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洴澼”

2015-03-13刘忠华王双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2期
关键词:字头同义水声

刘忠华++王双苹

摘 要:原文中“洴澼”表示“漂洗丝絮”之义,而辞书在对该词训释时产生了分歧。通过本文对“洴澼”一词结构和辞书训释方式的重新分析,得出“洴澼”是连绵词,“洴”指“水声”,是一个起修饰作用的象声语素,“澼”与“漂”“潎”同义。其中释“洴”为“浮”、释“洴澼”为“漂洗声”都是误解。

关键词:洴澼 漂 潎

《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唐成玄英注:“洴,浮;澼,漂。”后代沿用此训。文中“洴澼”一词的释义有二:一是“漂洗”,如《辞源》“洴澼絖”条释为:“在水上漂洗棉絮。”[1]一是“漂洗”与“漂洗声”二义。如《辞海》“洴澼絖”条解释:“洴澼,漂洗。一说击絮声。谓在水上漂洗棉絮。”[2]以上两部辞书都在解释完“洴澼”的词义后,采录了成玄英对“洴”“澼”二字的分释。《汉语大字典》字头“澼”下只注明“[洴澼]见‘洴”,字头“洴”下有两条解释:“(一)[洴澼]漂絮之声。引申为漂洗。”“(二)象声词。形容水声或锣鼓声。”[3]第(一)项实际是对“洴澼”一词的释义,取《集韵·清韵》“洴,洴澼,漂絮声”为书证,第(二)项才是对“洴”的释义。取《集韵·庚韵》“洴,水声”为书证。

唐以来的训诂著作包括字典辞书围绕“洴澼”二字所作的训释以及所出现的分歧主要是针对《庄子》“洴澼絖”而来,而“洴澼”在文中显然是一个表示“漂洗”义的动词,而非“漂洗声”。那么,需要思考如下问题:1.如依成玄英的训释,则“洴澼”是一个同义并列复合词,将其当做象声词释为“漂絮声”就有问题;2.成玄英释“澼”为“漂”后世无异议,也与“洴澼”一词表示漂洗丝絮的意思一致,而“洴”字另有“水声”一说,“洴澼”之“洴”确指义是哪个?

本文考察认为“洴”表示“水声”,是一个起修饰作用的象声语素,“洴澼”一词表示漂洗丝絮,与“漂”“潎”同义。释“洴”为“浮”、释“洴澼”为“漂洗声”都是失误。

“洴澼”一词表示漂洗丝絮,与“漂”“潎”同义,与“浮”无关。

《说文解字》:“漂,浮也。”段玉裁注:“谓浮于水也。《郑风》:‘风其漂女,毛曰:‘漂犹吹也。按上章言‘吹,因吹而浮,故曰‘犹吹。凡言‘犹之例视此。漂潎,水中击絮也,《庄子》曰‘洴澼。”[4]《说文》“雠”下,段注:“《郑风》传‘漂犹吹也,谓‘漂本训‘浮,因吹而浮,故同首章之‘吹。”按,在漂浮的意思上“漂”“浮”同义,例如:《史记·滑稽列传》:“始浮,行数十里乃没。”《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其实“漂”与“浮”词义侧重点各有不同,“浮”单纯指一种漂浮的状态,而“漂”则含有冲击的意思,如“风其漂女”“流血漂橹”之“漂”都含有冲击之义,不能用漂浮义的“浮”来理解或替换。正因为“漂”含有吹击、冲击之义,故有毛传“漂犹吹也”之释,“浮”是吹击、冲击(即“漂”)所致的状态,所以有段玉裁“因吹而浮”的疏解。

