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目的地居民道德影响的研究综述
2015-03-13邹烽
邹烽
摘 要: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研究是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大多集中在宏观的层面,在旅游对目的地道德影响这一方面很少有过深入、系统的研究。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对目的地影响中有关道德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别从价值观、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居民;道德影响;综述
作为任何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道德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目前旅游对目的地影响中有关道德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别从价值观、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价值观
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将客源地的文化带进旅游目的地,有的旅游者展现出的是友好的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有的则带来的可能是消极的价值观和拜金主义生活方式。旅游目的地的部分居民通过观察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开始对传统的是非标准产生怀疑[1]。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与其传统价值观不符的行为,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严重的还可能会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导致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重大改变。
MacCannell(1973)认为当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贫富差距显著时,容易使当地社区的生活方式产生变化。如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当地传统的舞蹈和手工艺逐步演变成廉价的商业化模拟[2]。Wall(1982)认为旅游接待地居民的价值标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旅游者思想文化的影响下,确实发生了变化。夏普里认为旅游可能会对传统社会价值观构成威胁,使其受到影响和削弱。
Perver Korea (1996)通过对Antalya居民进行调查时发现 ,当地居民对物质利益的疯狂追求成为人们感知最深的负面影响。
全华(1994)指出湖南武陵源景区内一些原本纯朴的人们,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变得奸猾,区域道德标准日益溃散。章锦河
(2003)对安徽黟县西递居民进行调查时发现,旅游发展引发了当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田敏(2003)认为民族地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受到了冲击。王莉(2004)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已对当地中小学生教育以及其思想观念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家庭伦理
旅游业的发展对家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变化与家庭、家庭规模、家庭控制、婚姻与陪嫁制度、婚姻年龄、女性地位、性自由等方面。
在部分旅游地,原本当地居民的生活领域本不受经济法则的相关制约,但在开展民俗旅游后却逐渐变得商业化和商品化。例如旅游目的地妇女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识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而产生一定的变化。旅游开发之前,当地妇女的家庭地位并不高,但是发展旅游业之后,很多女性通过参加表演队、贩卖手工艺品、经营小规模的饭店,逐渐有了较稳定的收入,使其成为了具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个体,从而使得她们的家庭地位开始发生改变。具體表现为家务的分工和对孩子的控制权,有时甚至导致家庭冲突与行为异常。
Ramon等(1995)针对发展农业旅游而导致妇女角色的转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Maria kousis(1989)发现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在妇女地位、家庭领导权、结婚年龄、性观念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旅游是促使家庭传统价值观发生改变(Kousis,1989)、文化商业化(Cohen,1988)的原因之一。刘振礼(1992)针对野山坡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旅游的发展居民婚姻中感情因素的比重在增长,同时对性生活的态度也更严肃。李星明等(2002)认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旅游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的解放,但使得年轻人的工作更具流动性,家庭关系于是渐渐疏远。曾嵘(2006)以新疆阿勒泰景区的图瓦居民为研究对象,发现旅游使当地妇女和青年地位提高,有小部分人对第三者的态度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三、社会伦理
(一)社会交往。旅游业的发展对目的地居民的社会交往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很多与旅游业相关的职业工作时间都很长,因此,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再与亲朋好友等往来,随着交往时间的缩短,他们彼此的联系逐渐减少,与开发旅游前相比人际关系变得逐渐疏远。
Turner & Nash (1975)认为发达国家的游客所带来的异样文化会造成接待地社会和家庭的凝聚力减弱,从而冲击着当地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Broughm & Hoy (1981)发现,旅游业使得居民传统形式的社交活动日益减少。Ross(1992) 认为旅游发展削弱了当地居民间的友谊。刘振礼(1992)发现,乡邻关系由以往的关系密切转变成现在的关系疏远,并且许多协作关系不再是无偿的了。但是,除开这些负面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也给一些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正面积极的影响。旅游者通过自身言语、行为等示范效应让一些经济欠发达旅游地的居民深刻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面逐步变得重视起来。
(二)旅游与色情。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色情、犯罪与赌博等不良现象增多。但要了解旅游与这些活动之间真正的关联性,还必须收集更为确切的证据。旅游者行为的示范效应使得旅游接待地的部分居民逐渐对传统的生活方式感到厌倦,先是盲目仿效,继而发展到有意识地追求,最后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学者认为旅游为卖淫创造了3个条件:
(1)旅游业的发展为娼妓及其“顾客”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与环境;
