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实效性探索

2015-03-14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510006

名作欣赏 2015年18期
关键词:广州大学国学学院

⊙金 琼[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广州 510006]

⊙纪德君[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州 510006]

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实效性探索

⊙金 琼[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广州 510006]

⊙纪德君[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州 510006]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虽已开展多年,但收效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接地气,不能融入生活和社会,有直接关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将认知与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文化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理解,增强其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介入感,形成“认知→践行→认同→认知→践行……”的良性循环,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认知 践行 实效性

目前,国内高校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已开展近二十年,其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都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实际成效如何呢?笔者最近抽样调查了广州市部分高校475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状况。调查显示:大约21%的学生对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整体评价“不满意”,近60%的学生评价为“基本满意”,表示满意的占少数。约50%的大学生,其人生价值的实用化、功利化取向相当突出;相应的,有30%以上的学生对“金钱”“财富”“享受”“名誉”“地位”这些选项比较青睐。在知识结构方面,受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学生相对重视本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类、实用类知识的学习,而对人文类知识的学习则动力不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上网、闲逛与休闲;对人文类图书的阅读量很少,每天几乎不读书的学生占14.59%,读大学期间到图书馆借阅人文类书籍在20本以下的学生占48.93%。可见,文化素质教育虽已开展多年,但收效并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文化素质教育不接地气,不能融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以往,我们反复强调文化素质教育是何等重要,但那多半是教育者的观点;大学生本身未必这么认为,他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态度多半是功利性的,觉得对自己有用,才会主动介入,否则就消极应对。我们在调查广州大学200名学生对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的态度与介入度时,发现多数大学生的态度比较消极,部分学生还很反感,认为经典过时了,用处不大;认为经典多半不通俗,少趣味,不好读,或读不懂。只有三分之一的文科生会在每周花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去阅读国学经典,而愿意诵读经典的理科生还不到十分之一。

那么,如何改变文化素质教育这种令人尴尬的现状,提高其实际成效呢?我们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调研其国学教育情况时,亲眼看到该校的国学教育居然搞得如火如荼,学生参与国学教育的积极性高涨,成效也相当可观。由此,我们深受触动和启发,发现文化素质教育能否搞出成效,其关键乃在于“践行”。只有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内外的文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才能有效地改变其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增强其介入感,形成“认知→践行→认同→认知→践行……”的良性循环。

一、认知与实训并重,让学生切身体验文化魅力

传播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信息的摄取,可以有效地影响、改变一个人的认知结构,让人知道什么东西存在过,什么东西重要或不重要,什么东西对其有价值。但是,认知结构改变了,并不意味着其态度或行为也会随之改变。比如,学医的大学生无人不知“救死扶伤是做医生的天职”,但是广州某医学院的学生在回答“如果你发现有人摔伤了,扶不扶”的问题时,选择“马上帮忙”的比例最小(6%),选择“不关我事”(35.34%)、“闪人”(11. 28%)的两项比例最大。可见,有认知未必就有行动。由认知到践行,还有一个心理认同机制在起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主观效用理论”可知,“人类行为的目标是寻求快乐、避免痛苦。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做决策的时候总是试图追求最多的快乐(积极效益),并使痛苦(痛苦效益)降至最低”。这也就是说,认识到做某事有意义并不能直接导致行动,关键还在于做了某事是否可以给人带来“积极效益”。当摔伤被救者反过来讹诈施救者这样的事不断重演而导致信用危机时,即使学医的大学生也会本能地选择袖手旁观。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需要的是植根现实、贴近生活,在价值认同上着力,在社会公德上促升,进而落实到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所谓“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向来强调“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有机结合,知识理论的学习与才艺的训练要相辅相成。作为一所职业院校,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城职学院)在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时,就对人文素质培养相当重视,并为此成立了“国学院”,其办学理念是“坚持文化塑校,植根社区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广泛调查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城职学院探索了一条理论精粹与才艺体验相结合的国学教育新路子。其理论课教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国学与人生为主线,通过开设《国学精粹》必修课,致力于向学生传达国学的魅力和先贤的智慧。虽说《国学精粹》这一类课程,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但多为选修课,学生不想选就不选了,但是城职学院却设为必修课,只要学生进入这所学校,就必修这门课。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国学,增进对国学的认知与理解。其才艺体验课则围绕礼教、诗教、乐教展开,为学生开设了“中华经典诵读”“中国名家书画欣赏”“中国书法实践”“国画实践”“古陶瓷玉器鉴赏”“形象与礼仪”“古筝演奏艺术及演奏特点”“茶艺理论与实践”“传统武术”等各类传统才艺体验课,还定期举办经典诵读大赛、书画笔会、琴茶雅集等主题活动,由学生自由选择修习,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在文化认知与体验并重的基础上,一批热爱并乐意践习国学的学生涌现出来,纷纷成立了致力推广、应用国学的学生社团——国学经典讲习团、清心茶艺社、筝韵社、墨阁社、鹿鸣文学社等,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积极参与。

