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城镇化契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015-03-13朱小艳
朱小艳
摘 要:分析了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及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利用城镇化契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以及如何构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体系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经济增长
近年来,随着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占用,产业结构也逐渐由农业主导向现代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导过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劳动力的从业领域也由第一产业逐渐过渡到第二、三产业,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农村工业、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最终推动着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利用城镇化契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步推进,也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的方面:
(一)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由农业就业向非农就业转移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入城市,摆脱了相对自给自足的农居生活方式,过上市民的生活。这些变化,无疑会增加新的需求。而转入城市的农民与仍然留在农村的亲友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往来,无疑会在相互往来中影响到亲友之间的生活方式,将城市理念和生活方式带入农村,这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促进了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市场化条件下,城市二、三產业的发展不会局限于城市,而会主动渗入农村,寻求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最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可见,城镇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创新社会转型的源动力。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城镇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城镇人口的比例,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城镇规模的扩大。然而,上述变化都是以产业为支撑的:首先,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农业提供了城镇化的粮食供给,也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并为工业产品提供了潜在的、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其次,工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引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始终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地位。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也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最后,第三产业是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事实上,无论在吸纳剩余劳动力、创造国民产值上,还是在完善城镇设施、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上,第三产业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颁布实施,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在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农村产业结构出现了微妙变化,农业比例有所下降,非农产业比例持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其次,在农业产业内部,占主体地位的种植业与其它产业(林、牧、副、渔等)的比例发生了微妙变化,农、林、牧、副、渔比例渐趋优化,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物产日趋丰富;最后,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层次来看,第二产业逐渐从农村副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第三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化。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国民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问题分析。尽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在市场化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彰显。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我国粮食生产并不稳定,加上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致使粮食生产供求出现一定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转型,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次,我国农业二、三产业结构协调性不强。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以乡镇经济、民营经济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尽管发展较快,但普遍存在与城市手工业同构性的特征,不仅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导致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与城市工业争市场、争资金、争原材料等不利局面;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还十分薄弱,在一些偏远地区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农业与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也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再次,由于农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我国农村各产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农业和农村工业、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农村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低。
三、利用城镇化契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一)发展农业、促进农村内部结构调整。现代农业是一种集约型农业,利用城镇化契机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我们将分散在城郊各地的土地、水体等农业资源,进行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和种养。要在保证农产品总量供需平衡的前提下,面向市场,发挥区域优势,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利用城镇化契机,发展多种经营,主要是逐步由单纯粮食种植和小规模的养殖结构转变为粮食、蔬菜、水果、菌类等经济作物种植与牛、羊、猪等养殖结构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其次,要抓住城镇化契机,发展特色产业,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组建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再次,要利用城镇化契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是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加工要求、市场供求信息、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利用城镇化契机,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主要是结合农村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或其他地方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要结合国家产业战略性调整,在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原料供给充裕的农村,发展农村工业,将城镇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扩展到农村,通过发展农村工业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要利用城鎮化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应紧密联系第一、二产业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展开,特别要通过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业、商品批零业、饮食服务业等,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多种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三)利用城镇化契机,发展农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契机,发展农村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以现代高新技术支持的创意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以此培育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促进国内需求和消费升级,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农村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契机,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不断丰富,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随之暴露,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保和绿色消费,生态旅游业应运而生。在城镇化过程中,广大农村地区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环境、生态优势,利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总之,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相辅相成、相互相应、相互制约的。城镇化在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契机的同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只有城镇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面、协同发展,才能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统筹发展。
四、构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体系
(一)在政府政策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是利用城镇化发展的契机,将农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列入财政支出范围,加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城郊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同时,要加强城乡道路、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生态公园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此外,要推进城镇供水、供气、通讯等管网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并加强农村环卫、水利等综合服务和开发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二)在社会制度方面。主要是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同
时,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进户籍制度及其配套的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最终的目的,是打造全国统一的、劳动力正常流流的人口管理制度,使人口能够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进退、出入自如、权利平等。其次,要利用城镇化发展的契机,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创新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地有序流转,为土地拍卖、转包、转让、入股、租赁、联营等市场活动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以此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优势,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益。
(三)在市场培育方面。主要是针对农村市场相对落后的现状,积极培育农村要素、产品、劳动力、信息等各种市场,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作为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要素(或产品)供给丰富的地区,优先鼓励、引导建立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在政府、资金等各个方面支持农村市场的发展。要通过市场,将工业、农业、城乡等连接成统一的整体,将农村、农民、农民等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体中,实现城乡和谐、社会统筹发展。
(四)在农村居民方面。一方面,要更新农民观念,为农民塑造积极健康的发展理念、市场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农民的压力感、竞争感和紧迫感,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精神支持;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技能培养,将农村社会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准备充足的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 赵伟峰,刘 菊. 农村城镇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J]. 技术经济,2007(1):113-116
[2] 孔德超.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