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打造边疆安宁的亮丽风景线
2015-03-13潘照东
潘照东
苏尼特左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北部,面积3.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人,是一个传统的牧业旗,与蒙古国边境线316公里。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生态移民、撤乡并镇的进程,原有的城镇、牧区居民分布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基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工业化、旅游业的推进,边境地区流动人口大大增加;多元文化的碰撞,打破了社会文化、心理的亚稳定状态;社会隐患显现,社会矛盾增多,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加,并呈显性化状态。面对新的形势,苏尼特左旗旗委、政府着力抓稳定、促发展,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创新社会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六化”为目标,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小网格大民生,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在满都拉图镇实行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并逐步建设全方位信息化平台。按照平均300户为一个单元格的标准,以道路、街区为基准,将4个社区5000余户居民划分为26个网格进行管理,每个网格配备1名管理员(信息员),负责信息采集录入,反馈、巡查和日常服务等各项管理职能,形成“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责任区包干负责制,为群众提供精细化的服务。
推行信息联防“13321”模式,实现社会治理“常态化”。在全旗推行了社会治理信息联防“13321”模式:即旗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有1名社会治理信息员,每个苏木镇有3名社会治理指导员(由苏木镇工青妇负责人担任),每个嘎查(社区)有3名社会治理信息员(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每个嘎查有2名“草原110”联防员和1名“草原119”报警员,加强全旗社会治理信息联防工作。为进一步规范社会治理信息联防“13321”模式和3G手机数字化平台管理,严格设备管理和操作程序,建立了信息报送领导责任制,完善了信息报送和奖励机制,切实提高了信息员队伍工作积极性。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治理“人性化”。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方面,以便民、惠民为出发点,不断深化“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机制。在苏木镇实行了“四所联调”工作机制,提高基层矛盾化解能力。建立了草场纠纷、交通事故等领域的专业调解组织,为群众提供科学化、专业化的调解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为进一步强化基层矛盾排查化解能力,由旗政法委牵头,各执法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了综治维稳服务队。服务队通过不定期地下基层,为群众提供政策宣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及时协调相关单位进行矛盾化解。
抓特点搞试点,实现社会治理“新颖化”。在实施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针对5个苏木镇各自特点,积极开展苏木镇试点建设。满都拉图镇侧重社区网格化和实有人口管理;查干敖包镇侧重预防抵制非法传教和加强边境管理;巴彦淖尔镇侧重支持工业项目,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巴彦乌拉苏木、赛罕高毕苏木侧重“草原110”优化升级和群防群治体系建设。以建立苏木镇试点的方式,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自身实际的社会管理实践和经验。
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实现社会服务管理“规范化”。通过整合党建、民政、计生、国土、草监、司法、劳动保障、畜牧、交管和公安边防派出所等部门,形成了“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四联机制。不断充实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内容,整合组建了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组、社会治安联防工作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组,着力打造“一站式”平台,有效提升了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各苏木镇也结合自身实际,强化试点主题,明确理念,丰富措施,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不断将管理重心下移到嘎查、社区,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体系和工作流程,切实做到工作流程化、社区网格化、服务均等化、信息数据化。
多管齐下,实现社会治理“全面化”。一是强化实有人口管理。对现有的2202名暂住人员、163间出租房屋进行信息动态采集,全部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二是加强两新组织管理。在符合条件的5个企业成立了党支部,实现了非公党建全覆盖;在51个企业成立了工会,在9个非公企业和1个新社会团体成立了团组织。三是强化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完善了三级宗教管理网络,建立了宗教人员信息台账。四是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深入各学校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教育和青少年文化活动,树立青年标兵、评选表彰美德少年。举办送法进校园、“三警进校园”活动,保持对文化市场清理整顿的高压态势,营造了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五心工程”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实施核心工程,让班子“强”起来。通过采取辖区党员“两推一选”等方式,将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热心社区事业的优秀党员充实到社区“两委”班子,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配备,每个社区均配备了8名工作人员。在年龄结构上,平均年龄为32.5岁;在知识结构上,大专以上24名,占75%,进一步优化了社区班子结构。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社区办公活动场所达到了上级标准,按规定落实了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报酬。