为了丰富理论与实践课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城职学院还聘请了多位著名的国学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如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中山大学冯达文教授等以及岭南书画名家陈永正、连登、陈永锵等,他们在学院开展了各类讲座及书画艺术等方面的实训课程,讲授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有趣但又不失专业性和学术性;另外,学院还开办了“企业家国学讲坛”,聘请企业精英现身说法,阐明国学修养和职业成长的关系。凡此,都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国学院负责人说:“国学不是大道理,它就体现在生活当中,我们要以生动形象的体验方式学习国学。至于琴棋书画,历来就是文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学习弹琴、泡茶时,慢慢就褪去了浮躁,在喧嚣的尘世中沉静下来。国学教育就是通过这些来真正修提人的精神气质。”

考虑到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育与提升,是一个润物无声、陶冶性情的过程,为了能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感受文化气息的濡染、人文精神的熏陶,城职学院还着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改善文化认知环境。走进国学院,你会发现走廊内、墙壁上,名人字画气韵生动,多姿多彩;清扬的古琴声,宛如汩汩清流滋润你的心田;身着传统服装的学生正在演绎茶道,优雅中漫溢着淡淡的清香;藏书阁内,《四库全书》等各种古籍,林林总总,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还有学校的宣传栏,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寝室、食堂等大凡学生活动的处所,文化名言警句点缀其间,让学生低头不见抬头见。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国学的精气神就自然会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二、走进社区、企业,让学生亲自参加文化实践活动

在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该校还自觉秉承“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净化心灵,服务社会”的理念,主动组织学生走入社会、服务社区,与社会人士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与社区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文化活动。例如,2012年6月27日,城职学院的学生在荔枝湾国学社区开展端午节国学活动,向市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基本礼仪、诵读离骚节选、进行民俗表演、包粽子、赛龙舟等。2012年9月30日晚,又在荔枝湾国学社区举办“盛世西关月·共享国粹情”中秋晚会。学院师生们为社区居民送上精彩的文化盛宴。晚会在一曲古筝独奏《明月几时有》中拉开帷幕,学院师生陆续表演了诗词吟诵、茶艺、古琴、古筝、书法、独唱、武术等节目。晚会精彩纷呈,现场掌声笑声不断,街坊们无不看得津津有味。

为了使学生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常态化,学校还与越秀区大东街、广州市家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建国学社区暨国学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与广州迎海国际茶都合作成立国学茶艺人才实践基地,合作举办“全民饮茶日”等活动。另外,该校还组织学生社团到一些中小学推广国学经典。如2008年5月,该校就与广州市先烈东小学合作建立了“国学教育实训基地”。

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多半要进入企业工作,因此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并走进企业文化,学院还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文化实践。像茶艺社、国学社等社团的同学就经常参加企业文化活动,而一些企业有大型活动时也会邀请这些学生去协作。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文化实践能力的机会。

让学生参加一些大型的文化才艺表演、竞赛活动,自然也有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如2012年11月3日晚,城职学院就在广州南方剧院隆重举行了一场“太和雅韵——中国古琴音乐会”,不仅邀请了多位当代古琴大家与学生同台演出,还让学生穿插表演了琴歌、板鼓、茶道等传统技艺。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还促进了岭南地区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又如,该校还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茶艺师技能大赛、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等,获得了多项个人和集体奖项。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文化实践中“认同”自身所汲取的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与理论,体察其实际应用及客观效能,其后续行为就会更为有的放矢,产生明显的积极循环效应。

该校国学院的负责人说:“为什么要强调国学社会实践呢?这也是根据学校特点实行的。因为我们学校本身是高职院校,没有时间、条件和优势去做专门的理论研究,职业学院本身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的。那么,国学就是要给他们一个立人的机会,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国学教育中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所以现在我们的校训就是‘立人立业’。先让每个学生从国学这里汲取智慧和资源,先会做人,然后再以专业技能成就自己的理想。”

这种重国学教育实践,以国学“立人”的理念与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那么其实际成效如何呢?或者说它对学生的“立人立业”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我们从城职学院拿到了一份《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研究报告》,这是该校委托广州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开展的用人单位对2008、2009届毕业生满意度的专项调查。从用人单位满意度来看,毕业生工作态度和人文素养的得分,分别为4.26分、4.25分(采用5分制)。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城职学院的毕业生具有非常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进取精神,工作上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主动性,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此外遵章守纪、恪守职业道德,能与企业文化很好地融合,对企业有较高的忠诚度。所以,这些年该校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不错,受到了企业的好评,甚至有企业直接到国学院要学生。

总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理论的学习层面,必须将认知与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接地气,要走进社会,融入到时代文化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文化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理解,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更好地将其所学内化为精神素养,外化为能力气质,并且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现实社会中去,为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 者:金 琼,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纪德君,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广东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系2012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面上课题(11A143);2011年国家语委重大项目(编号:ZDA125-3);2014年广州大学创新团队项目《文学经典与文学教育研究》(13C05);广东省教育教学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广州大学国学学院
“垂”改成“掉”,好不好?
潘卓彤作品
史云昊作品
谢雪甜作品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西行学院
中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