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银匠
2015-03-13龚为
龚为
“吹火”的分寸非常难以拿捏,全看银匠师傅的把握。
燃烧着幽蓝火苗的小炉子,小小的像过家家似的锤子、锥子、秤,满脸沟壑的老人低着头,将眼睛凑近工作台。这是我对手工制银的所有记忆,孩提时似乎还戴过长命锁,出自某个老银匠布满老茧的大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工银饰逐渐淡出视野。今年中秋,意外在江苏兴化沙沟镇遇见年逾古稀的手工制银师傅黄寿朋。
黄师傅的店铺在一条小巷后,人迹寥落。店铺被工具和银器挤得满满当当,更显狭小。那些工具五花八门:煤油灯、吹火管,各式各样的锥子、钻子,超迷你的小秤、玛瑙刀,甚至有现代化的设备——钻床,让人目不暇接。
银饰的花样就更多了,耳环、手镯、长命锁,几乎所有传统样式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自幼学习手工制银,长大后去上海闯荡,在外多年,他也不曾放下过手里的银器活儿。退休后才回到家乡,他便开了这家店,一门心思做银饰。
黄师傅“拉丝”、“打眼”、“刮平”样样精通,“吹火”的本领更是一绝。
“拉丝”是细活、慢活,更是体力活,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拉丝”时,他在前面控制银丝从抽丝板上大小不同的孔中经过,徒弟在后面用力转动铁葫芦上的铁索,银丝就从抽丝板的孔中慢慢走过,出来的银丝,又细又亮又均匀。
正惊叹,黄师傅又开始“吹火”。先在模具上加工好银质像章,然后在银质像章的外面包上一层极薄的金箔,举起吹火管,轻轻巧巧地吹动火苗。“吹火”的分寸非常难以拿捏,火大了金箔就会熔化,火小了金银就无法熔合,全看银匠师傅的把握。黄师傅吹一吹,停下来看一看,接着继续,几分钟后,金箔和银像章便完全熔合。
拿着像章,突然想起《留住手艺》中的一句:“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适合自己的身体,它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