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的安慰剂
——张小娴作品批判
2015-03-14邢冰雁山西大学太原030006
⊙邢冰雁[山西大学, 太原 030006]
便携式的安慰剂
——张小娴作品批判
⊙邢冰雁[山西大学, 太原 030006]
张小娴的作品呈现一种清新的气质,她向往爱情,追寻爱情,主题是最纯粹的爱,但她的散文中有一些主观的矫情书写,带有明显的商业化的语言;她的小说,没有厚重感,都市爱情模式的情节占主导,女性视角的局限,这是张小娴的特色;从另一方面来说,是难登大雅之堂、缺少历史沉淀的小清新,留下的只有少许回甘。
张小娴 商业化 都市爱情 女性代言
张小娴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这与她亲切平易的话语、朋友身份的慰藉是分不开的。她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心里充满浓浓的爱意,她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爱。她的小说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纯爱的世界,散文又用犀利的笔触告诉我们爱要独立,不可以依赖、沉迷。张小娴的作品是走进大众视野的枕边读物,我们应从她的商业化这一方面,有一个客观的解读。
1999年,皇冠出版社投下巨资推广上市“张小娴”,开了包装无名作家的先河。皇冠这次的“张小娴行销策略”包括报纸版全身照、杂志封面照和印制宣传小册子,还邀请专人为她设计造型,并备有专用传媒采用的玉照。利用张小娴走红的品牌效应,皇冠又创办了一份女性流行杂志《Amy》,让张小娴出任其总编辑,后来又推出面向世界华人的女性网站,仍由张小娴担任主持人。①
包装下的美女作家,带着全球华人知己的头衔,在微博里写着自己作品里的话语,在各大高校四处演讲,将自己的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当作家沾染上商业化的气息,最初那份纯的文学作品就有瑕疵了。《面包树上的女人》已被改编成电视剧和话剧,《红颜露水》也被改编成电影,为了迎合市场,具有文学性的悲剧结局也被改成大团圆,强大的明星阵容,高希希导演电影处女作首秀等等噱头,也没能挽回烂片的评价:大团圆结局太矛盾,一地狗血毁红颜;红颜虽美,过时爱情却是硬伤;国产爱情片不缺好的演员,缺的是好的导演和编剧等等。
她为了迎合市场而矫情书写,便携式的安慰剂这种特征也日渐明显。
一、清新纯爱语言营造
“张小娴热”有她的成功之处和合理性,她说出了大家都明白的话,从知心朋友的角度给予安慰,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中简短的话语,有的人把它奉为金玉良言,甚至跟随她的爱情指教去谈恋爱,但这并不全部是我们应当遵守的准则。
为了使作品适应大都市的快节奏以及繁华的黄金消费方式,张小娴的作品多有轻巧便携的印刷方式、短促简洁的对话语言、故事情节节奏较快等特点,非常适合忙碌的都市白领们闲暇时候阅读。
张小娴是言情小说作家,她言的“情”,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世界,是一种爱情的象牙塔,她相信爱情,追寻爱情。她曾这样比喻爱情:“爱情就像柠檬,有着九分的酸,一分的甜。没有那九分的酸,怎见那一分的甜有多甜。”当记者问到什么是爱情时,张小娴回答道:“你本来不是个爱迁就的人,但是遇到一个人,你会在他面前变成小绵羊,那就是爱情吧。”说到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她说:“爱情如酒,婚姻若水。”“酒有很多种,甜蜜的爱情会有一点醉的感觉。有时候可以清醒,有时候可以买醉,人生不同年纪喝的酒不一样。十几岁时第一次喝酒,可能喝鸡尾酒;后来年纪大一点,喜欢喝红酒、白酒、香槟;老一点的时候可能喜欢喝威士忌。人生不同的阶段,喜欢的酒也不一样,这有一点像人生,不同的年纪和经历之后,我们品味酒的心情会不同。”“真正纯净的水应该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婚姻就像一杯很纯净的水。水就像日常的生活,两个人一起相处就是细水长流的。我希望婚姻是这样,每天都可以喝水,但是不能每天都喝酒。”②
