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宠儿》为例探析托妮·莫里森的多元叙事技巧

2015-03-14白薇臻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名作欣赏 2015年18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宠儿鬼魂

⊙白薇臻[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 210097]

以《宠儿》为例探析托妮·莫里森的多元叙事技巧

⊙白薇臻[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 210097]

作为一名非裔美国小说家,托妮·莫里森在其文学作品中借鉴了多元的艺术技巧,继承和发展了非裔美国文学传统。其小说《宠儿》正是将魔幻与现实相互杂糅,于开放的爵士乐式文本中探求非裔美国黑人的艰苦生活和沉重历史。

托妮·莫里森 多元叙事技巧 《宠儿》

作为一名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在其文学作品中借鉴了多元的艺术技巧,从而“既反映了作为种群的非裔美国人的理想,也体现了作为一位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艺术家的探索与追求”①。她在借鉴欧美主流文学大师叙事手法的同时,也延续了非裔美国文学传统,“从根植于非洲文化的美国黑人艺术宝库中采撷珍品”②。在莫里森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她所受到非裔美国小说叙事传统的影响,例如她继承并且发展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同时她也对黑人音乐艺术,如布鲁斯和爵士乐的借鉴吸收,使其作品别具特色。也正如莫里森自己所说,她一直试图在自己的小说中随处融入一些东西,而这些正是与黑人艺术的主要特色直接相关的东西。

一、魔幻与现实的相互杂糅

和西方主流叙事方法相比,美国黑人民间文化的叙事方法显然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黑人痛苦的经历无法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叙事手段描述,而必须借助神话、民间故事、梦幻、象征等手段淡化黑人遭受的非人待遇。”③莫里森“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宠儿》就是这样一部通过魔幻与现实的相互杂糅,在其中“追本溯源,把笔触伸向奴隶制时期,挖掘那一段人物不愿提及但时时影响着现在的历史”④的作品。其实,莫里森的小说从不乏神秘的超自然成分:《柏油娃》以黑人传说中白人农夫利用柏油娃捕捉兔子的故事作为整部小说的框架,其中还包含无头骑士的传说,充满了指喻性和魔幻色彩。在另一部小说《秀拉》中,随着秀拉结束漂泊回归“底层”的还有家乡罕见的知更鸟灾害,而小说中其母亲和舅舅的死亡皆有梦境等超自然现象作为预兆,为小说增添了诸多魔幻的色彩。相比之下,《宠儿》中对于超自然和现实的杂糅更加突出。

《宠儿》的开篇就写到“124号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⑤,营造了一个凶宅的氛围,从而为整部小说奠定了一个阴暗而又神秘的基调。这幢农舍恰如哥特式小说中的阴冷古堡一样,沉浸在这个小鬼魂怨毒的诅咒之中,也让读者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生活其中的人物无法安心生存,活着的人又欠死去的人什么呢?作者依旧采用非线性的叙述方法,让过去和现在在不同人物的回忆中任意穿梭,在不确定的回忆之中拼凑出母亲杀婴这一令人震惊的往事,从而使读者思考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黑人认为人的肉体虽然死亡,但其精神是永存的;死亡不能将一个人与他的亲人分开,因为每当活着的亲人困难重重需要得到他的帮助时,他的鬼魂就会呼之即来。反而言之,活着的人也应尽量按死去的亲人在世时的意愿行事,否则鬼魂发怒就会危害在世的亲人们。”⑥当赛丝亡女的鬼魂在124号闹腾时,这座凶宅便出现了很多超自然的现象,赛丝的两个儿子相继出走就是因为这些不祥的恶意:镜子一照就碎,蛋糕里出现了两个小手印,苏打饼干也被碾成了碎末,沿着门槛撒成一条线。当保罗·D出现在124号时,鬼魂也因为受到冷落而发怒,于是不停地晃动桌子,砸烂盘子,在鲜血一样的红光里显影出来。显然在这间农舍里,象征过去的鬼魂并未消失,而是可以任意出入,并且搅乱人们的生活。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揭露鬼的真实面目的过程便是再现历史的过程”⑦。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似乎把这些超自然和魔幻的现象看作是自然平常的事,每个人只是以各自的方式忍受着这个鬼魂的恶意,于是当丹芙外出归来,看到母亲祷告的身影旁有条白裙子时,她只是想到“也许用胳膊绕着妈妈腰身的白裙子是痛苦的。倘若如此,这可能意味着那小鬼魂有计划了”⑧。果然,不久后她家门口就出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女子。当塞丝初次见到她时,便在厕所门前“没完没了地尿了起来”,而这一举动却令她回想起“生丹芙时在那只小船上的羊水泛滥”⑨。当这个陌生女子说自己名叫“宠儿”时,不得不让读者怀疑她的出现便是那条白裙子的计划。

