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产业集群发展调查
2015-03-13刘晓云
刘晓云
摘 要:产业集群发展是淄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产业层次较低、大企业集团带动不强、园区产业特色不够、产业基础制约等问题,应从发挥政府积极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社会中介组织作用三个方面出发,探讨淄博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淄博;产业集群发展;主要问题;对策
近年来,淄博市全力培植板块经济,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产业集聚趋势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从产业集群的质量和水平看,在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淄博市稳定经济增长、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淄博市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层次比较低。一是传统性产业与原料加工产业比重大。如在石油与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以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部门为主的工业区,其中大多数为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二是偏重化的工业结构调整困难。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15:85,传统产业发展的惯性较强,新增产能中传统产业偏高。三是高新技术尚未形成产业优势,技术人才储备不足。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占比偏低。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43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0.5%。高新区大专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比重为不足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四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全市125家医药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仅有3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制剂药品等占的比重偏低。
(二)大企业集团带动作用不强。从数量上看,淄博市仅有淄博矿业集团1户进入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只有8户入围2007年山东企业100强。从规模上看,淄博市最大的地方企业南金兆集团销售收入仅相当于海尔集团的1/10;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鲁泰集团销售收入仅相当于山东魏桥创业集团的1/20。从行业上看,普遍存在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偏小、企业关联度低的问题。
(三)部分工业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当前工业园区的发展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淄博市全部工业园区都有化工和建材企业,50%以上的工业园有纺织企业,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致使园区内部产业结构混乱,缺乏专业化特色,影响了对产业集群发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产业基础制约。淄博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产业领域大部分集中在陶瓷、玻璃、化工、高分子、机械制造等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领域,而在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知识、科技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装备、工艺水平不够先进,耗能高、污染重,区内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压力大,传统的产业布局将长期困扰高新区的发展。
(五)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产业集群内部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各产业集群的研发中心、工程中心虽然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缺乏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弱。同时,行业的质量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和中试基地缺乏,配套服务业发育滞后,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产业集群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另外,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缺乏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缺乏行业协会的有效指导,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规模小、服务水平低,产业工人培训力度不足,对有效缓解技术工作及中高级技术人员的供需矛盾作用不強,等等,也造成产业集群发展后劲不足。
二、淄博市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
产业集群发展是淄博经济发展的根本,而延伸产业链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今后淄博市在延长产业链发展的同时,应突出抓好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大做强淄博比较优势产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1)编制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一要成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全市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研究,建立产业集群信息交流平台,科学把握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二要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的联席会议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各行业管理办公室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引导集群持续健康发展。三要制定专门的产业集群扶持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推动机制。支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检测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2)壮大龙头企业,培育集群载体。一是突出龙头企业的引进。针对部分产业集群缺乏龙头、产业层次低的现实,当前要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不断向前发展。二是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从集群企业的实际出发,筛选一批比较成熟的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领导型的集群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升级。三是打破区域限制。必须通过产业整合,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实施产业发展破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和所有制,重新配置资源要素和生产要素,形成以大企业或骨干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产业集群。(3)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区域性产业集群。一是在产业定位上,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淄博市在各个产业都有优势明显的产业(产品)集群,特别是在新材料、精细化工、信息产业、医药、节能环保设备、汽车和机电装备等现代工业领域,要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在发展内容上,再造和延伸产业价值链,促进地方产业链的形成。延伸产业价值链,形成配套完善的产业链,作为产业集群升级的基础应予以重点考虑。三是在组织形式上,发展依托大企业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关联配套意识,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积极推进融合发展,是加快淄博市现有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途径。四是在发展途径上,着重于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园区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在园区企业间构建产业联系,以获得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1)构建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要针对淄博市传统产业的劣势,加大投入,组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重点突破,攻克一批对淄博优势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鼓励和促进淄博市产业集群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的互动与合作,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体系,搭建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为推动淄博市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实施品牌战略,聚集品牌优势。一是要鼓励龙头企业争当行业品牌的领头羊,充分利用龙头企业打造的良好基础和条件,精心运作,改造提升,在做大“老品牌”的基础上,形成以龙头企业的名牌产品为纽带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二是要强化基础管理,培育发展品牌。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竞争实力,为品牌竞争力提升赢得主动权。三是依靠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品牌。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加强与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发展自主品牌。(3)在完善产业链条上下功夫。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谋划项目、布局项目、建设项目,引导石油化工、新材料、机电装备等主导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终端产品,提高工艺水平和技术标准,努力构建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链条。要通过原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环节上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增大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大力发展大型专业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从原料采购、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三)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1)积极实施151产学研计划,搭建区域性产学研结合平台。一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计划。坚定不移的将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抓手,通过产学研活动将人才、机构、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鼓励企业以契约的方式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安排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产学研交流与合作,对企业参加产学研交流合作所发生的费用给予适度补贴,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企业给予适度奖励。二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与高校院所共建研究院,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引进一批高层次研发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深入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提升工程。加大对高校及科研院所进入自主创新科技园区、建立研发中心等方面支持力度,着力构建企业创新技术支撑体系,联合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为淄博市区域产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2)积极创建产业技术联盟。一是搞好产业定位。要坚持高起点定位,立足当前扎实的产业基础,结合产业发展潜力、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方向,搞好产业战略定位和目标,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产业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制造基地。二是策划实施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围绕产业基础、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积极策划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加强项目研究论证,协调解决项目研发和实施过程中突出困难,为产业创新链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三是积极探索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合作模式。创新金融产品,积极试点运用科技担保、科技贷款、贷款贴息等金融工具,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研发攻关和高新技术成果产業化,共同构建“创新战略联盟(投入主体)—创新技术(项目载体)—政府引导(专项资金)—金融扶持(融资保障)”的投融资扶持模式,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协同耦合。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吸收更多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管理要素投资入股,构筑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发展平台,实现联盟单位抱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内在经济机理.中国软科学,2013。
[2] 马建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9。
[3] 张晓波、阮建青.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 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 淄博市工业经济运行年度分析报告(2013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