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咫尺古韵扇文化

2015-03-13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530022

大众文艺 2015年10期
关键词:仪仗扇面扇子

钟 涛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530022)

咫尺古韵扇文化

钟 涛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530022)

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内涵丰富的扇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由最先满足社会政治的需要的礼仪扇逐渐成为与社会生活、风俗、书画、戏曲等文化艺术密切相关的工艺品。咫尺之间,不仅展现了古代巧夺天工的制扇才艺,更承载着深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丹青文化。

咫尺;古韵;扇文化

扇子,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古代众多史料和文献来看,扇子的问世最先是满足社会政治的需要,然后才是生活的实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逐渐成为与礼仪、风俗、书画、戏曲等文化艺术密切相关的工艺品。

一、彰显威仪的仪仗扇

有一种长柄大扇,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由侍者手执,为帝王或王后障风蔽日所用,以后成为一种仪仗,所以又叫“仪仗扇”。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产物,仪仗扇经常出现在贵族帝王威仪的仪仗中,俨然成为帝王贵族身份的象征。它的使用可追溯到战国、两汉之际。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国古代礼制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被统治阶级用来彰显自己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最早称翣,特指古代仪仗中用来抵御风尘的大掌扇。《小雅·广服》中就有“大扇谓之翣”的记载。『翣』是个会意字,其形象为婢妾手执羽扇侍立于主人身旁。这种仪仗扇,由奴隶或仆从执掌,一方面给主人用以障尘蔽日,一方面凸显主人的权威。

二、生风祛暑的常用扇

扇子作为远古部族的产物,一直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人们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后,用来遮阳生风,祛暑乘凉,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凉友”。

西周时期,扇子开始走向实用,具有了生风纳凉的功能。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盛夏时,周昭王派人把涂脩国献来的青凤、丹鹊两种名禽用其翅、尾,制成“游飘”“条融”“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让宫女为他扇风祛暑,结果,“轻风四散,冷然自凉”,深受周昭王的喜爱。

当时,用羽扇消暑远未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即便到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使用羽扇,还会遭人嘲笑,以为原始粗俗。晋·陆机《羽扇赋》载:“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尾而笑,襄王不悦。”宋玉于是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鸟不能别其是非,人莫敢分其真赝。——混贵贱而一节,风无往而不清”。诸侯皆曰“善”,于是折服了众诸侯,这才算摆脱了持羽扇的尴尬。

三、咫尺丹青的书画扇

扇子作为书画艺术的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受到人们喜爱。历代文人墨客、丹青妙手无不在扇面上泼墨挥毫,展现才情,这使得一把用于日常纳凉的普通扇子摇身变成了具有文化传承的艺术品。扇面书画之所以特别受人重视,是因为它将扇子的实用功能与书画的鉴赏、收藏功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既提高了扇子的品位,又使日常的生活物品有了情趣和文化内涵。

扇子与书画结缘始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从史料来推断,在扇上进行书画绘制应不晚于三国时期。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三国时杨修为曹操画扇时误点为蝇”;

随着制扇业的进步和书画技艺的发展,在扇面上进行书画装饰逐渐成为扇面不可缺少的元素,书画共扇的情况开始流行起来,并最终发展到诗、书、画、印同扇子融为一体,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国扇文化。尤其随着书画界名家的加入使得一把普通用于降暑的扇子变成了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如“明四家”“清六家”、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等,都有大量的扇画作品传世,名家画扇使得扇面跃然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耀眼的风景。

四、女子雅集的屏面扇

在古代封建社会, 扇与女性具有一种独特、紧密的情缘。在“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性通常只是男子的私人财产,抛头露面是一种不得体的举止。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她们形成了含蓄内敛、柔情似水的行为特征,而扇子的遮掩恰好能够表现出女性的矜持。作为女子,旧礼制下的公共场合是不易抛头露面的,但有些场合节庆日她们又很想参与,此时这些团扇便成为她们最好的道具。女子即能用扇子遮住颜面又能扑蝶驱蚊,还不影响她们参与活动,扇子对她们来讲真是既实用又方便还得体。

由此来看,扇子是一种非常适合女子雅集、外出活动最好的随身工具了。女子透过纨纱既不影响女子交流,同时又能很好的通过半遮掩的行为体现女子良好的修养。这对女子来说以扇遮面当是最妥当的交际工具了,这也难怪当时“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了——《礼记·内则》。

五、惠赠宾朋的友情扇

扇子作为礼物,从唐朝起就作为赠送友人的礼品。由于扇子是一种很个人化的物品,常年相伴,渐成心爱之物。所以,以扇相送,成为一种珍贵友谊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通过以扇为媒介传递的友情的佳话。

扇子还作為吉祥、清正、信物的艺术品,赠赐於友人。据南朝宋国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记述:“唐代洛阳人家,端午时节有互赠遗辟瘟扇的风俗,以示祝福。”东晋时,新官赴任临行前,上司赠扇一把。意思是到职为官后,要清廉刚正,“张扬仁义之风”。宋朝后,皇帝和大臣也常把画好了的摺扇送给外国使节和商人,他们“每得一扇,自为珍物”。

扇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功能性到审美性的推演与过渡,使其从一个单纯功能性的日常物品,逐渐产生了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化,并形成了缤彩纷呈的扇文化景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明的进步,空调等降温工具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里,扇子的使用率大为减少,扇子的實用價值已大为減弱,炎热的夏天即使没有扇子也不妨碍人们享受空调带来的降温避暑的快意。从实用的角度看,扇子首先是作为纳凉的用具而出现的,但在祛暑消热的功能得以实现之后,人们开始赏玩这把雅袖之物,尤其是历经文人墨客的书画和题跋,手工艺人的精雕细镂与神思妙构后,扇子从始于实用最终进入艺术殿堂,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虽然扇子的实用价值已大不如前,但其美學價值和象徵意義並沒有因此而減弱,反而凸显了扇文化的人文内涵与艺术品质。

[1]白文贵 著.《蕉窗话扇》.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2]沈从文 著.《扇子史话》.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

钟 涛(1972—),男,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硕士。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仪仗扇面扇子
扇面山水
拉卜楞寺“道得尔”仪仗音乐的历史梳理①
有趣的羽扇
朝鲜时代卤簿制度与仪仗军服饰
这些都是扇子吗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扇面等式
扇子
此去不经年,后会终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