实施贴心工程,让服务“活”起来。在社区设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设置社区党建、代理代办、民政事务、人口计生、社会保障、便民咨询、信访接待等服务窗口;大厅内设有电子显示屏,将党的惠民政策及时向居民公布;设立了便民服务角,为居民免费提供各类服务信息,开通服务热线电话,打造“一刻钟服务圈”,让社区居民感受到“零距离、心贴心”便民服务;设立了“爱心驿站——环卫工人休息点”,为环卫工人提供临时休息、热水等服务,让居民享受社区人性化服务。
实施舒心工程,让民心“暖”起来。社区内设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儿童托管站,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娱乐场所。社区老人可以在活动室下棋、休闲谈心、交流健康心得。专门安排工作人员轮流负责活动中心的环境卫生,使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实施怡心工程,让居民“动”起来。社区建立了图书室,经过图书编号、整理之后向社区的居民、驻社区单位正式开放。同时还设有健身室,放置了跑步机、动感单车、综合训练器和划船器,为居民健身提供场所、器材。社区成立的健身舞、秧歌队,利用各种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实施安心工程,让治安“好”起来。成立了以党员为骨干的思想宣传、治安巡逻、社区服务、帮扶救困、民事调解、帮教转化、经济信息、爱心助残、绿化保洁、文化宣传等10支志愿者队伍,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期开展“矛盾大排查、纠纷大调解、问题大解决”活动,采取坐班接访、上门回访、重点约访等方式,集中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三、推行“4311”模式,推动“双服务”工作全覆盖
“双服务”是指创建服务型苏木镇党委、政府,落实苏木镇干部服务责任制。“4”即以旗直帮扶单位、苏木镇党委政府、嘎查“两委”班子和牧民党员构成四级为民服务体系,这是“双服务”工作的服务主体,主要明确了“双服务”工作如何“上下延伸”的问题。旗直帮扶单位、苏木镇党委政府领导联系嘎查,苏木镇干部、嘎查“两委”班子成员、牧民党员分片联系牧户,以嘎查为单位组成一个服务小组,形成四级为民服务体系,实现了服务全覆盖。
“3”即以苏木镇、嘎查、牧民小组为单位形成三级网格,明确了服务主体的职责任务。苏木镇为单位的一级网格,组织协调上下联动,负责“双服务”网格化管理的日常运行;嘎查为单位的二级网格,做好各项服务项目落到实处;牧民小组为单位形成的三级网格,负责填报便民服务动态管理服务卡,提供牧户基本信息。
第一个“1”即每月深入一次牧户,填写便民服务动态管理服务卡,建立社情民意信息库。这是“双服务”工作的刚性制度,主要明确了“双服务”工作的“常态化”要求。统一印制了《苏尼特左旗服务群众联系牧户动态管理服务卡》,由联系嘎查的党员干部采取上门入户的方式,面对面向群众发放,主要记录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实行一月一报制度。同时向牧户发放党群联系卡,主要公布联系嘎查的苏木镇、部门(单位)党员干部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内容,方便群众随时与党员干部进行联系沟通或寻求帮助,形成了从上到下较为完善的联系群众机制。
第二个“1”即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集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双服务”工作的落实平台,主要明确了“双服务”工作如何“落到实处”的问题。印发了《旗、苏木镇两级带嘎查联合坐班制实施意见》。实行联系牧户动态管理,根据便民服务卡收集到的信息,要求嘎查每月末召开一次嘎查“两委”班子联席会,邀请旗直帮扶单位、苏木镇联系领导参加会议,共同集中研究解决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实行“151”模式,着力抓好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151”模式即建立1个旗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成立5个专业调解委员会(交通事故、草场、劳资、地建、医疗)、聘请10名专业调解员。
旗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主要负责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业务建设,管理、协调、分流、指派案件,牵头调解复杂、疑难和群体性矛盾纠纷。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主要负责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地建纠纷调解委员会,主要负责地建纠纷调解工作的组织;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委员会,主要负责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推进工作;草场纠纷调解委员会,主要负责全旗草场纠纷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推进工作;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主要负责全旗医疗纠纷调解工作的组织、调解、指导和推进工作。专业调解员,在依法、自愿、平等、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下开展调解工作,参与调处专业性、行业性矛盾纠纷,做好纠纷登记、询问、调查,做好调解笔录,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和引导,预防矛盾纠纷激化升级,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情况,依靠集体力量予以调处。对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并督促履行调解协议,定期进行回访,预防纠纷再次发生。接受人民法院的邀请,参与司法调解。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刘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