她在婚姻之外感悟爱情,她向往爱情却不渴望婚姻。“在我看来,爱情是两个男女之间的事,而婚姻一旦产生,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了。我们用餐往往是先上凉菜后上热菜,而婚姻常常是先上热菜后上凉菜,很多时候它会让你慢慢失望的。我比较相信爱情,不太相信婚姻,所以更愿意在婚姻之外享受和感悟爱情。”③
“爱情不是两个人或者三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人的事。爱情,是自身的圆满。当你了解爱情,你也了解人生。”张小娴把爱情提到了与人生同等的高度,可见她对爱情的崇拜,可爱情毕竟包含于人生,它是人生最闪光的地方,还没有上升到与人生同等的高度。
爱情是永恒的母题。萧红的爱情是从呼兰河骨子里生出来的叛逆;丁玲的爱情是莎菲的忧郁成长为战争之花;林徽因的爱情是四月天里的铭记与回忆;张爱玲的爱情是在颠沛流离里的放手与寻觅;三毛的爱情是撒哈拉沙漠的矢志不渝;亦舒的爱情是在现实里与金钱的博弈;李碧华的爱情穿越了时空与性别;张小娴,诉说着都市里大同小异的爱情故事,难免会使读者咀嚼起来感到疲惫乏味。
我们都渴望最纯粹的爱的存在,但在现实的土壤里,它难免会染上尘埃。张小娴相信爱,也追寻爱,她和爱情是并排站着的,她在给我们正能量的同时,有时也会变成安慰剂和麻醉剂。
二、繁华都市浮光掠影
张小娴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代都市,对爱情的关注与对现代女性人格独立的期待是其创作的重心;情感治愈系的特征和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是“张小娴热”的重要成因。
张小娴的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爱情,大同小异的爱情模式是她的特色,也是她的缺点。
首先,张小娴小说基本都是悲剧,主人公也都是为爱受伤的都市女性,《面包上的女人》中的程韵是、《三个A cup女人》(现名《我这辈子有过你》)中的周蕊是、《荷包里的单人床》中的苏盈也是,还有《三月里的幸福饼》中的周蜻蜓、《卖海豚的女孩》中的沈鱼等。她们是独立的,也是受伤的,为爱而奋不顾身,为爱等待,为爱憔悴,结果换来了背叛和分离。
其次,张小娴小说中的背景大多是繁华的大都市香港,场景也是高楼大厦里的写字楼、浪漫的星巴克,以及惬意地喝着下午茶的白领男女……这些典型的香港都市场景使小说拥有十足的都市情调,阅读得多了便产生地域狭窄的感觉,书写香港狭小地域的人生百态,难免有点千篇一律的味道。
最后,张小娴小说中也体现出不太细腻的笔触。快节奏的生活频率、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反映在她的小说中就是简略的描写和对白式的语言。
看惯了张爱玲对服饰上的追求,张小娴的小说里对人物服饰的描写基本都是简单带过,在面包树里描述韦丽丽的母亲时,直接就说“衣着漂亮,美丽摩登”,没有细腻的讲述。在心理方面,也没有详细的刻画。在语言上,有的散文或多或少有些矫情做作的痕迹:“被自己所爱的人宠坏,是最幸福的一种坏”,“最苍凉的季节,必然是你被恋人抛弃的季节”,“你流过他的生命,他也流过你的生命,当你或他第一次风闻对方的时候,一切已然注定”。可能与她曾是编剧有关系,小说里很多都是简短的对话式,虽偶有金句出现,但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粗糙之感。例如《露水红颜》中,“我”和邢露的对话:“好端端的干吗辞职?不是说下个月就升职的吗?是不是做得不开心?”邢露说:“没什么,只是想试试别的工作。”“我”问她:“已经找到了新工作么?”邢露点了点头。“我”又问:“是什么工作?”邢露回答道:“咖啡店。”邢露和徐承勋的邂逅基本都是以对话来介绍人物和推动情节,中间很少有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微妙变化的说明,或者面部情绪的捕捉。
这确实是香港这个繁华大都市的缩影,快节奏也体现在她的作品里,故事情节很紧凑,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读完一部长篇,不需要你回首理清人物关系,如果把她的作品放在贫困的地区,在人们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时候,难道就只用爱情这个虚无缥缈的奢侈品来慰藉他们吗?他们需要爱情,更需要面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读者群体,作者是没有顾及到的。
