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草莽遇上愚忠

2015-03-13

中华儿女 2015年3期
关键词:招安蜀国水浒

“该出手时就出手,你有我有全都有”的轰轰烈烈的《水浒》英雄们谢幕了,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热闹之后归于平静,繁华过尽复归于空,结局用得上《红楼梦》的一句话: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悲剧喜剧,其实和观赏者的认知有关,如果《水浒》或者《红楼梦》不这样结局,难道就是喜剧了吗?熟知人性的读者,却总能解读出孔尚任《桃花扇》里说的:“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草根加上鲁莽,不大可能是巨人,只能是矮子。看到“文化人”、看到有钱人、看到“仗义疏财”的人,就矮下来了。武松、李逵,都是水浒里面的标准“英雄”,可在“宋公明哥哥”面前总直不起腰来。基本只有惟命是从的份儿。以这样的方式结合起来的一伙人,能且只能聚啸山林,同声一气,劫富济贫,一旦领头的心思有变,立刻就会成为散沙。

“及时雨”宋江,有乐善好施的美名。因为这样的美名,网罗天下英雄豪杰。当功成之日,乃是他实现个人抱负之时——接受招安,做朝廷的忠臣良将。其接受招安决心毅力之大,原来是不惜牺牲自己用“仗义”和“疏财”聚起来的一帮弟兄的安危甚至生命的。早在上山之前,他就知道朝中这些奸佞的嘴脸,可在招安之后,甘愿忍气吞声,逼迫弟兄们积极配合,看着一个一个弟兄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安抚弟兄们的话语,无论如何都只能是谎言。可以说在北宋的当时,有梁山英雄们这样的结局是在意料之中的。

中国古代读书人(恰巧宋江也是)对于“名节”有着超越生命一般的珍视。鲁迅先生所称赞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脊梁”应该包含许多读书人。若辛稼轩,不但有勇,更有谋略,知道面对强敌如何用游击战和持久战(均见于其《九议》与《美芹十论》)来“徐图之”。他活得磊落,活得明白,够得上“脊梁”,南宋因为有了这样的真英雄、大英雄而平添许多光彩。屈原当然也爱名节,还是诗人里面第一个旗帜鲜明维护“名节”的人(此前“朝秦暮楚”不属于背叛,彼时家国的概念不十分强烈)。可是他在忠谏不纳之后采取的态度是自绝于世,明明白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争,在历史上永葆其芳华。想当然进入“脊梁”的行列。杜工部,虽然只当过一个“拾遗补阙”的小官,也不一定有指挥千军万马的能力,可是他的内心,磊落而执着,与家国民众同忧喜,诗中的文字千百年来依然激荡中国人的精神。成为国人心中的精神脊梁。

宋江式的读书人却难称“脊梁”,原因是“我执之私”太厉害。接受招安、为国效力从道义上讲固然不谬,可是却用这道义胁迫别人,水浒的头领们反对的不少。设想,没有一百单八将的宋江竟何如?恐怕只能是一个终老江湖的小吏吧。心中横亘着自己对名节的私欲,不惜牺牲一切去追逐这个名节。三国的诸葛亮同样为了这个名节,不顾蜀国将士的感受,也不顾魏蜀两国的实际情况,执意北伐,一次一次的挫败仍旧不思放弃。以诸葛之聪明,不会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可是,那个“名节”终于向魔咒一样驱使着他走向更大的失败。诸葛之后的蜀国,留下的是真空,是全面败亡的开始。

责任编辑 张惠清

猜你喜欢

招安蜀国水浒
乐不思蜀
贪小失大
四大名著趣解
《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意义及结局的必然性
《水浒传》中武松性格发展变化分析
明末招安误抚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字是书的花
社会 “水浒”化
因小失大
《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