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之道捕捉现代之美
2015-03-12青然
青然
千百年来,苏州这个不出玉石的地方,其玉雕技艺一直代表着中国玉石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平。在继承和发扬中,一代又一代苏州玉雕从业者不断思索和归纳总结,力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李剑,便是这样一位用传统之道捕捉现代之美的玉雕大师。
李剑的家乡是浙江上虞,与玉结缘,是受了古董藏家父亲的影响。他自小濡染,对清三代和中古玉器情有独钟,到十六七岁,就开始在身边一些匠师的指导下,学习挑选玉石原料,尝试设计琢治,好之不如乐之,渐渐地李剑感到:上虞的天地,留给玉器的还不够宽广,他要去更高远的地方看看。于是,他来到了苏州。
始于宋代的苏州玉雕技艺工艺精巧,历史悠久,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文化价值得到全社会的公认和重视。作为苏帮玉器流派的一员,李剑在学习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汲取养分,加以创新,努力打磨出有今日面目的时代光华,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玉雕特色,即选料阶段细看材料质感、构思阶段斟酌巧色取势、创作阶段结合中西审美元素与技法。
李剑认为一块料的选择关乎一件作品的成败。作为一名玉雕设计者和制作者,他对每一块上等的籽料都要认真研究、深思熟虑,然后再动手制作。特别是对一些材料的巧色利用,就需要发现的眼光和精巧的构思,将天然的颜色设计成和现实最为相像的方可称之为成功。通过巧色利用不仅是要将最美的一面体现出来,更能够提升作品的层次,赋予作品更大的价值。
比如一块呈桂花皮颜色的玉料,分为上下两块皮,是很好的巧色作品材料。桂花皮颜色适合做芦花鸡、鳜鱼、梅花鹿等题材。李剑刚看到这块料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做两只芦花鸡在打斗,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设计两条鳜鱼,一条在自由自在地随意游动,另一条好像在和它打招呼,恰好这块料上皮的颜色与真鳜鱼一模一样。在听取多方宝贵意见后,李剑最后决定做鳜鱼为佳。而从开始画稿、出坯,到最终完成,这件作品历经半年之久。其正面为两条鳜鱼,背面为荷塘秋色,以浅浮雕的方式呈现。鳜鱼寓意富贵,鳜与贵谐音;荷塘秋色寓意丰收,即以“富贵满堂”为名。可以说,这件作品是李剑运用艺术技巧、心血智慧,努力追求造型美与意境美和谐统一的实践过程。
在玉雕创作中,李剑始终坚持创新,而在他的理念中,“传统永远是我的创意之源”。为参加“子冈杯”玉雕精品展,李剑曾精心制作了一个“长乐未央”摆件,细腻、洁白的玉质温润可爱,正面满洒枣红皮的四神线条在白玉底子的衬托下,灵动鲜活。李剑表示,四神的造型取材于汉代漆器,“我自己很喜欢各类古代器物上的纹饰。因为父亲的缘故,我小时候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古玉。渐渐地对这些纹饰形成了概念,培养了感觉。”在擅长制作仿古件的苏州,身为浙江人的李剑很有见地和底气:“我的作品中出现的纹饰,你在别处看不到。因为我从不照搬照抄已有的资料,所有的变化全部来自我的积累。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兼有传统的韵味和现代的审美。”
在李剑的工作室的正门口,摆放着2010年“天工奖”最佳工艺奖和最佳设计奖的作品“道”。“道”运用了很现代的创作手法,最突出的形象就是一把来自动漫世界的剑。李剑认为,“道”最终能获奖应该就是源于自己悟出来的那些“不一样”,“对于参展的艺术品我首先满足的肯定是自己的审美,每一件作品都是作者本身的感情、爱好以及审美的表现,我要在满足自己的基础上再去面对大众的审美。”
市场和藏家对李剑的“不一样”似乎特别偏爱,常到工作室来的天南海北的客户很多都精于传统文化之道。时间长了,李剑也与客户之间产生了有价值的互动:“有些爱玉者刚开始接触时,比较单纯地追求玉的颜色白不白,雕的东西像不像;渐渐地,大家会朝着设计内涵的方向去提要求了,因为他们发现,一件玉器一旦没有内涵就不过是一块石头而已。”
从古代的手工作坊到当代的产业化发展,苏州玉雕能人辈出,佳作纷呈,历届全国性的“工艺美术作品大赛”、“玉雕专业作品大赛”都有苏州工艺大师问鼎。李剑身旁的老师和同伴,各个身怀绝技,俊逸不凡。他坚信:“苏邦玉作品牌的东山再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盛世龙腾,我有幸置身于这一卓越的团队之中,当再三砥砺,以期有成。”