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内蒙古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
2015-03-13内蒙古农牧业厅种植业管理处
内蒙古农牧业厅种植业管理处
2014年全区种植业系统围绕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力争粮食生产不出现拐点、农业继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按照“四个转变、三个拓宽”的工作思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靠前指导服务,消除不利影响,减少灾害损失,确保了全年农业生产再次获得丰收,粮食总产在大灾之年仍然保持在550亿斤以上,再次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一、转变部门职能,充分发挥惠农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
我们对涉及到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方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政策的落实逐渐由部门监管向制度监管转变。特别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马铃薯脱毒种薯补贴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全面放开马铃薯脱毒种薯市场,由市场选择企业,由市场形成价格,建立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公平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扎实抓好政策落实,严格核查良种补贴面积、农业投保面积,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公平、公正、不走样,充分发挥惠农政策预期的激励引导作用。
二、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我区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把技术支撑作为粮食持续增产的根本动力,狠抓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全区有“一项巩固基础的技术推广实现重大突破”,即全区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盐碱地改良等措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突破100万亩;“两项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始融合推进”,即全区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面积均达到了3500万亩以上,并逐渐开始融合推进;“三项基础技术实现主要作物全覆盖”,即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推广面积5400多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8918万亩,实现了主要粮食作物全覆盖。“四项关键技术推广面积大幅增加”,即以喷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面积达1412万亩,较2013年增加86万亩。地膜覆盖推广面积达到2846万亩,较2013年增加114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4520万亩,较2013年增加499万亩。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达到620万亩,新增100万亩。技术突破和大面积推广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转变服务理念,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
种植业系统结合万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重点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冬春科技巡回大培训”和“千家万户科技服务行动”。自治区农牧业厅抽调15名种植业领域专家组成宣讲团,由盟市组织、选题、选专家开展巡回大培训,在11个盟市举办了78场专业技术讲座。带动全区各级农牧业部门培训农民330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38万份册。同时,组织开展了“千家万户”科技服务行动,确定了1893名干部和科技人员,定点联系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837家,专人联系服务种粮大户15030户,在春播关键时期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了量身定做的技术服务,极大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转变工作重点,充分发挥高产创建带动均衡增产的作用
我区继续把高产创建作为促进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全区落实了415个示范片,示范面积达1299.7万亩,共涉及12个盟市,75个粮油糖主产旗县、市区和农场,363个乡镇,1422个行政村,23.98万户。在工作重点上逐渐转向依靠万亩示范带动区域性均衡增产:415个万亩示范片,带动粮食增产9.3亿公斤,带动油料增产844.9万公斤,带动甜菜增产1098.44万公斤。在技术支撑上实现了“六个全覆盖”:优质新品种全覆盖、综合配套高产技术全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覆盖、统防统治全覆盖、全程机械化作业全覆盖、配方肥施用全覆盖。在档次提升上开展了增产模式攻关:在科左中旗、喀喇沁旗、四子王旗分别开展了水地玉米、旱地玉米和马铃薯的增产模式攻关研究并建立了高产创建和模式攻关示范区。
五、继续加快设施蔬菜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我区的蔬菜生产优势区继续把设施蔬菜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设施蔬菜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33万亩,较2013年新增29万亩。设施蔬菜产量突破720万吨,产值突破187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设施蔬菜的收入将达1282元。全区已有成规模日光温室小区1377个。在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各级农牧业部门通过蔬菜标准园和规模化基地建设辐射带动,狠抓温室设计、标准化生产、综合技术推广和质量安全控制。目前,规模化小区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标准化、绿色、安全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六、示范引导和市场监管同步加强,不断拓宽保障生产安全领域
全区各级农业相关职能部门在不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提高农民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2014年,全区落实小麦、水稻、玉米等10种作物1211个品种80个组别496个点次的试验;对1000多个品种进行展示,展示面积达800余亩;对200多个品种的新品种进行示范,示范面积达6000余亩;审定、认定通过了玉米、高粱、向日葵等8种作物105个品种。各地结合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开展了大量的肥料、农药、地膜的农业投入品的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引导农民选用和识别。同时,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和源头治理,检查种子经营企业和门市部,建立了种子入户倒查机制;检查农药生产企业、农药经营单位;针对主要肥料品种和流通渠道进行40多个批次的抽检。通过示范引导和市场监管,全力保障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质量安全。
七、防灾减灾能力同步提高,不断拓宽粮食增产途径
我区种植业系统应对不利形势的影响,积极转变思路,把防灾减损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大水源调度和技术服务,提高抗灾减损水平。依托节水增粮行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43.4万亩,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应对中西部地区的严重伏旱影响,各级农业部门在关键时期实行了农情日报制度,并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协作,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各地全面启动水库、机井、泵站等水利设施投入抗旱。同时,加大数字化可视平台建设,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全区病虫害共发生11092.09万亩次,防治10577.97万亩次。通过各项抗灾救灾措施,至少挽回粮食损失30亿斤以上,为全年粮食生产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2014年我区农业保险还启动了大灾风险资金投资防灾抗灾能力建设,将对进一步提高我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康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