“漂”的词义特征,还可以从由“票”得声的一组同源字(词)以及“漂”的同义词“潎”的特点看出。

《说文》:“票,火飞也。”又“熛,火飞也。”本义是火飞溅,冲击,同源通用。以“票”为声符的一组同源字“漂”“摽”“剽”“飄”都有飞溅、冲击义。“漂”是水飞溅,冲击;“摽”表示用手拍击的动作;“飘”表示风吹;“剽”有击刺的意思(《说文》:“剽,砭刺也”)。不难体会“漂”的命名依据是水的激荡和飞溅。《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集解》韦昭注:“以水击絮为漂,故曰漂母。'”漂洗丝絮的方式是靠水的冲击,而水冲击丝絮时自然伴随着水的飞溅现象。韦昭用“以水击絮”释“漂”,抓住了“漂洗”的本质特点。

《说文》:“潎,于水中击絮也。”段注:“‘击当为‘撆。‘撆‘潎同音。……《考工记》注曰‘湖漂絮,《庄子》曰:‘洴澼絖,皆谓于水面漂撆之。”[5]段注引《史记》:“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一句,指出:“‘漂与‘潎双声为转注。”(按,段玉裁“转注”指《说文》同义词)又《说文》:“,潎絮箦也。”段注:“‘漂与‘潎同义。”

可见“漂”“潎”的共同特征是以水冲击,用“洴澼”指称漂洗丝絮的行为,与“漂”“潎”或者“漂潎”一致,它们只是单双音之别。所以段玉裁言:“《考工记》注曰‘湖漂絮,《庄子》曰‘洴澼絖,皆谓于水面漂撆之。”“漂潎,水中击絮也,《庄子》曰‘洴澼”。

成玄英用“漂”释“澼”,准确把握了“洴澼”的特点,体现出“澼”在“洴澼”一词中的核心作用,但是其释“洴”为“浮”则不妥当。如果“洴澼”是“浮”(洴)、“漂”(澼)两个语素的组合,则自然构成一个同义并列复合词,表示“漂浮”,这与“洴澼”之“以水击絮”的特点不符。“浮”与“洴澼”没有意义关联,释“洴”为“浮”,纯属主观臆断。

“洴澼”之“洴”是一个象声语素,表示“漂絮声”。《集韵·青韵》:“洴,洴澼,漂絮声。”《集韵·锡韵》:“澼,漂也。”由于“洴”“澼”二字在“洴澼”一词中的结构语义功能不同,《集韵》采取了不同的释义方式。“洴”只是“洴澼”一词的粘附性附加成分,而不独立运用,所以采取了先列字头所构成的词语,再释字头义的特殊释义方式,即“漂絮声”是“洴”在“洴澼”一词中的意义,而非“洴澼”的意义。“澼”是一个独立成词的字,又是“洴澼”一词的语义核心和结构中心,所以采用了传统的直接释义方式,即“澼,漂也”。《集韵》对“洴”的解释,显然继承了《说文解字》“连篆读”及连绵词的释义方式,参看相关文章(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合二字成文”简论》[6]、《〈说文解字注〉“三字句”与“连篆读”比较研究》[7])即明。对这种特殊的释义方式不解,就会误以为“洴澼”是“漂絮声”。

《康熙字典》除照录《集韵》“洴”“澼”的音义之外,还于“洴”之“漂絮声”之外,分立“水声”义,并指出或体作“泙”。洴:“又《集韻》披庚切,音磅。水声。或作泙滂。”泙:“又《集韻》披庚切,音磅。本作洴。水声也。”[8]

“泙”与“洴”(並母、耕部)音同义通,都表示“水声”,不过“洴”只用于“洴澼”一词,而“泙”本是“山谷”义的本字,加之后来表示水声及其与水声相似的其他事物发出的声响,采用了“嘭、砰、抨、怦、乒”等表达功能比较强的象声词,导致对“洴”及其字义(“漂絮声”)陌生或者不解。