三、咫尺天涯女性代言
张小娴作品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女性视角。
她的散文从女性角度来剖析爱情、男人和女人。“爱情开始的时候把天涯变成了咫尺,结束的时候,却又把咫尺变成了天涯。”“他纵有千个优点,但他不爱你,这是你永远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的缺点。”“有些女人牢牢抓住一个男人,有些女人牢牢抓住房子,有些女人牢牢抓住钱,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有一双脚,是会走的。”她从女性的眼光看爱情、看男女,很亲切,也很主观。
她的小说很多都是以自我讲述的方式进行的,面包树三部曲就是以“我”(程韵)的口吻讲述的,讲述自己以及两个好朋友沈光蕙、朱迪之的情感历程。程韵从一个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女孩到一次次承受爱情的背叛,最后成长为一个理性成熟的女人。《荷包里的单人床》《三月里的幸福饼》也都是这样,作品以“我”串联起所有故事,不单只写“我”的成长爱恨,也写身边朋友的爱恨成长。
作者站在女性的角度,塑造的人物形象很主观,她小说里的爱情也基本上都是悲剧,女主角们爱得很单纯、很痛苦,《面包树上的女人》中的程韵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女人,刚开始她是一个只要爱情不要面包的女生,她一次次原谅林方文的背叛,确实,“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尔兑现的谎言”。《三个Acup女人》(现名《我这辈子有过你》)中周蕊与已婚男人森分分合合,最后森死了,她永远等着他。《荷包里的单人床》是讲暗恋的故事,关于距离的故事。苏盈苦苦地暗恋着秦云生。秦云生虽然最后接受了她,但他心里思念的,是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女人。无论苏盈多么努力,他最爱的,始终是一个逝去的情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两颗心之间的距离。《情人无泪》《离别曲》《红颜露水》等等也都是如此。
她作品里的男性形象是很薄弱的,基本是作为女主角的陪衬出现的,这都根植于作者内心强烈的女性意识。面包树里凸显的是程韵的深情与纯情,林方文的多情与背叛。又把周蕊的痴情与森的犹疑作对比,女主角都是单方面地付出,男主角并不是那么坚定可靠。
作者是女性的代言人,女性角度,给人以设身处地的感觉,这是她作品的特点,也是局限。
她曾说过好的文学作品是可以雅俗共赏的,她不介意自己的读者群,可是事实上她却没有很好地权衡雅与俗,在她的作品中,俗是大于雅的。通俗性是她受欢迎的原因,也正是因为通俗性,以及迎合市场的商业化和世俗化,使她的作品与严肃文学拉开距离。
① 《出版参考》,2000年第8期。
② 陈珂:《张小娴:离开是爱情与人生的常态》,《时尚北京》2013年6月15日。
③ 钟汶:《张小娴:在婚姻之外感悟爱情》,《妇女生活》2009年第4期。
[1] 卢红敏.试论张小娴散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 郭文芳.张小娴都市爱情小说的特色[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9).
[3]张小娴.张小娴小说精选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4] 杨树美.都市爱情小说中的“张小娴”特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文学艺术),2013(9).
[5]陈欢.流年里的细碎爱情——试论张小娴笔下的现世之恋[J].青春岁月,2013(20).
作 者:邢冰雁,山西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