会有竹子开花后会“饿死农家”的说法,竹农们就把这种现象与人间灾祸联系起来,就引申出了“竹子开花,改朝换代”这样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说法。
从以上示例中可以发现,竹类熟语中竹的形象大部分是正面积极的,但也存在消极的因素,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竹类熟语体现出的竹文化与传统竹文化相比的独特之处。竹在很早之前就进入了文人墨客的视野,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竹是刚直有节、谦谦君子、坚忍不拔的象征,无一例外展现出的是高贵的君子形象,他们笔下的竹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始终作为美好道德的化身。而熟语具有大众性、口传性、世俗性,它更接近人民的生活,因而在熟语中的竹的形象更贴近人民生活,也更符合客观实际。
文人写竹绘竹,是在抒写自己心中的理想,因此他们笔下的竹虽然美好但却过于完美。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对竹做出自己的判断,既有对竹优点的称赞,也有对其缺点的批判,这种朴素唯物的辩证法使熟语中的竹形象比文艺作品中的竹形象更鲜明,也更能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关于竹的熟语也因此代代流传,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得以扩充与完善。
竹类熟语或雅或俗,既有与传统文人竹文化相通的一面,又有着有别于正统竹文化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竹文化熟语进行研究,对于研究我国的熟语文化和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1] 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5-78.
[2] 何明.中国竹文化小史[J].寻根,1999(2):13-16.
[3] 郑洁.竹词语及其修辞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 李世东,颜容.中国竹文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10.
作 者:张 丹,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对外汉语专业在读本科生。
指导教师:王 枫,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本文系内蒙古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0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