“洴”与“浮”或“漂”音义无关,用“浮”释“洴”没有根据。成玄英释“洴澼”之“洴”为“浮”,是不解“洴”之字面义,误把“洴澼”当做同意并列复合词所致。唐宋以来释“洴澼”为“漂絮声”,是不明“澼”字之义,又对《集韵》的释字体例及意图做了错误理解,以为“洴,洴澼,漂絮声”是对“洴澼”一词的解释所致。试想,既然《集韵》之“洴”与“澼”皆由《庄子》“洴澼”而来,“洴”下撇开字头而对参构词“洴澼”释义,“澼”下却直接对字头释义,恐怕不符合训诂释义的常规,况且,假如《集韵》是既释“洴澼”为象声词“漂絮声”,再释其中之“澼”为动词“漂也”,则导致出现“洴澼”之构词成分的性质及意义与所构词的性质及意义矛盾的情况。《集韵》的编撰者都是训诂大师,能违背常识如此随意?

从“澼”之同源词比较,可以看出的“澼”词义特点与“漂”“潎”相同。郭庆藩《庄子集释》:“疏:澼,漂也。……又云:澼,擗也。”[9]用“擗”释“澼”是用同源词作训。“澼”(滂母、锡部),“擗”(並母、锡部),音近义通,其共同意义是用力冲击、捶击。如,《詩·邶風》:“寤擗有摽。”《孝经·丧亲》:“擗踊哭泣。”《玉篇》:“擗,抚心也。”《汉语大字典》:“抚心;捶胸。”[10]“抚心”“捶胸”的动作特点正是用力冲击、捶击。可以看出“擗”的词义特点与“漂”相似,两者的区别只在于“擗”着眼于手,“漂”着眼于水。

与“澼”同源义通的还有“擘”(帮母、锡部)和“捭”(帮母、支部),支锡阴阳对转。“捭”是“两手横向对外旁击”的意思[11]。《说文》:“捭,两手击也。”段注:“謂左右两手橫开旁击也。”“擘”,表示“分开;剖裂”[12]。剖裂东西的方式之一就是用力捶击。《说文》“擘”下段注:“《禮記》‘燔黍捭豚。《釋文》云:捭,卜麥反。注作擗,又作擘,皆同。……擘豚,謂手裂豚肉也。……今俗語謂裂之曰擘开。”[13]按,“擘豚”需要用力捶击(“擗”),方式是两手横向对外旁击(“捭”),所以“捭豚”之“捭”如段注:“注作擗,又作擘,皆同。”

“澼”与“擗”音近义通,“潎”与“撆”音同义通。“澼”与“潎”着眼于水的动作(水的激荡、冲击),“擗”与“撆”着眼于手的动作(手的拍声)。“澼”“潎”“漂”在水冲击丝絮的意义上相同,“潎絮”“漂絮”“洴澼絖”都是漂洗丝絮的意思。

“洴”是水在漂洗丝絮时发出的声音,“澼”是水冲击丝絮的动作。“洴”与“澼”构成状中结构,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在漂洗的意义上,与“潎”“漂”相比,由于多了一个象声性的修饰语素“洴”,从而给“洴澼”一词增添了有声音色彩的形象附加义,这是“洴澼”与“潎”“漂”在表意作用上的根本区别。成玄英释“洴”为“浮”,以及《辞海》《汉语大字典》等释“洴澼”为“漂洗声”,均不可取。卢文弨“疑洴澼是击絮之声,洴澼二字本双声,盖象其声也”,这种不切合文意的臆测之说,今人作注时应该舍弃。

注释:

[1]参见《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58页。

[2]参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7页。

[3][10][11][12]参见《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694页,第828页,第797页,第826页。

[4][5][1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49页,第564页,第606页。

[6]曹礼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合二字成文”简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高娟:《〈说文解字注〉“三字句”与“连篆读”比较研究》,长江学术,2013年,第3期。

[8]参见《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16页,第622页。

[9]参见《诸子集成·庄子集释》,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

(刘忠华,王双苹 陕西汉中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723000)

猜你喜欢

字头同义水声
祈使句小练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黄昏的水声
有些水声,像乡音
《羊字头》教学设计
暮饮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同义句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