(2)旅游意味着人们可以摆脱日常生活的清规戒律,到没有熟人的远离自己住地的地方尽情地花钱,此种观念对卖淫的产生和发展很有利;(3)旅游业的发展给妇女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她们的经济地位,这又促进了妇女的思想解放,卖淫所得的高收入的吸引力,使一部分妇女投身卖淫行列。
(三)旅游与犯罪。 旅游与犯罪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但是对于旅游的发展是否导致了当地犯罪行为的增加,人们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犯罪与旅游之间最重要的关系在于,旅游旺季人口密度增大及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收入相差过大。随着旺季旅游者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为罪犯提供了众多的目标,另一方面减少了其犯罪事实被发现的可能。就目前来看,与旅游关系较大的犯罪主要体现在经济犯罪方面,如抢劫、偷窃等。黄建军(2000)针对旅游犯罪这一课题开展了专项研究调查,从诱发旅游犯罪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认为旅游是促使目的地犯罪形成或增加的代表性观点有:
Nich- olas和Abraham(1996)通过调查发现,希腊萨魔斯岛的居民认为物价上涨、吸毒、争吵、性骚扰、犯罪等都是由旅游业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Cevat Tosun (2002)通过对Urgup、
Nadi和Central Florida三地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地居民都认为旅游对吸毒、个人犯罪和有组织的犯罪有消极影响。
Albuquerque和McElroy(1999)通过对巴巴多斯1989-1993年的历年犯罪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居民容易受到暴力犯罪的影响,而旅游者更容易成为财产偷抢的对象。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是促使犯罪率的上升(Nicholls,1976)、引发卖淫(Co
hen,1988)和赌博(Pizam and Pokela,1985)等消极行为的原因之一。王妙(2001)认为旅游者的高消费对当地居民起到了示范效应,从而导致居民出现心理失衡,进而促使犯罪行为的产生。赵福祥(2003)指出,旅游活动的高消费会让个别游客追求低级庸俗的旅游活动,在金钱的诱惑下,少数人会被迫从事一些违反传统道德规范的活动,如色情、犯罪等。
但也有一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了旅游与犯罪之间的关系不大。R.W Lawson等(1998)对新西兰十个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进行旅游与犯罪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其中只有Queen
stown一个城市的居民有着较强烈的感知,Blenheim和 Hokiti
ka两个城市的居民认为二者之间没有联系。申葆嘉(1992)认为卖淫、犯罪、赌博等现象的产生与旅游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陆林(1996)通过调查发现,70%左右的皖南旅游区的居民并不认同“旅游使当地犯罪率上升”的观点。保继刚(1999)认为在现代旅游产生之前犯罪、赌博、卖淫等现象早已存在,这些社会不良道德问题并非是发展旅游导致的必然结果。刘莉(2005)发现,同里古镇的居民认为当地嫖娼、吸毒、赌博人数并没有增加,否认旅游业发展会造成犯罪率上升、社会道德标准下降 。宣国富(2002)在对海口及三亚居民进行调研时发现,当地大部分居民否认嫖娼、吸毒等不良现象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也不认为本地社会道德标准有所下降。程占红、张金屯(2003)以芦芽山为调查对象,发现超过半数的当地社区群众认为违法犯罪现象并没有因为旅游的开发而明显增加。马英(2005)认为,旅游不一定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四)旅游与赌博。赌博不是旅游业所特有的,但一些著名的旅游地如澳门、拉斯维加斯等却因赌博而闻名。就现阶段研究成果来看,赌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
四、目前有关旅游对目的地道德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国内外众多有关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方面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宏观方面开展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证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其中也有少数学者针对旅游与社区某一具体影响之间展开调查,如旅游与犯罪、旅游与卖淫等方面。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学者们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影响这几方面,很少有专门针对其中某一具体方面进行细致研究的成果。旅游发展对社区的道德影响虽被大多数学者列为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但在研究方法方面,他们大都是选择某一社区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在问卷中罗列少量与道德相关的问题并采用结论式的指标得出结论。这种研究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论证旅游与社区居民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目的地居民道德的研究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现在有很国内外知名的景点都分布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原住民地区,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他们都是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都倾向于用道德来协调或规范人们的言论与行动。因此,传统道德是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节器”,在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当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它对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家庭、事业、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对民族整体的社会风尚、道德面貌、文明状况所起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39]。所以,今后可借鉴旅游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量化的指标体系,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加强旅游对社区居民道德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本法.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J].甘肃社会科学,1999,(5):48-50.
[2] MacCa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 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3):58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