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麻纤维线密度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2015-03-13杨喜爱肖爱平冷鹃程毅廖丽萍孙向
杨喜爱+肖爱平+冷鹃+程毅+廖丽萍+孙向平
摘要:
通过传统中段法获得红麻纤维线密度(ρl),直径显微图像仪测出纤维直径(d),统计软件拟合出6个回归相关模型。其中最优回归方程为ρl红麻=17.82+0.005d2(r红麻=0.778),红麻纤维直径和纤维线密度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通过显微图像仪测试纤维直径,存储在主机上的回归方程可同步换算出红麻纤维线密度,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
关键词:红麻线密度;纤维直径;显微图像仪;回归模型;优化与验证
纤维线密度是衡量纤维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决定纺纱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1]。现行的红麻纤维线密度的测定采用GB/T 12411—2006《黄、红麻纤维试验方法》,即上个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中段称重法” [2]。该方法整个过程全部依赖人工一根根计数完成,由于红麻纤维分离不好,容易引起检验人员视疲劳,一个熟练的检验人员一个工作日仅检一个样品,效率极低,不同检验人员之间的检验结果差别很大。该方法操作繁琐、效率低、误差大,极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亟须一个能快速自动检测的新方法。
本研究采用传统中段称重法获得红麻纤维线密度,纤维直径分析仪测定纤维直径,SPSS 13.0统计软件计算分析,建立纤维线密度与直径之间相关性的回归模型,实现红麻纤维线密度的快速检测[3]。
1 中段法测定纤维线密度
1.1 材料
雨露脱胶完全的红麻样。除去杂质、整理,按中段称重法的要求梳理分散纤维,供试验用。
1.2 设备
电子恒温干燥箱(MOV-112,SANYO公司),纤维直径显微图像仪(CU系列,北京合众视野有限公司),2.0mm纤维切割器,2mm纤维散播器,8针和10针钢梳,0.1 mg量程电子天平。
1.3 试验环境
标准大气环境,温度:(20±2)℃,湿度:(65±3)%。
1.4 测试过程
根据GB/T 12411—2006《黄、红麻纤维试验方法》的相关规定进行。
2 纤维直径分析仪测定纤维直径
2.1 制片纤维长度
红麻纤维为束纤维,2 mm左右长的纤维片段分散性好并呈单纤维状态,大于2 mm时纤维碎屑在散播时容易相互纠结而不能均匀分散在载玻片上,影响扫描效果,因此本试验中的纤维长度定为1 mm ~2 mm。
2.2 制片纤维根数
制片时纤维样品应均匀分散在载玻片上,重叠纤维少,才能获得理想的扫描结果。根据长期的检测经验,红麻纤维的纤维根数控制在1000根~2000根范围之间能取得最好的扫描结果。
2.3 测试过程
用国际羊毛标准校正纤维直径分析仪。为保证两种试验方法测定的是相同纤维样品,将上述“中段法”测过纤维线密度后的纤维样品制成样片,置于仪器的载物台上,用校正过的纤维直径分析仪扫描测定纤维直径。
3 模型拟合与验证
3.1 模型回归方程设计
为了便于分析纤维线密度与纤维直径的相关性,共设计了以纤维线密度(ρl/tex)为因变量,纤维直径d(mm)为自变量的6种常用函数,即倒数、对数、一次、幂、平方倒数和平方等函数。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别对红麻的100组试验数据(纤维线密度与直径)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拟合,得到红麻纤维线密度(ρl)与纤维直径(d)相关关系的各种模型参数、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
3.2 方法验证[4]
3.2.1 显著性检验
另取20个红麻样品分别用中段法测定纤维线密度,同时用校正过的纤维直径分析仪扫描测定纤维直径,再通过回归模型换算为纤维线密度,进行显著性检验(F检验和t检验),检验中段法和仪器法两种测定方法是否有差异。
3.2.2 并行精度
由本检测室同一检测人员分别各取一个红麻样品,按本方法进行前处理获得试样后连续进行10次测定,分析方法的并行精度。
3.2.3 精密度
取红麻样品一个,采用本方法分别在4个实验室进行检测。采用Cochran法分析相同水平下的单元方差。采用Grubbs法分析单元平均值,以检验单元差异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据此评价判断该方法的重现性和再现性。
4 结果与分析
4.1 回归方程模型
红麻纤维线密度(ρl)与纤维直径(d)的各种模型参数、相关系数及各种回归方程见表 1,倒数平方函数和平方函数的相关系数较高,然而根据函数曲线和散点分布图(图1)可以看出,当纤维直径在0~55 mm 区间时,平方倒数函数曲线呈上升趋势,大于55 mm以上区间时呈下降趋势。实际上红麻纤维线密度是随着纤维直径的增大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且纤维直径范围在15mm~80 mm之间。因此平方倒数函数不能覆盖所有的纤维直径,而平方函数在整个递增区间d?(0,∞)呈上升趋势,并且相关系数(r红麻=0.778)与平方倒数函数的相关系数(r红麻=0.779)非常接近,平方函数模型更适用于计算红麻纤维线密度。因此可以认为红麻纤维线密度与纤维直径的最佳模型为平方模型,为ρl红麻=17.82+0.005d2(r红麻=0.778)。
表1 红麻纤维线密度与直径相关回归模型与相关系数
图1 红麻纤维线密度与直径相关性回归曲线和散点图
4.2 显著性检验
所选的20个样品采用中段法与仪器法的测试结果见表2。
F检验:F红麻=——=——=1.20 在选用显著水平α=0.05情况下F红麻=1.20
t检验:t红麻= =——————=1.37 即在显著水平α=0.05情况下,t红麻=1.37
4.3 方法精密度
4.3.1 并行精度
检测室内部检测结果见表3,其变异系数为3.70%<5%,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3.2 再现性精密度
4个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和统计分析分别见表4和表5。在本次验证试验中测量次数n=6,实验室数P=3,显著水平α=1%,C临界值为0.520;α=5%,C临界值为0.445,通过查科克伦检验临界值表,无异常单元。显著水平α=1%,G临界值为1.496;α=5%,G临界值为1.481,通过查格拉布斯临界值表,无异常单元。
4.3.3 实验室间结果
表5 实验室间结果统计
5 结论
红麻为束纤维,纤维呈不规则圆形,现行的红麻纤维线密度检测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并没有一个精准的测试方法。尽管本仪器法的相关性在整个直径区间没有达到极显著水平,但相对于传统手工法来说,时间快,劳动强度小,除了样品前处理外,测试过程完全自动化,具有精密度高、稳定性好、简单、快速实用等特点。本方法的检测限为0.01 mm,检测适用范围为10 mm~100 mm。是一种自动测定红麻纤维线密度的快速实用的新方法,可以在实验室范围内代替传统中段称重法测定红麻纤维线密度。
参考文献:
[1]朱虹,王翠芳,张玲娥,等.不同方法测试纤维直径的结果分析[J].中国纤检,2012,(2):70-72.
[2] GB/T 12411—2006 黄、红麻纤维试验方法[S].
[3] 肖爱平.苎麻纤维支数与直径的相关性研究 [J].纺织学报,2002,23(3):9-10.
[4] GB/T 6379.1—2004 测试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S].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