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专车”之被禁
2015-03-13
2015的春节真可谓名副其实,因为距离春天更近了。但是今年以来,社会上的寒意却依旧刺骨。
激进,有时也是一种懒
一个月前的元旦,上海滩的子夜哭泣给2015的喜庆兜头浇了一盆冰水。那一刻,可完全没有去年冰桶接力时的快意,人们震惊之余都在问:这次为什么?下回怎么办?结果,“为什么”照例姗姗来迟,而“怎么办”却雷厉风行:不仅元旦期间所有大型活动全部取消,连元宵灯会也一并拿下。
新闻阅罢,本来心情沉痛的我,瞬间转为哭笑不得。
如果说,取消元旦其他活动,是从各界心情和安全保障上都合乎情理的,那么连跨过春节后的元宵灯会都取消,我们不禁要问:足足两个月的时间,公仆们居然都无法“化悲痛为力量”,拿出一套切实保障群众欢快而安全过节的方案吗?如此“果断”,究竟是一种负责的表现,还是一种不打算负责的表现?
比起大上海的严冬更离奇的,是皇城根儿的盛夏。
忆往昔,在2011年“京城看海”已成为全国热词整整一年后,2012年7月21日,“看海”再度从天而至。这一次没人再有调侃的心情,因为居然有至少几十位公民在首都因为一场雨而遇难,其中更有在闹市区立交桥下殒命者。我们不禁要问:这漫漫365天,公仆们夜以继日究竟都做了些什么?
两个截然不同的做法,代表两种相反的思维吗?不。
此刻,想起另一个热词:“懒政”。什么是懒?不只是懈怠,不只是不作为,其实在治理中采取极端、简单、围堵的一刀切,同样是懒的表现。因为,不极端就要区分,不简单就要调研,不围堵就要疏导,总之就要付出心力和诚意。反之,懒政的本质正是“心懒”。而心懒的逻辑,就是为了自己不担责任,而宁肯对事业、对生命不负责任。
创新,不应因懒而殇
现实是,中国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社会。政府在决定企业,治理者在决定管理者。于是,以上问题必然不局限于政府与公民,而事关企业。
果然,紧接着就来了。
上个月,引起官方与民间截然对立的一件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起因,是近年对出租车行业及城市民生产生了颠覆性影响的互联网新锐“滴滴打车”,进一步推出了“专车服务”。不想,相关部门闻讯很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发文,将“专车”明确定性为“黑车”,绝然封杀。
既然明白无误的事实是:“专车”能比所谓正规出租车(更别说真正的黑车)提供更优越的乘车环境、更优质的乘车服务,而且还能有效缓解打车难题,让城市公民有机会获得更幸福的生活体验——那作为父母官,为什么反要跳将起来手起刀落呢?即便其存在潜在问题,就可以不问青红皂白、更无程序可言地一禁了之吗?从政府的根本职责是为公民谋幸福的角度说,这种高效率的“果断”不也是一种懒政的体现吗?甚至,还不止如此。
该禁令最直接的影响,是城市公民获取幸福的权利受损;而更深远的影响,则是保护了那些背离市场经济原则的垄断利益者;更可怕的,是打击了那些锐意进取的市场创新者。
既然高调强调创新,乃至将其作为城市精神和立国之本,可怎么市场化企业在城市里稍微一创新,就一脸慌张、动辄喊停呢?这种“叶公好龙”式的治理思维,与新一届党中央一贯支持创新、重视民生、依法治国的精神相一致吗?如果中国社会的治理系统,不是全力支持、孵化创新,反而排斥、扼杀创新,未来又怎么可能发展出支撑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国家呢?
过年本应多说吉利话,但是面对公民福祉和民族复兴,由不得我们不认真思考。年后的新春时节,我们都有更多要紧的正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