非洲的宗教认为:生与死之间的鸿沟并非不可逾越。因此,当人死后,灵魂可以转世投胎。在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影响下,莫里森在童年时常听父母讲鬼故事,从孩提时就熟悉黑人民间文化中超自然和充满魔幻的东西,这一童年时代的经历对她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作用。在《宠儿》中突然出现的宠儿就兼有“人鬼两重性”,因此她说的很多话都是模棱两可的。从表面上来看,宠儿并未过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读者只是在她和124号的人们对话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她似乎曾被黑奴贩子从非洲掳至美洲,并长期被关在黑暗封闭的屋子里,最终她历经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却又倒在124号的门口。然而,读者依旧能从小说中找到宠儿的神秘之处,例如当丹芙询问宠儿曾经待过的地方时,她说那个地方“漆黑”“滚热”“没法呼吸”,并且能看到“死人”。读者可将其理解为用于偷渡的船舱或者漆黑的屋子,但也能将其理解为坟墓,因为她又说自己在那里待的地方很小,甚至必须“蜷成一团”。而更奇幻的是当丹芙和宠儿一同进入当年赛丝杀死自己年幼女儿的屋子时,宠儿似乎一下子消失了,随后却又突然出现。神秘的宠儿从一开始突然出现到最后神秘消失,都带有超现实的魔幻色彩,而莫里森正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亦人亦鬼的角色,从而消解了魔幻与现实的界限。

莫里森在《宠儿》中将魔幻和现实相互杂糅,在挖掘过去记忆的过程中频繁运用怪诞的、幻想的手法,并在作品中大量描写神奇的人物、鬼怪、巫术、种种幻境和超自然的现象,由此唤起黑人民族被湮灭的种族记忆。除此之外,《宠儿》也充满了浓厚的哥特式文学的特点,无论是母亲杀婴的故事本身还是充满怨气的124号,无论是时常在红光中现形的小鬼魂还是亦人亦鬼的宠儿,这些描写无不带有哥特式色彩。

二、开放的爵士乐式文本

莫里森在访谈中曾经说道,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采用了“循环式”叙述结构,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就如这四季的轮回一样不可避免,只要贫瘠的土壤依旧怀有恶意,那么金盏花就永远不会开放。《秀拉》则呈“螺旋型”的发展模式,小说以内儿在秀拉孤独离世之后的感伤怀念结尾,却让人猜想内儿可能将重新找寻自我、探索自由。小说看似回到开始,实际上升到另一个新的层面。而《宠儿》这部小说依旧延续了莫里森惯常的开放式文本的特点,并且在作品中呈现出了别致的爵士乐风格,体现了莫里森对非裔美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奴隶制的环境下,黑人被认为是愚昧和迟钝的,因此,他们没有机会了解高层次的思想文化,所以他们便利用辛勤劳作后的短暂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由此作为消遣,久之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而“爵士乐”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莫里森在多部小说中采用了这种音乐形式,如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爵士乐》就全然借鉴了爵士乐的技巧,从而传达出了黑人文化的底蕴。《宠儿》这部小说的布局也借鉴了爵士乐的演奏技巧,如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多重变换的叙事角度,无法准确判别的人物形象以及开放式的结尾设计。小说的开篇突如其来,无任何铺垫地介绍124号这所农舍有婴儿怨毒的鬼魂,而她似乎与生活其中的人有某种记忆的关联,这样的开篇恰如爵士乐纷乱的音符,让读者瞬时置身其中,跟随不同人物的记忆思考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关系。随后的章节也同样没有标题和明显的铺垫与过渡,莫里森没有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讲故事,叙述时间也随之发生错位,因此叙事过程呈现非连续性的特点,而小说赛丝杀婴这一令人震惊的主干事件被淹没在人物大量的回忆之中。在小说的开头,当赛丝萌生搬家的念头时,她的婆婆却认为没有必要,选择坦然忍受124号里浓重的鬼气,因为“在这个国家里,没有哪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死鬼的悲伤”⑩,这句话不仅表现了黑人独特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暗示了黑奴制下美国黑人的悲惨命运。于是紧接着赛丝便陷入自己纷杂的回忆中去了。她回忆起自己艰辛的逃跑之路,想到逃跑路上树皮的气味和“甜蜜之家”恐怖的回忆。由于内疚和惊恐,赛丝选择性地遗忘过往过于悲惨的回忆,每天都不停地驱赶自己的回忆,企图切断和过去的联系。于是对于“甜蜜之家”的梧桐树和吊死其上的小伙子,她选择前者的记忆,“她可以企图另作努力,但是梧桐树每一次都战胜小伙子,她因此不能原谅自己的记忆”⑪。在小说中像这样叙述角色的转换十分频繁,叙述者的叙述可以让位于赛丝、丹芙、保罗·D和宠儿的长篇独白,有些部分甚至将人物原话直录成为直接引语,这种动荡的故事节奏把故事拉向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就像爵士乐中即兴演奏技法,使得故事节奏多变,避免叙述中的重复,且与故事的讲述节奏相契合,给读者以特殊的阅读感受。其次,三代美国黑人的故事相互交织,人物的记忆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穿梭于过去和现在,好比爵士乐中的变奏,使小说凌乱之中有和谐的节奏,细碎之处也见精致的安排,体现出作者内在的思想张力和民族的精神品格。

小说最终以黑人社区的集体驱鬼和宠儿的神秘失踪结尾,整部小说虽然没有线性的时间安排,但围绕宠儿这个中心人物,小说气氛由开始激烈到不断变化再到平静落幕,而每个人的零散回忆也不停地还原了赛丝所不愿回忆的杀婴往事,揭露黑人在奴隶制下异常惨痛的历史。这部历史犹如爵士乐中的主旋律,而每个人的回忆则如变奏相互交织,结尾处莫里森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了124号此后平静的生活,却未曾交代宠儿最后的结局,而“莫里森对这种开放式结尾的启用,不仅暗示了寻觅的无止境和文学创作的永无完结性,强调了小说作为文字构成的个体,是无法与丰富多变的现实世界相等同的”⑫。

托妮·莫里森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来源于欧美主流文学传统,也来源于对黑人文化艺术精华的吸收。她巧妙地将这两种风格相互融合,用多元化的叙事技巧讲述一个个有关黑人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大都骇人听闻,但是莫里森用优美如诗的笔调,让它们充满动人心魄的美感。

① 王玉括:《莫里森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②⑫ 杨仁敬等:《美国的多元派小说论》,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第272页。

③⑥ 翁德修、都岚岚:《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第152页。

④⑦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第130页。

⑤⑧⑨⑩⑪ [美]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第42页,第61页,第6页,第7页。

[1]王玉括.莫里森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杨仁敬等.美国的多元派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3]翁德修,都岚岚.美国黑人女性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美]伯纳德·W·贝尔.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M].刘捷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作 者:白薇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宠儿鬼魂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鬼魂的作用:评《唱啊,曝尸鬼,唱》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挑战完美底妆,掌握“三感”,成为光线的宠儿!
哈姆雷特(中)
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